你在一步步向上爬時,千萬別對自己說“不”,因為“不”也許導致你決心的動搖,放棄你的目標,從而返下樓梯,前功盡棄。所以在成功的路上,自製力是相當重要的。下麵向你介紹幾種提高自製能力的方法:
(1)曠野吐鬱法。此法適用於性格內向者的積鬱外泄,當你外於一種無名的煩惱之中心情壓抑而又不願找人訴說時,你再獨自一人到空曠的野外,向著大自然發出內心的呼喊。呼喊時要像舞台表演那樣,充分進入角色並盡可能地吐露出平日感到壓抑的東西,這種吐露越真實、越徹底,驅除煩惱的效果越好。一位自述胸口發悶、心情壓抑的婦女在谘詢人員的指導下做了數次曠野吐鬱,精神狀態大為改觀。她體會到:曠野呼喊好像一種“吐故納新”,長期積壓的煩惱痛苦隨著聲聲呼喊離人遠去,一種置身於大自然的清新愉快之情油然而生。
(2)空椅發泄法。此法適用人際擾亂時的怒氣疏泄。當你與某人發生人際衝突,心中怒火難以遏製又不便當麵發作時,你可尋找一個僻靜之所,麵前放置一把椅子,對著想象中的“椅中人”盡情發泄,發泄中,你應曆數對方過錯,充分表白自己的委屈,說到激憤之處旋即伴以表情動作,如揮拳頓足、聲淚俱下等,這種空椅發泄越投入,越情緒化,驅除煩惱的作用越明顯。有一位專家曾指導一些失戀者用空椅技術發泄胸中憤懣,收到較好療效。
(3)自我質辯法。此法適用於自卑心態的自我調整。當你麵對競爭情境自信心不足或明顯下降時,你可用書寫形式進行自我質辯。質辯時要充分揭露自己潛意識中的消極成分,切實闡明由此帶來的危害,並表明今後應取的態度。
人的性格就是像上麵所說的那樣進行適應的。通過對各種反映性格的行為的機製所進行的深入研究,我們就能找到討人喜歡或惹人生厭的原因,並找到端正自己性格的方法。
人一方麵在性格上進行著適應;另一方麵又保持著自己的特點。促使人進行上述適應的直接原因,有衝動、本能、欲求或需要等多種。
①生理需要——要求具備有對身體來說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要求勞逸結合,在生理上要求過性生活等。
②社會需要——既要求被其他人所愛,也要求愛其他人;要求從屬於某個集體,從事與其他人類似的工作。
③自然需要——要求獲得事實、進行說明、形成組織、建立秩序、使目標和各種重要因素相互建立聯係等。
需要受到阻礙或得不到滿足,就稱作“需要受阻”。
心理學家們仔細地描述了需要受阻的狀態:“學習停頓,找不到其他適應方法的異乎尋常的狀態,有時甚至出現沒有目的行為,出現一成不變,不可通融;非建設性而帶有破壞性的、抽搐擬的或喪失理智的行為。同時也是目標前麵橫著障礙使你無法接近,來自身後的壓力使你無法逃離現場,可是又不能確立另一個目標取而代之的深刻狀態。”
由於需要受阻,人的內心就會產生緊張,情緒就會變得煩躁不安起來,對此自己能進行抑製,或者能根據判斷加以合理解決的話,即能夠做到不感情用事,而是理智地進行思考,並對實際情況進行調查,然後采用有效的,為周圍人所認可的方法加以解決的話,就稱之為忍耐度高或忍耐性好。這種忍耐度因人的性格而不同。
例如:忍耐度高的人,其生活史上有對付各種各樣的需要受阻的方法。他們就像通常所說的“備嚐艱辛,老於世故”的人一樣,性格寬容而有耐心。另外,從幼兒期起就很少產生不滿情緒,即使產生了不滿情緒,也能受到父母的適當教育的人,長大成人後其性格的忍耐就比較高。這種忍耐度高的人,由於適應性強,所以大都能受到周圍人的喜歡。不過,在父母親的溺愛中長大,沒有學會解決需要受阻的相應方法的人,或者屢屢經曆需要受阻,在學會其處理方法之前又頻頻出現需要受阻,因而經常處於不安定狀態的人,其性格的忍耐度一般較低。正因為如此,他們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即不能很好地與環境保持圓滿、和諧的關係,他們的性格就不為周圍人喜歡,有的甚至還要惹周圍人生厭。
當需要受阻時,對於阻止需要的人、物、製度和環境等,人們就會采取攻擊性態度,以消除心理上的緊張。這種時候,往往伴有恐懼和憤怒的情緒,甚至會攻擊那些與阻止需要毫不想幹的東西,攻擊有兩種:一種是從正麵積極地、公然地進行的,另一種從側麵消積地進行的。倔頭倔腦、歇斯底裏、神經質型的憤怒等,即屬於攻擊。攻擊既不是合理的反應,也不是有目的的行為,因為並不能解決問題。
自製不僅僅是物質上克製欲望。在精神上的自製力也是重要的。衣食住行畢竟是身外之事不少人都能成功,甚至是盡善盡美地克製。但精神上的、意誌力上的自製卻非人人都做到。
對諸如此類的問題,若在紙麵上回答,答案一目了然。但放在現實中,以你身在其中,自已去考問自己,恐怕也不會回答得太利索了。因為他們不隻是簡單地回答這些問題,而是思想上的自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