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1 / 3)

冷戰結束之後,隨著世界大戰和核戰爭威脅的消除,人類麵臨的其他威脅日益突出,生態威脅就是其中之一。當前,地球的生態環境正在加速惡化。大氣、河流和海洋的汙染越來越嚴重,森林在減少,荒漠在擴大,氣候在變暖,生物物種在消失,臭氧層正在出現越來越大的空洞。環境問題逐漸演變成為國際關係中的一個熱點問題。

一、生態環境問題的基本概述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之和,它包括從地球表麵到外層宇宙空間之間,由大氣層、水、土壤和陽光等組成的各種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目前所指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發生在自然環境的生物圈部分。

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對人類生存的威脅,同戰爭威脅一樣是生死攸關的。但是,這種威脅的形成不像戰爭威脅那樣明顯,因此,往往會導致人們對它的忽視。它有自己的特點:

1.影響的長期性。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逐步積累的過程,現在人們麵臨的生態問題,可能是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以來人類行為的結果。其造成的影響也是長期的,即它不僅對當代人產生威脅,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對下一代乃至下幾代人的威脅。我們現在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可能會危及我們後代的生存。許多最終導致生態係統崩潰的過程是逐步的和累計的,在它們陷入困境或發生災難之前,很少能引起人的重視。影響的長期性還表現為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不是一個短期就可以實現的問題。

2.影響的不確定性。很多生態環境問題的影響後果都是不確定的,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同樣的生態環境問題引起的社會後果可能是不一樣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對各國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生態環境所導致的問題往往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而是與其他因素一起共同產生影響,因此,許多環境問題的原因和後果都是相互交織的。例如,人口問題會導致資源的過度利用,資源的不足可能會引起資源的衝突,資源的壓力也可能導致人口的大規模遷移,導致種族衝突。而資源衝突和種族衝突又會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造成資源的破壞。

3.生態環境問題更多是一個國際問題。當前,生態問題很少是單獨一個國家的問題,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自然環境,都是整個地球生態圈的組成部分,任何一個環節遭到破壞,都會打破整個生態圈的平衡,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威脅是沒有國界的,是全球性的。治理生態環境問題需要國際社會的合作,對抗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更加惡化,任何國家如果隻顧及其自身利益,忽視其他國家乃至全人類的共同需要,長期來說,其自身的生態安全也必將受到威脅。

4.結果的不可逆轉性。生態威脅,特別是地球原生自然環境的破壞往往是不可逆轉的,例如礦產資源的減少是不可恢複的,生物物種的滅絕也是不可恢複的,有些生態環境問題,如沙漠化、濕地的破壞等,即使可以恢複,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因此,生態環境問題需要人們去事前預防它的發生。

二、人類麵臨的主要生態威脅

目前,人類麵對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人口壓力過大、資源過度消耗、生存環境破壞嚴重等幾個方麵。

(一)人口問題現狀及影響

人口壓力是人類在21世紀麵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據統計資料顯示,從人類出現到1830年之間的數百萬年中,世界總人口才達到10億。此後,地球上每增加10億人口的時間間隔分別為100年、30年、15年、13年、12年。到1987年,世界人口突破了50億,1998年,又超過了60億。按照聯合國有關機構推算,世界人口到2200年超過100億之後,才會穩定下來。

從人類的發展曆史來看,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長是20世紀才發生的現象。據估計,2000多年前,世界人口隻有3億。大約過了1600年,世界人口才達到6億。1900年,世界人口是17億,到1950年增長為25億,增長了47%。其後的50年,即1950年到2000年,世界人口增長為61億,增幅達到144%。據有關資料統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89億,比2000年增加近一半的人口。

人口的不斷增加,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一係列問題。首先是全球人口持續增長對全球生態環境構成嚴重的威脅。隨著全球人口數量的爆炸性增長,以及人類無節製地消耗自然資源,人類的生態環境正麵臨災難性變化,人類生存空間日益惡化。其次是與人口快速增長伴隨的世界範圍的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問題。據估計,到2025年,世界將有2/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這些人口中,大部分將生活在發展中國家。隨著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貧困、犯罪、健康危害以及住房短缺等問題將日益嚴重。據聯合國衛生組織報告,有超過3/4的50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在發展中國家,現在將近有1/4的城市居民沒有自來水供應,40%的人沒有現代化的衛生設備。據估計,全世界大約有1億兒童流落街頭。惡劣的生活環境使艾滋病、霍亂、瘧疾等在一些落後的國家和地區迅速蔓延。事實表明,全球日益加重的人口負擔和日益加速的城市化進程,正在改變著人類的物質和社會生活條件,加劇全球資源危機和環境惡化。

(二)資源的過度消耗

從理論上來講,地理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人口劇增,自然資源的消耗必然劇增。世界資源研究所的研究認為,在現代工業社會,每人每年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包括消耗各種礦物質以及對於土壤的侵蝕)是45噸至85噸。按照目前的人口規模計算,全球每年自然資源的消耗總額是2700億噸至5100億噸。這樣的消耗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是十分沉重的,可以說已超過了地理的承受能力。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聯合國環境計劃組織2000年10月20日聯合公布的《2000年地理生態報告》指出,各國經濟賴以發展的全球自然生態係統,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已減少1/3,人類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繼續消耗地球資源,那麼所有的自然資源會在2075年前被耗盡。

1.森林資源的減少

全球森林正在迅速地消失,其中熱帶森林的消失尤為嚴重。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的數字,從1980年到1995年,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的森林被砍伐,使得世界森林減少了2億公頃。這個數字減去人工種植和自然再生的麵積,實際淨減少1.8億公頃,平均每年減少1200萬公頃。按照世界資源研究所提供的數字,1990年全世界森林覆蓋麵積為35.1億公頃,1995年為34.5億公頃,減少0.32%。從各洲的情況看,亞洲減少0.55%,中東北非減少1%,撒哈拉以南非洲減少0.71%,中美和加勒比地區減少1.26%,南美洲減少0.54%,大洋洲減少0.1%,歐洲增加0.06%,北美增加0.17%。總合起來,發展中國家減少0.65%,發達國家增加0.12%。

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的經濟開發活動,包括開墾耕地、草場,以林木用作燃料,以及采礦。目前世界上仍有許多人直接依靠開發森林生活。現代的耕作技術使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林地更快地遭到了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