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古代祖先神的崇拜者。我們祭祀黃帝陵,不是把黃帝當成神靈來祭祀,而是在一種肅穆的氣氛中,追思中華民族先輩們如何創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孫。因此,我們的祭祀,在形式上也應當是人文的,而不是神化的。我們祭祀黃帝,不是祭祀鬼神,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人文精神的陶冶、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播和普及。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先民們艱苦卓絕的創業精神,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在21世紀真正實現。

《黃陵文典》是圍繞黃帝陵及黃陵縣而組織編寫的大型文化叢書,共十六卷十六冊。由黃帝陵所在地陝西黃陵縣來承擔這項彙編工作,是恰當的。黃陵縣的朋友們組成了編輯班子,嚴肅認真地進行彙編工作。他們那裏有豐富的資料,再加上謹嚴的工作態度,使彙編工作取得了成果。彙編的部分稿件曾經送給我所在的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專家們審讀,他們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見,還有其他院校的專家也提出了寶貴的建議。黃陵縣的朋友們以謙虛的態度對這些意見和建議加以吸收,做了多次修改才定稿。我衷心希望此稿出版以後,能夠再次得到專家們的指正,以便使書稿質量有更大的提高。在弘揚中華文化、建設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今天,出版《黃陵文典》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我還想著重提出,黃帝陵的整修曾經得到李瑞環同誌的大力支持,他是黃帝陵基金會名譽理事長,一直關心關於黃帝文化的研究,在我擔任黃帝陵基金會會長期間,曾經親耳聽到過瑞環同誌關於整修黃帝陵的寶貴建議。《黃陵文典》編成後,又得到瑞環同誌的親筆題詞,在此,我們應該向瑞環同誌表示深切的感謝。

2008年3月10日

於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

黃陵民俗文化綜述

黃陵作為“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有著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千百年來民間文化香火接續綿延不息。縣域內的遺跡遺存、風土民情,大量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從遠古走來的印跡。軒轅黃帝的追緬崇祀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陵被國務院命名為“軒轅黃帝祭祀文化之鄉”。從典籍中看,黃帝逸仙後,“其臣左徹者,刻木而祀之”《繹史》卷五。就開啟了祖宗崇拜的先河。曆朝曆代,崇祀軒轅黃帝都作為國家級祭典而備受重視,這種崇祖愛國的祭祀活動在延續著國朝正統的同時,也把尊禮明德的教化普及到民間。人們口口相傳的黃帝豐功偉績、發明創造、德範行操,甚至包括其臣、僚妻妾的臻範懿德都被人們所銘記,所追緬,所崇祀;隆坊塬回軍嶺上的帝後祠,演說著嫘祖追隨黃帝出巡歿於道的陳年軼事,附近的回落坡、鳳落原的地名銘記著帝後嫘祖先蠶娘娘的惠澤;“芒兒廟”裏半人半禽的勾芒的神像,高皇廟裏高陽氏的崇奉,龍首川、鳳嶺莊、虎尾村都因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符號並千古流傳。黃帝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睿智明禮、積極進取的精神風範在淳厚的民風中得以繼承和發揚。正像橋山之巔八萬餘株虯枝蒼幹的古柏,扭曲斑駁,抗爭向上,以八萬餘株的盤根錯節,五千餘年的榮衰磨礪,依然枝繁葉茂,飽含著旺盛的生機。黃陵人勤勞、勇敢、淳樸、團結、友愛、誠信、明禮、好善樂施,在血脈裏以身上流淌著宗祖的血脈而引以為自豪。

黃陵人仰藉老祖宗繁衍生息的這片莽原熱土,得益於五千年啟蒙發祥的福地,吮滋著沮水清流的潤澤。域內有高原厚土,氣候溫和,地理優越,蘊藏豐富;桑麻棉革為衣,五穀豐稔足食,斬崖掘穴成居,擔挑荷負經營,百工匠作互濟,眾神廟奉如常,勤勉勞作,自給自足,小有足安,不貪不餒,有淳淳和風入戶,無洶洶強梁滋生,民風淳樸,唯勤唯儉,豐災不驚,鄰裏睦和,鄉坊惠暢。

黃陵接關中而連塞北的區位特點,不可避免地成為曆史上紛紜戰亂的古戰場而深受其害,南過雁門峻嶺雄峙、金鎖天塹扼拒,直通故都長安;北出□延綏榆過渡到漠北口外。域內烽燧密布,長牆綿延,古道依稀,遺堡荒涼,透露著金戈鐵馬的嗚咽;瓦礫堆積的古塞湮沒在茂林深處;高崖洞窟的佛道銘記著往日的香火。這些斷層的遺跡,無不告誡人們要珍惜今天,積極進取、開創未來。把家國的興衰升華為追求和理想,貧富榮辱,以身許國,盡忠、全孝、興家、報國是每個黃陵人與生俱來的品德。大道通衢的交通,又為物流的轉運和商賈的經營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故驛散連,直道端出,關文頻遞,消息急來,驛馬當值,使臣穿梭,觸發著杜甫的詩興,策動著範仲淹的新政,也激勵著丘逢甲割辮焚袍的壯舉和同盟會喋血祭酒的盟誓,歲月滄桑,流傳著眾多的英雄忠烈故事。正是這種融合和分化,給黃陵人的語言和行為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黃陵人深愛自己的故鄉,貧不離鄉,富不涉遠,畏懼離鄉背井的淒苦,不喜學藝,安貧守土。所以,敬重和善待入境服務的手藝人,食宿周到,價值從優,且廣泛接納願意落戶的外鄉人。在聚族而居的村莊裏,經常有雜姓人家落籍就是這種惠風的體現。在長久的故步自封的意識和小農經濟的生活模式裏,享受著“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的愜意與安逸。恪守著耕讀傳家的古訓,有“窮不離豬,富不離書”的勸勉。對子嗣的期盼,莫過讀書明禮,出人頭地。以家裏能供得出一個讀書人為榮,光宗耀祖,遠振家聲。家長們盡可能地節衣縮食,極盡勞苦,而不讓讀書的孩子受一點難過,往往是,傾闔家之力致學一人。敬重老師,敬重知識,甚而敬惜字紙,但這種單門獨戶的努力仍很難改變他們的命運,而使廣大的農村舊時長期處於蒙昧的文化缺失狀態。

另一方麵,“人文初祖”的河圖洛書不單肇始著書畫同源,文運恒久,也以其無量功德接受著曆朝曆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的頂禮膜拜,吟唱歌頌,而這些詔告祭祝,詩詞比興,韻合律唱,口傳書載,浩若瀚海。在追緬老祖宗豐功偉績的同時,也薈萃著各個時期的華章麗句。妙對佳作,富藏民間,文光韜晦,唱酬應和,潛移默化影響著後生學子,培育著醇和的鄉俗民風,推動著文化的普及和升華,孕育著文運昌盛的機緣。我們在民間文學部分,輯錄了一些黃帝陵祭祀楹聯,意在使這些黃帝陵獨有的楹聯傳播於天下,也為黃陵地區的民間對聯的盛行尋覓來脈深遠的承傳淵源。

勞累而枯燥的農耕生活,並沒有擠占人們頑強的精神娛樂和閑暇逸趣的需求,人們依然饒有興味地用隨手拈來的物件陳兵布陣,對弈搏爭,無論是田間地頭的小憩,還是放牧柴樵的山林,席地而坐,劃方拈子,“狼吃娃”“補褲襠”,爭一個輸贏高低,賭一些勞罰得失;茶餘飯後,聚攏在村中的老槐樹下,前三皇、後五帝、說三國道五代,天南海北,家長裏短地說開去,填充著少有的閑暇。曆朝的曆史、域外的趣聞、是非曲直、行操規範,便在這種言傳中流播。那些生就伶牙俐齒的活躍人物即口編撰一些順口的段子,男女情事成了永恒的閑聊主題。人們本性的壓抑,在這一刻得以顯露和張揚,精神的愉悅和美好的憧憬,使終生的勞累有了歸宿和價值,在這嬉笑怒罵中他們獲得了愉悅和滿足。

黃陵民俗承襲著五千年文明源流,舊貌依稀,古風猶存。同時也沐浴著盛世和風,接納發展,革故鼎新。讓我們秉承黃帝精神,把淳樸的鄉俗民風溶入以德治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大潮而發揚光大。

§§第一部分 民間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