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的“關帝廟”始建於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是由當時的中部縣令倡導,城區各商號與民眾捐資興建的。選址在縣城上城中心地帶,享殿、過殿、廂房、配房、戲樓、大門皆青磚砌牆,琉璃覆頂,規模雖不及城隍廟,但在不大的山城半坡辟有偌大帶有劇場的院落式建築群也實屬不易。在其西側,另有一廟,供奉著漢代名醫華佗。用華佗配享大概是因為他曾用高超的醫術為關公“刮骨療毒”。老爺廟有諸多閑置的房舍,自民國以來,民間的文化組織如社戲班子、秧歌隊伍、幫會組織、慈善組織、醫療機構等都用其作為臨時的辦公場所而被利用。至解放初期,由於文化事業的迅猛發展,公共房產的嚴重不足,新組建的劇團,電影隊也都由於其有可資利用的戲樓而進駐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當然其香火卻日漸衰落。關帝廟沒有相應的廟會,卻由於地處縣城中心,其廟門外的小廣場就是逢集日擺攤設點的場所而愈見紅火。但是遇到天災荒歲,人們自然要尋求於神靈的庇護,大旱之年的五月十三,人力難以抗衡的旱魔,拉近了人們和關老爺的距離,鄉裏坊間人們自發地組織起來,抬著用紙紮就的關老爺的塑像,赤膊著上身,冒著炎炎烈日,遊走在城區的大街小巷。且隊伍中有自告奮勇的壯漢,用大刀拍打著自己的身軀,直打得赤背紅紫,血絲裹著汗水滴落在曬得滾燙的塵埃上,用這種近乎殘酷的自虐,企圖換取關老帝的眷顧而惠賜關老爺的“磨刀雨”以解旱情。如果有雨滴飄落,人們便要籌措還願事宜,少不得排秧歌、唱大戲、製供品、宰牲獻。把一場久旱逢甘霖的喜慶做到極致。若是沒有雨,人們也不會抱怨,隻怪自己凡心不誠而將乞求繼續下去。
現在的關帝廟由於城區的發展和修建,以及乞討者借宿取暖用火已蕩然無存。
4.藥王廟 這位尊神的廟宇位於縣城西山北麓,坐北麵南,隔河與縣城西水門相望,原廟為三孔石窯。據傳是供奉名醫藥聖孫思邈的,黃陵縣城每年古曆二月十五日在這裏舉行廟會,是黃陵迄今為止唯一保留的古廟會集日。會期三至五天,這個集會的顯著特點是開年伊始的“備耕會”,屆時犁耬耙耱,杈把掃帚,钁鐮斧鋤,皮麻繩索,木鍁棍棒,籠筐擔囤,幹果山貨等一應生產生活用品琳琅滿目。農器家具的物資交流易貨,牽動著周邊州縣、四鄰八鄉的人們,也帶動得商賈雲集,飲食小吃,雜耍馬戲,賣藝唱曲雲庥此處。曆時幾天的會期,夜裏往往有戲班連台唱戲,熱鬧的集會交易衝淡了對藥王爺的祀典,僅餘香火依舊,有幾個誌願者值守。既是廟會,這個集會就必然增添了些“神”氣,據傳,每年的二月十五,在這些貨賣的山貨中都有一根“神棍”。若購得這根“神棍”,出門行路,既可仗柱助行,又可防身禦禍;若拿回家去插在糧食囤裏,囤糧見長增多;放置於房前屋後,可主祥光永照,福星兆臨;若立靠於店鋪門首,則財源茂盛,生意興隆。於是在農具把仗之外,專門有一些粗細不等、長短不一、捈紅描綠的花棍,也不知能派上什麼用場,但見趕集的百姓人手一根,成了二月十五廟會的又一道風景。也有說這根莫名其妙的“神棍”原是藥王爺的“趕山鞭”,它可以呼風喚雨,挪地移山。由這個自古流傳的掌故裏,人們推測所敬奉的可能是“嶽王爺”,而不會是“藥王爺”,因為廟會流傳的習俗和“醫藥”毫不相幹,卻和人們取用山貨,得益於山神的恩賜,人們的衣食溫飽也仰仗山神爺的眷佑有關。另則古傳二月十五是老君爺的生日,抑或是太上老君的仙丹被認為是救苦救難的聖藥而誤傳。但無論你怎麼講,二月十五的集日卻由於其符合節令特點,貼近人們的生活,而約定俗成地保留了下來。
5.句芒廟 句(gōu)芒是上古“五行之官”演化而來的“五行之神”中的木神,《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雲:“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後土。”五行與方位,與四季,與陰陽等在易理中都有著玄妙的聯係。
黃陵縣城原有供奉句芒的享殿在軒轅廟東側的灘地中,老百姓俗稱“芒兒廟”。木,在東、主春,所以又是春神的化身。過去在立春的前一日有迎春的儀式,由人扮“句芒神”,鞭土牛,地方行政長官行香主禮,叫做“打春”。由於地方官員的參與而使其俗得以張揚和延續,也策動了老百姓的迎春熱潮,屆時扭秧歌、鬧社火,把對新的一年的希望和祝福都寄諸於對春神的奉獻中。但其俗自民國初年就逐漸衰寂。廟所也早已毀歿無蹤。
6.娘娘廟 在我國這個宗法觀念相當嚴重的國度裏,長久以來,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關係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人們特別重視子嗣承續。而掌握著生育繁衍的神靈是加倍地受到人們的崇祀的。由是而產生的求子乞嗣的風俗自古有之,至今尚未絕跡。
娘娘其人已很難考究,但一般情況是本土神係中的後土,在本土神係中,皇天上帝是天神,是男,而與之相對的大地之神就是後土,是女,也就有了娘娘的稱謂。有王母娘娘、天後娘娘、天妃娘娘、後土娘娘。在人們的生活周邊,諸如某些華麗富貴的花神,繁茂蔥蘢的山神等也都兼有保佑人生子的神通。但較為普遍的還是“觀音”。在佛經中的觀音故事裏,觀世音是男身。而在我國,觀音竟完全成了女身,並成了知名度極高的神靈,她不但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而且也成了主管婚姻生育的尊神,神通廣大,保佑信仰她的人能生育男孩。“送子觀音”就是她的化身,由此也被尊為“娘娘”,並立廟而祀之。
黃陵縣城的娘娘廟原在縣城西門內的灘台地裏,規模不大,卻香火鼎盛。她是被尊為“地母娘娘”的後土的享所,其廟會日是古曆三月二十日,本是祭祀皇地□,也被人們注入了求子的風俗。但該廟毀沒曆久,其俗失繼。
7.高觀廟 謂其高觀廟,其實是因為將觀世音菩薩的廟宇,修建在縣西內城外外廓內的一座高墩之上的緣故,大約就是高台上的觀音廟的意思了。這座高台是寬闊各數丈的片石砌就的陡壁高台,台高約兩丈,其上建有宮殿式廟宇。四周卻沒有拾級而上的台階,人們若要敬奉,需貼崖踩石縫攀援而上。大約也是為了檢驗誠心與否,廟內的塑像為三頭六臂的“千手觀音”。這座廟的廟會期和上元節的燈會連在一起被定為正月十九,也便有了以百寶燈供神,其實也是取“燈”與“丁”音近的口彩,而與求子乞子之俗有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