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作為人們詮釋自然現象、尋求精神解脫、謀求與神靈溝通的場所和建築,存在於有人類活動的任何地方。它承載著人們企圖借助超自然力量改變自身命運,進而改進生存環境的美好希望。最初,出之於對自然現象的無知和畏懼,由自然崇拜、生殖崇拜、進而演化成擬人化的形象崇拜。把人們的願望強加給臆想中的神靈,由他們在冥冥之中主宰著人們所能想像出的任何事象;他們既然掌管著現實世界的一切,自然應該和人一樣,有一個可供其休養生息的場所,在這個場所完成和人類的交流與溝通。於是就有了廟、廟享和廟祀。在中國五千年的曆史中,各種信仰的交替與滲透、碰撞與融合,雖然沒有形成政教合一的政治勢力,卻適應中華民族淳樸、友善、包容的國情,各類教派長期在各自的學說中注入適應中國人特點和易於接受的內容,形成多教多俗並存的現象。各個教派的諸多偶像崇拜中,供奉列位神靈的廟堂,遍布了名山大川、城鎮鄉裏,同時也將各類教義播灑在人們的心靈,滲透到百姓的生活,在現實之外,有一種無形的、超自然的力量,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舉止和日常生活。

黃陵也和其他地方一樣,各位尊神的廟宇同人們的鄉坊鄰裏一樣,修建在任何有人活動的地方。尤其是黃陵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承載著海內外中華兒女覓宗尋祖的寄托,自古以來接納著華夏兒女的頂禮膜拜而成為獨有的祖宗崇拜的曆史文化名城。

有了廟宇,就有了與之相關的一係列活動,廟享、廟祀、廟會就成了四鄰八鄉趨之若鶩的場所。而這種場所廣泛聚集著不同種族、政見、信念和習俗的人們,形成了我國特有的民俗文化現象。

中國是一個儒、釋、道和各種教派共存的國度。普通老百姓也無須探究深奧莫測的教義理念和其差異,總是懷著虔誠的心態謀求被護和佑助而謁拜崇祀,更多的則是在好奇、從眾、遊曆、觀賞、交易等複雜心理的驅使下聚集在一起。黃陵境內稍具規模的廟宇,都在對麵修有戲樓,至少也是土築的戲台,在文化生活貧乏的過去,定期的廟會大戲,就成了免費的觀賞享用的文化大餐,也為廟會的興盛和崇祀的傳播贏得了拓展的空間。

下麵我們就從民俗文化的角度來記敘黃陵的各類廟會留存在人們腦海裏逐漸淡忘的記憶。

第一節 城區廟會拾遺

黃陵縣城除了黃帝陵、廟的祭祀之外,舊時尚有城隍廟、文廟、老爺廟(關帝廟)、藥王廟(嶽王廟)、呂祖廟、芒兒廟(句芒廟)、龍王廟、保生宮、娘娘廟、馬王廟、高觀廟等等,甚至還有佛教的西華堂、乾原堂、東禪堂和基督教堂,其中規模較宏偉的要數城隍廟了。

1.城隍廟 城隍作為城市的象征,最早是作為護城河的稱謂,語見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備製度。”所以中國古代稱有水的城塹為“池”,無水的城塹為“隍”。或說由《周禮》蠟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來,自唐以後郡縣皆祭城隍。後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封城隍為王,至明洪武三年又正式冊封並加以祭祀。所以各地的城隍都是由有名有姓的曆史人物所擔任。而民間傳說中城隍廟內聚集著大量的殘神餓鬼而愈見森嚴,據傳是明洪武年間,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卑微,最見不得貪官汙吏禍害百姓,凡有索賄受賄之嫌的,一經舉報,便剝皮囊草,製作成標本,布列在縣衙的大堂上,警示後任的官員。但是,利益的誘惑和不實的舉參,製造了太多的人皮標本,聳立在縣署的大堂,也確實不雅。於是就將其移放於城隍廟內,而使城隍的殿堂愈加森煞和恐怖。

黃陵的城隍廟地處下城的較為寬敞的地段,建築規模龐大,坐北麵南,四進院落,南北長三百多丈,東西寬一百多丈,有大門、戲樓、過殿、配殿、廂房、廊房及祭祀大殿,飛簷鬥拱,雕欄畫棟。院內曲廊回轉,古柏參天,配房眾多,頗具規模。享殿內城隍爺高戴平天冠,氣宇威嚴,四周及兩廊廂房配享的各位力士、無常、牛頭、馬麵各執器械,麵目猙獰,給人一種威嚴和恐怖。舊時,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有宏大的超度亡靈的道場法會。每年自七月初二開始,即由住廟道首範先生邀約全縣道眾頌“黃經”、安坊裏。在廟門前樹起幾丈高的幡杆,遍插旌旗,召喚遊魂。屆時十裏八鄉,附近州縣,信眾雲集,商賈張市,戲班對唱,熱鬧異常。廟內經頌高唱,香燭彌漫,舍鍋粥濃,徹天不息。熙熙攘攘,人如潮湧,曆時半月,至七月十五中元節當日,由道眾擎幡搖旗,鼓樂引導,將城隍爺的塑像抬出,遍遊全城,意在驅逐邪惡的鬼神,保佑地方平安無患。隨後將所有超度的亡魂,浩蕩送入城西黃花穀內鬼魂溝安息。民國以來,其廟宇先後被軍隊、學校多次占用,所以祭祀之風也就日漸衰敗。

2.文廟 文廟是供奉孔聖人的場所,他是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東南),姓孔,名丘,字仲尼,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被曆朝曆代屢加封諡,尊為聖人。

文廟毗鄰城隍廟,明成化年間始建於黃陵上城,萬曆年間大修,後又被毀,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重建。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移建下城與城隍廟隔小巷並峙。抗戰期間,被閻錫山兵工廠占用,至新中國成立前僅存祭祀大殿,新中國成立後被辟作大禮堂和展廳。1986年拆建於黃帝陵西側原保生宮舊址,並入黃帝陵景區,作為展廳和接待廳使用。

文廟在封建理學思想的統治下,是極受推崇的,尤其是“學而優則仕”的地方官員都是孔子學說的衛道士和“文運昌盛”與“祿運亨通”的既得利益者,祭孔崇文敬祿是理所當然的。即使在新文化運動以後,文廟的香火仍然為謀求功名進取的文人學子帶來了希望。黃陵縣城在春秋兩季的祭祀和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有祭孔進香的習慣,文廟的香火依然是很旺的。而較大規模的祭祀卻僅限於文人學士之間。

3.老爺廟 其實就是對應於文廟的“武廟”,供奉著古代列位神勇無比的將軍,諸如關公、趙雲、嶽飛等名將,其中的關老爺是三國時蜀漢的大將,姓關,名羽,字雲長,河東解縣(今山西解州)人。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典故被傳統劇目張揚得家喻戶曉。他的事跡被封建統治者所渲染,並加以神化,尊為“關公”“關帝”並屢加封諡至“武聖人”。所以,廟享以他為尊,民間不知從何時起又供奉關老爺為“財神”,而受到非常的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