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方言屬北方話區域的北方方言,是普通話的基礎方言,發音與普通話大體相同,聲調差異較大,詞彙、語法通俗易懂,與普通話相比較,基本一致。

黃陵語音特點

為了便於比較黃陵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我們采用以國際音標注音的方式和漢語拚音相比較,字母右上角所標的阿拉伯數字為該讀音的調值數據。

一、黃陵城關方言區

即黃陵標準的方言語音,它以黃陵縣縣城為主,包括城關鎮、田莊鎮大部分地區,侯莊鄉、龍首鄉、康崖底鄉、店頭鎮南部、隆坊鎮靠東南一部分地區與阿黨鄉西部部分地區,約占黃陵縣麵積的四分之一,本卷記述的語音係統即以它們作為依據。

二、北部邊界方言區

以倉村鄉為代表,包括店頭鎮北部的李漳河。因與富縣為鄰,帶富縣口音,特點是鼻韻母的變化,前鼻音多變為後鼻音。

三、東北部邊界方言帶

包括阿黨鄉葡萄寨、南河、南龔原、葫蘆河以西的少數村莊。這一帶語音多同黃陵標準方言,僅個別字受近鄰洛川縣的影響而有異。特點為開口呼變為合口呼,單韻母變讀為複韻母,讀音較重。

四、西部客話區

包括腰坪鄉,除雙龍街以外的雙龍其他村莊。西部為林區,人口較少,且多居外省客戶,口音紛雜,除各人所持本人鄉音外,由於多種語音長期混雜與相互溝通的需要,又形成新的統一體——一種多方言綜合語,主要表現在聲調的變化,並形成他們約定俗成的一些詞彙。

黃陵方言形成的幾個因素:

一、黃陵縣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黃陵方言是在五千年文明曆史長河中形成的,所以,它與大多數漢族人使用的語言(北方方言)大同小異。

二、黃陵曆史悠久,物產豐富,地域遼闊,自封建社會始,外籍小販商賈紛至遝來,並多在此安家立業,加之逃荒者的涉足(現街道辦、隆坊鎮、店頭鎮、雙龍鎮、腰坪鄉許多家戶原籍在山西、山東、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省),使得黃陵方言詞彙更加豐富多彩。

三、黃陵處於內地北上邊塞的咽喉,自古以來,南來北往者甚多,在外地語音的影響下,黃陵方言不斷變化。

四、黃陵又係民族大融合地區之一,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一帶的華夏族便流遷於黃陵,與在黃陵居住的羌、戎、狄、氐、盧水胡等族長期雜居,這無疑又在黃陵方言中摻雜進不少兄弟民族的方言詞彙,如:黃陵人現在形容快為“喀裏馬嚓”,形容凡事不斤斤計較的人為“胡拉海”,這均為少數民族語音的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