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起源和進化的曆程告訴我們,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根本標誌,就是人類能夠掌握、使用和改進勞動工具。而勞動工具的普及、更新、提高,在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生存質量、生活方式和生產工具自身的完善和發展。所以,工具和技術的演進,就是在現今仍決定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進程。

早在石器時代,由自然物體的利用到打製、磨製石質工具,就極大地豐富了先民們的收獲,物質的豐富和滿足又促進了工具的改進和人群的分化。熟練使用和掌握工具製作技術的人們逐漸被公認、推舉、選拔,相對固定地從事某些專門的製作,逐漸演化為換取勞動所得和生活所需的營生。作為謀生的手段,這種自然而然的分化就為工具和技術的改進、提高、發展,鋪設了道路,呈現職業化的趨勢。這種進步為先民們提供了各種勞動工具,從而獲取更為豐盈的物質財富,進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軒轅黃帝所處的時代,正是這種能人輩出的時代,諸多的發明創造被開發、利用、廣泛地適用於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湧現出眾多的掌握著專門技術技巧的人們:風後、力牧、常先、大鴻、祝融、倉頡、岐伯、隸首、嫘祖、王亥、句芒、左徹、杜康等等,他們都是黃帝的臣子,後來都成為某一個行當所崇奉的鼻祖。他們應該是來自於民間、服務於民間,以其精湛嫻熟的技術為人們所崇奉。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完善、改進和發展著自己的技藝,逐漸形成了屬於某種特定行業的規矩和習俗。以師徒相承的形式把這種技術和習俗沿襲至今。這些行業的習俗明顯地帶有這種傳承的印記。醫藥敬岐伯,民間稱執醫者所從事的行當為岐黃之道;釀造崇杜康,以至於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吟詠,杜康則成了酒的代名詞;武士崇力牧;文士敬倉頡;織娘追嫘祖;鐵匠尊祝融,從這裏不難看出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

黃陵地理位置優越,曆史傳承悠久,物產資源豐富,人民生活殷實。給“百工”技藝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黃陵人在封建思想的禁錮下,以“耕讀傳家”為追求標準。也基於溫飽自足的物質生活的保障,一般不願意學手藝,對於某些行當,則由於流行的行業歧視,就更是無人問津。正是由於本地的工匠不足以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則為五湖四海的手藝人,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機會和賴以棲身的場所。也正是因為本身技藝的缺失,而使黃陵人對外來匠人們給予了足夠的敬重和優厚的待遇。黃陵的“百工”技藝涉獵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們試從建築、用具、維修、飲食和雜藝等方麵分別介紹。

第一節 建築工匠

1.燒磚匠 燒磚匠是指製燒磚瓦的匠工,也簡稱窯匠、磚瓦匠。我國燒製磚瓦工藝最遲始於秦代。黃陵縣境的秦直道和橫貫西北至東北的秦長城,就有大量的磚塊、瓦當之類的建築材料,製瓦還要早於製磚。過去燒製的磚有條磚、方磚、畫像磚與特製花紋圖案磚等。瓦有大板瓦、小青瓦與筒瓦以及脊獸等。縣境內較大的農村多有近現代製燒磚瓦的窯址遺存痕跡。所燒製的磚瓦主要用以砌牆、箍窯與建造房屋等。

燒製磚瓦,有的有固定的窯場,所製的產品,多為商品出售;有的走鄉串村攬工受雇於人,以燒製磚瓦的技術獲取報酬。

燒製磚瓦的工序流程,分為選地建窯、製作坯料、裝窯燒火、滅火滲窯與出磚垛壘五大項目。

選地建窯。建立窯場,首先要考慮到用水、取土和運輸是否方便,選擇土質較堅硬的崖勢,先鏨出窯麵,開口掘進約一丈,再向四周拓展挖出主窯,窯體呈立置腰鼓形狀,底徑約一丈、腰徑約一丈五六尺、上口徑約六尺、高約二丈多。窯壁從底到上口均勻開挖出四道寬窄約一尺的煙洞,密封側麵的開挖口,底平麵挖出米字形的煙道,密封浮麵的開挖口,並相通窯壁的豎直煙洞,便於火勢均勻,燃燒充分;在窯底近開口處低於底平麵挖出火膛,且與底平煙道相通;再用大粘泥裹泥一次窯壁與底麵,稍幹後即可使用。有的較大一些的磚瓦窯,在一側另開有裝運磚瓦的通道。在點火前封閉,以保證窯溫正常,燒製成功後,拆封作為出窯運磚的通道。

製作磚坯,俗稱倒磚坯或扣磚坯。選用顆粒均勻且無石子雜物的黃綿土,挖虛圍攤成淺盆狀,倒入適量的淨水自滲數小時後,先用赤腳踩踏調和,再用鐵鏟翻轉,紮調一兩次成為稠泥即可使用。倒磚坯用木製的磚鬥,當地手工磚的型號一般為長八寸、寬四寸、厚二寸的長方體木格鬥,一鬥能倒兩塊或三塊磚坯,雙手端起坯鬥送到晾曬場地,鬥側著地稍猛力翻轉,鬥底朝上倒出磚坯,為使鬥內磚坯順利倒出,還須在裝泥前向鬥四壁與底麵遍灑少量草木灰。如此反複循環操作。待磚坯稍幹後,用小木板拍打坯體,整修好楞角。磚坯幹後以人字形上下咬茬稍空開縫隙垛壘成坯牆,再風幹待燒。若遇天雨,還需棚蓋雨布以免損壞。

裝窯燒火,磚坯晾曬幹後即可裝窯。磚坯入窯垛壘成人字形,一層斜左一層斜右,依次向上壘,一窯可裝一二萬塊不等。窯裝滿後密封頂口,加入燃料,泥封底口,留一火口與觀察口,即可點火,再逐添煤燃燒。從點火時分算起,連續燒三天即可封口滅火。裝窯垛磚坯、點火燃燒、觀察火勢,都是技術較高的活路,必須由匠工師傅指導並親自參與行事。

封口滅火數天即可注水滲窯,即在密封的窯頂口上用土圍成池形,逐注入清水滲窯,使紅磚氧化成青灰色,俗稱藍磚。滲窯,一方麵是使磚色變藍,另一方麵也是檢驗磚是否燒熟,若火候不到,磚不會變藍,顏色不正,俗稱“生坯子”。

封口滅火、注水滲窯七天後,即可啟封出磚。新磚出窯是項苦活、累活,室內溫度較高,搬運又費力氣,全是普工承擔的任務。

燒瓦和燒磚的程序基本相同,但瓦坯的製作相應繁雜一些,也有其一套模具和製作工藝。堆架焙燒都和燒磚一樣。隨著機製磚瓦的普及使用,手工磚瓦製作已被淘汰。

2.箍窯匠 箍窯匠是指用磚砌箍窯洞的匠工,也稱窯匠。我國居住窯洞的曆史應該起源於原始穴居的洞窟,掘穴而居,冬暖夏涼,造價低廉。至於用磚、石箍窯,最晚於秦代。秦長城就有窯形過洞,文物工作者又戲謔:“漢塚、唐塔、朱(明代皇帝姓朱,諧‘豬’音)打圈(修城)。”唐代的統治階級敬佛多修建寶塔,諸如富縣的寶塔、延安寶塔的初建,就是唐代的遺物,寶塔多有磚拱門口、佛龕與瞭望孔,這大概就是磚箍窯洞的雛形。

窯匠的工具很簡單,隻要有一把鋼質瓦刀即可施工。箍窯的工序流程,分為打背牆、挖地基、裝窯楦、砌窯筒、出楦土與墊窯背等,且多為互相環套的連鎖操作過程。

窯址確定後,首先是打背牆,牆基挖至老土用杵夯打結實,一層一層升高,底寬約三尺,逐高收分至頂寬約一尺,高約一丈二尺,長度按所建磚窯的孔數決定。

背牆打好後,由窯匠在內側麵畫出直腿與弧形狀頂的印線,此即將來成品窯的高低、寬窄和弧度的尺寸。在窯腿腳的地麵與背牆成直角丁字形挖出窯腿地基,以利起土為宜,此所謂“拔巷”,若地基過深則須墊土夯打,鋪暗磚三至五層且稍寬於窯腿,約至院平再以窯腿寬度在兩側砌磚,中間回填黃土或碎磚灌漿。以條磚直長順窯腿一層一層砌升,磚縫坐泥糊(現時有的用白灰或水泥砂漿坐磚縫),砌至窯腿直高約五六尺暫停,填裝窯楦土。所砌磚形順層要端直,上下層要互相咬茬,內表層要平整,坐泥縫要均勻。

窯楦即拱模。拱模有三種,即土拍實心拱模、木支架草泥堵糊拱模和木質移動殼子拱模。黃陵砌築磚窯多為黃土填滿的實心拱模,俗稱“拍楦”。根據劃定的拱形線,人力擔土堆在窯洞內,逐堆逐適當踩踏令其結實,以免窯形走樣。楦土堆夠後,在後背牆的拱圈印跡上與窯口砌壘的拱形圈上拉線確定楦土的盈欠,鏟平後用鐵鍁背拍打成半月形至表麵圓光,經匠工整修驗收才算成功。

窯楦拍成後,由匠工緊貼拱模再砌磚,仍以泥糊作縫。因工序進入窯頂的弧圈,磚縫的泥糊內薄外厚,其過程有扳彎、掀泥岸和參頂等程序。從搬彎沿拱模砌至弧頂留約三尺的寬度,則順長擺幹磚,用瓷片填塞楔緊磚縫,再用泥糊、或白灰、或水泥漿灌滿,就是參頂。在所有窯洞參頂完工時,還要舉行一項重要的慶典活動,即為“合龍口”。

合龍口後,窯匠的工序全部完成,下一步由主家、或請幫工、或雇工隊出窯楦土,沿支架踏板擔挑將楦土堆倒在窯頂外部,鋪墊夯打窯背。墊窯背也是相當要緊的工序,先順長鋪墊窯背頂的龍口部位至後掌頂部,再墊兩側,否則將會冒頂坍塌,前功盡棄。一般窯楦土正好夠墊窯背,其固定公式為:窯洞容積窯楦體積窯背土體積。至於安門窗、掛窯麵、鋪腳地、掛窯掌等,更是另外的工序了。

3.石匠 人類製造最早的工具就是石器,而製造與使用工具又是人類與動物的分界線。史學界把人類製造使用石質工具的時期稱為石器時代。黃陵縣境內發現的原始社會數十處古遺址中遺存的石斧、石刀、石網垂等,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後來石工發展到建造住宅屋宇、橋梁涵洞、石佛廟宇以及藝術裝飾品,其工藝水平越來越精美嫻熟。黃陵雙龍的千佛寺石雕等,就是有力的證明。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長河中,逐漸分離出石工石匠,從事著石質活計的專業。因此說,石匠也是最古老的工藝師傅。

石匠的工具不多,主要有叼舌鏨套、鏨錘、鏨頭、鏨碗、方尺等,多為不帶徒弟的單獨操作。石匠必須學會與掌握撚鏨頭生活,否則對於石頭則束手無策。撚鏨頭即把使用敗禿的鏨頭放入爐火中燒紅,用鉗子夾住放在鐵砧上轉圈圈反複捶打,待撚出新尖頭後放入水中冷卻淬火後,即可使用。這就還需要有鐵匠的有關工具,以便操作。至於雕塑匠人,則在長期的實踐中,各自又製作一些有特殊用途的工具,以利其工作的便捷,提高工效。

石匠的重要活計還在於開山劈石,取用石料。先選取易於開采,且石質優良的石場,使石體顯露,然後尋找易於開采的石縫、開挖楔槽,用多個鐵楔放置於槽內加力,用鋼錘猛力夯砸,使石料按所需尺寸斷裂取用。若需要大量開采,則要掌握爆破技術和火藥的製作利用,土製的火藥按:“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比例配製碾壓成粉狀物備用,這種火藥炸出的石料塊大,易成型,而現在的炸藥,則容易把石料炸成碎片,利用率低。

4.泥瓦匠 泥瓦匠是指做泥瓦活的工匠,俗稱“泥水匠”,也是一門古老的手藝。1988年黃陵縣在普查文物時,在阿黨鄉史家河村東麵的兩處古遺址中,就發現有原始社會先民們住宅的白灰漿抹麵,在侯莊鄉的張寨村和腰坪鄉的陽坪村兩處古遺中就發現有原始社會的瓦,秦漢時代的瓦與瓦當更多。這說明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製瓦、用瓦和用白灰粉刷住宅牆壁的工藝。

黃陵縣域的泥瓦匠,一般也都是窯匠,都能箍製磚窯,但主要是以下基、砌牆、泥牆壁、裹泥窯洞與修建房廈為主。過去建房多為土坯牆與土打牆,其居住使用牆壁表麵必須裹泥,要求實用整齊美觀不掉土塊。工序流程為備料、抹泥與收麵三項。所備的材料有細綿黃土、一二寸長的麥秸草、麥粒皮(俗稱“麥魚”“麥衣”,但必須熱煮,以免其中麥粒在牆麵發芽)、支架等,把黃土、麥草與水調和成粘泥,把土牆麵整刷端直稍淨平,並遍灑適量的水以便於牆與泥黏合,腳踩架板從上而下,先用大粘泥抹泥一次,稍幹後再用黃土、麥衣與水調和的細粘泥裹泥一次,稍幹後再用幹光的鐵泥葉(鐵片製作的泥抹子)收麵,盡可能使牆壁平光。當地的土窯一般都裹泥,有的磚窯隻在窯的腿部抹泥,稱為“半裹泥”。近幾年來,也有用白灰、水泥裹泥二茬的,磚窯土窯也有全裹泥的。

房廈頂麵的鋪瓦,俗稱“□瓦”,是在屋頂棚釘的貫椽上,橫向咬茬、勻擺棚鋪一層厚約二三寸的墊柴,即長約三尺以下的劈柴,墊柴上勻抹厚約一寸多的大粘泥,稍幹後第二次仍上大粘泥,從低到高隨攤泥隨坐小青瓦,瓦瓦相參,行行相接。講究“一壓三”,就是放在上麵的一塊瓦要疊壓其下的三塊瓦,追求擺放瓦的密度,且要與相鄰的瓦溝相參。俗諺曰:“橫看是門,順看是行,平整美觀,不漏雨水”,方顯出泥瓦匠的技術水平。泥瓦匠一般都會做砌磚的活,也有的集泥瓦工與木工於一身,則技術較為全麵。心靈手巧的農民也有不請工匠自行裹泥窯牆的。俗諺曰:“泥水匠好學,楞角難抹。”就是說泥瓦匠的技術相應簡單,主要是要把握棱角的勾抹要端直平順。

泥瓦匠的工具比較簡單,有木質帶柄的方形泥盤、鐵質泥葉,即泥抹子、泥鬥、瓦刀等即可。

泥瓦匠較為複雜的活計是蓋修廟宇或大戶人家的廳堂等,有的要雕磚刻磚,講求出簷、收簷和裝脊安獸等大型的建築。平常家居的小活,有的也講求技術,比如砌壘爐灶等,講究利火,就要有些訣竅了。

5.木匠 木匠技術也是一門古老的手藝,西安半坡博物館挖掘複原的六七千年前原始古民們建造居住的草木房,就是木工技術的萌芽。傳說中五千年前的軒轅黃帝時代,就有宮室、舟車、弓弩的建造與使用;秦始皇時建造的阿房宮,其規模宏大,說明木匠手藝已發展到相當的水平。唐宋元明時代皇家的宮殿、各地的廟宇,就是木匠技術發展到高級時期的產物。人類在曆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分工,由兼做到專業,由粗製到細做,就是木匠手藝的發展過程。

黃陵縣境森林資源豐富,盛產木材,木匠的從業人員不少,他們製作的生活項目,從建造房屋、製作農具家具與生活用具,到裝飾工藝品,門類齊全,民間有做不完的活。當地木匠能做屋架蓋房,做門窗,即為粗木工。會製作農用與生活用具即為好木匠,能動刀子刻花製作木雕工藝的即為細木工。木匠被人們尊稱為上等師傅,受人敬愛。木匠敬奉的祖師為“魯班”,所以木工也被稱為“魯班門下”,在收徒授業時要請出“魯班”的牌位,要行拜師禮的。俗諺曰:“木匠受人敬,剩餘都能用;石匠惹人嫌,石渣倒不完。”

民間所建造的房廈有立柱、雙架梁、三檁兩椽、五檁四椽等結構,房窯的門為雙扇硬木板,窗為方格式樣。個別富家有兩進院落,其腰房的門窗較為講究,有多扇上部帶不同紋式的格子門,窗欞有菱形、田字形、雲紋形、丁字拐與腰三慢二等式樣,窗扇可以開閉,稱為“軟門軟窗”。前房也較講究,大門較為寬大結實,並有鐵頁、鐵釘裝飾;農器有犁、耬、耙、磨、木鍁、木杈、推板、牛革頭、驢鞍子、馱架子等。生活用具有平箱、立櫃、桌椅、板凳、木床、水桶、木盤、案板、小櫥櫃、□□床、碗架板等。裝飾品有鏡框、插屏、花盤、枕匣、梳妝盒、棺板雕刻等等,五花八門數不勝數,農家半數以上的生產、生活用具,都是出自木匠的手藝。

木匠的工具比較多樣,有鋸子、刨子、斧子、鑽子、鑿子、曲尺、方尺、平鈞、刻刀等,有的在城鎮坐地開設木活鋪作坊,有的走村轉鄉攬活掙錢。木匠多帶有徒弟組成多人作業單元,以便互相配合。舊時的木工徒弟還要舉行莊重的拜師儀式,設立壇桌香案等行三叩九拜的大禮,才算正式確立師徒關係。

6.解匠 解匠是從木匠行業中派生出來的,主要任務是把圓木解開製成板材備用,其工具與技術都很簡單,隻要有一把平鈞、一架截鋸、一架解鋸、一盒放線墨鬥與一格曲尺。但仍不乏一套完整的技術,手藝好則快速、端直、不傷板材。解匠的工序流程為剝樹皮:把原木按所需的長度和樹勢的彎曲度最合理地截成若幹短節,這是用截鋸完成的工序。截鋸為中寬兩邊窄的雙向牙口鋼片,兩端各有鐵環穿有木手柄,可截斷任何直徑的原木。放線與拉鋸:先把半幹或幹透的圓木剝去樹皮,用平鈞砍削平整枝杈及樹身的疙瘩傷疤之類。根據所需板材的薄厚用墨鬥在圓木兩端量劃出對應的豎線,確定中線必須垂直,通常是用墨鬥吊線,接著打線印,再把過線的圓木立置,用繩、棍與石塊絞壓穩固。解鋸為寬麵、大牙口,鋸牙從中間向前後分開,兩邊出渣。長約四尺以上,兩頭帶有扁鐵圈,內套裝長約一尺五六寸、粗約二寸的雙向木柄,套裝在與鋸片等長的鋸梁上。手柄一端裝於鐵環,另一端裝有絞繩,打絞繃緊不使鋸片跑線。兩人雙手分左右執柄,腳踩支架板,從立置圓木的上頭開始,從上到下照印線一拉一送,慢速往返,待解至需要人貓腰拉鋸時則快速拉送,圓木的上半部鋸開後,取掉支架,人坐地再慢快相間拉鋸直至盡頭。俗言有“解匠好學,離地三寸難磨”的說法。是說拉到盡頭的一段距離,最難操作。解籮圈木板用小牙鋸,更須小心謹慎照準印線,否則將會傷損板材。

第二節 生產、生活用具製作工匠

1.鐵匠 我國遠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冶鐵業出現,到了秦漢時代鐵器被廣泛使用,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專業的鐵匠,距今已約有兩千多年了。

黃陵地區的手工鐵匠,有的在城鎮開設鐵活鋪坐地生產,有的流動鄉村自找生活操作。其主要任務是打造農用的钁、鐮、鋤、鍁、鍘刀和犁具、鞍杖、籠頭的配件;打造修建所用的馬璜、釘子、泡釘、門拴;打造生活中所用的斧、刀、錐、剪、鏟;打造石匠所用的錘、鏨、方尺;打造木匠所用的鋸條、刨刃、斧子、鑿子、鑽頭、刻刀等等。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約有半數的工具與用品,都是出自鐵匠的手藝。

鐵匠多由師徒二人以上組成的作業小組,以便配合協作。其工具比較多樣沉重,計有爐台、風箱、砧子、鍛錘、鉗子、鋼裁剪、鋼鏟刀、鋼搓刀、砂石磨等等。打鐵活計比較費力氣,上路的工具擔子沉重,所以學徒的體質要強壯,方能勝任操作。新中國成立前黃陵本地人從事鐵匠作業的較少,多由河南的匠工操作。鐵匠的工藝有粗有細,講究式樣靈巧,也有很多竅道,帶刃的工具都要加鋼立刃,用鋼的多少、好壞和淬火的程度都決定著工具的優劣,通常人們稱其為“紅爐師傅”,其火候的掌握也是很有講究的。就是農村人說的“鋼水”好壞,鋼水好的鋒利,耐磨好用,否則就遲鈍,經不起磨礪,卷刃或崩刃都使刃具質量受損。一些小件用具要精巧、合手,所有的工具都有其相應的竅道,也是很難掌握的。

2.皮匠 皮匠手藝也是一門古老的技術,有著悠久的曆史。遠在我國原始社會的狩獵時期,先民就用獸皮製作衣服,這可以說就是皮工手藝的萌芽。人類社會大分工以後,特別是進入商品經濟時期,皮匠就應運而生,而且手藝越來越嫻熟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