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匠主要是用野獸皮、家畜皮加工泡製毛皮與板皮,俗稱“熟皮”。進而再製作衣服和工具。其主要工具有:裁刀、剪刀、刮刀、錐子、縫針與大缸等。黃陵熟毛皮加工的對象有羊、狗、狐狸、兔子、狼、豹子等,熟板皮加工的對象有牛、驢、騾、馬、豬皮等。其工序流程為,先清洗皮張,後入缸浸泡,用皮硝進行化學處理,一般浸泡約半月二十天,取出晾幹,錘去皮板的汙垢,刮成不同的厚度即可備用。
熟皮的過程是皮革匠人把動物的皮經過物理和化學處理,使其轉變為不易腐爛,具有柔韌和透氣性強的產品過程,其主要工序是鞣製,即用礦物鞣料、植物鞣料、醛類鞣料等。依據不同的鞣料鞣製的方法也不同,但無論什麼方法,都是為了使生皮中的蛋白質與鞣料結合,使生皮遇水不致腐爛,性質柔韌,經久耐用而轉化為“革”。
鞣好的皮毛可用以縫製皮襖、皮褲、皮褥子、皮手套、皮鞋、帽等,是上等的保暖衣料。熟好的板皮可用以製作皮衣、皮帶、皮包、皮鼓、皮繩、皮鞭、拴係牲畜的籠套以及畜鞍、車輛的配件等等。
延安及其以北地區草地遼闊,畜牧業比較發達,皮匠也就較多。謂稱:“三邊三大寶,皮毛、食鹽、甜甘草。”黃陵縣境的皮匠很少,新中國成立前後的韓皮匠為黃陵皮業巧匠,聲譽很高。
3.口袋匠 口袋匠也稱“毛毛匠”。他的主要任務是用山羊毛紡織成裝運糧食的口袋等,有時在家操作,有時出外攬活。其工具有紡輪車、排鉤針、織刀和縫針等。
毛、棉口袋主要用於裝運糧食,捎褳、褡褳主要用於趕集上會,走親訪友的裝物袋,是農家必用之物。
4.席匠 黃陵縣境的群眾習慣睡坐熱炕,特別是冬天更覺得暖和舒服,蘆席就成為各家炕上的必用之物。炕上鋪席既隔土衛生,又美觀大方。席匠多為祖傳手藝,一般在家編織,有時也外出攬活操作。
席匠的工具不多,也較輕便,有破料刀、刮穰刀、拔刀、勾錘、尺子等,其操作的工序為備料與編織兩項。先將蘆葦稈的外皮剝掉,破成兩半,鋪在場院用石碌碡壓成片狀,再進行編織。蘆席的規格大小是以炕為準,但也有其名稱,叫做四六席、五七席與滿炕席等。若炕過大,則織成兩塊相對接使用。紋式為人字形,也有丁字拐與正方塊圈套的升子底形等。席麵織夠規格後,把葦頭斜折至底麵疊壓內插咬茬剪齊。一塊蘆席可連續使用十多年。蘆蔑越細,編織出的席越美觀耐用。編織蘆席的工藝比較簡單,隻要認真學習,就能很快掌握。
除炕席外,還可編織成長條式的,圍成圓圈兩頭相參,縫合邊口再用長繩外捆一兩道,用以裝存糧食,俗稱席囤或曰“席圈子”;還可搭建臨時工棚;還可編織成袋狀,以裝商品實物。蘆席的用途比較廣泛,席匠可算一項熱門行當。
個別家戶還有用高粱稈編織炕席的,其質量較次,且粗糙不耐用。
5.氈匠 擀氈技術是北方草原畜牧區傳統的工藝。我國古代就有製氈技術。《周禮·天官·掌皮》:“共其毳毛為氈,以待邦事。”黃陵縣境的畜牧業不太發達,羊少、氈匠也少。氈匠主要的生產任務是用羊毛加工擀氈,用以鋪炕坐臥。農家炕席上鋪毛氈既隔潮又美觀,也顯示出家庭生活比較富裕。也可作為各種墊襯材料、耐磨和禦寒用品。
氈匠有時在家坐戶操作,有時外出攬活掙錢。其工具主要有彈毛的大彎弓、彈錘、吊杆、鋪卷胚料的竹簾子等。
氈匠所加工的小塊氈片,可製作氈帽、氈靴、氈鞋墊、座椅墊以及畜鞍墊片等。還可用綿羊毛加工成羊毛網套等。
6.柳匠 俗稱“簸箕匠”,柳匠的工藝不太複雜,但也是一項特殊的技術。黃陵地區的柳匠不多,且多居住在林區地帶。
柳匠是用沙柳、紅柳、臥柳的細柳條與柳椽編織農家所用的笸籮、簸箕、糞鬥與提籃等。其工具主要有柳尺、劈刀、弦刀、槽形錐子、麻線擰車、纏線軲轆、門字形夾子等。柳匠也可根據自己的技術,製作一些異形的器物。
7.陶窯匠 陶窯匠是指用泥捏火燒陶質器具的匠工,他的用料、製作、焙燒與窯場大體相同於燒磚。所製燒的產品有瓦甕、瓦盆、瓦罐、花盆與冥器等。
我國原始社會就有製陶業,距今約六七千年的曆史。1988年黃陵縣普查文物時就發現有五十處史前古文化遺址,采集到的各種陶片計有近千件,有泥質和夾砂的灰、紅、褐與彩陶片,可辨器形有盆、罐、缽、缸、杯、甕、瓦與尖底瓶等,紋飾有繩紋、網紋、弦紋、籃紋、刻花紋、指甲紋、戳刺紋、麻點紋、附加堆紋等,彩繪有黑白相間的三角勾葉、三角圓點、黑白彩條等。這些就是製陶業輝煌的曆史見證。
製陶業必須有動力旋轉的模盤,在固定的窯場操勞製作,其產品自銷或批發給商販。所用的黃綿土更須綿細,甚至過篩濾其石子雜物。把調和的泥團取適量堆放在模盤上,隨著模盤的轉動,用手捏做捋抹成各種不同形狀的器胚,放在長條木板上晾曬幹,裝窯焙燒,溫度達一千度左右,漸次減火慢燒,三天後封口滅火,稍冷卻即可注水滲窯,氧化成深灰色,全冷後即可啟封出窯。裝窯時,器胚之間、器胚與窯壁要空開適當距離,以免黏連或高溫爆裂。
陶窯匠一般都是祖傳,不帶外徒弟。現在陶藝的製作已經從實用型轉化為裝飾型工藝品,在人們回歸自然的追求中,陶藝是不會消失的。
8.繒籮匠 繒籮匠也是民間手工技術人員之一,主要是繒製民間磨碾麵粉時用的籮麵籮子。其工具有鋸子、刨子、鑽子、繒刀等,操作過程為解圈板、製籮圈與繒製成籮。籮圈板為沒有異味的楊柳木質,把圓木鋸成厚約一分、寬約五至七寸的長板條,刨光板麵,用明火加溫,圈壓定形的圓圈狀備用。籮底為鉤織的絲、銅、馬尾等疏密不等的籮網。根據所需麵籮規格大小的尺寸裁下籮圈板,兩頭相參釘成籮框;裁取寬約三分的圈板條,兩頭相接可緊套入籮框;裁取方形的籮網,貼住小籮圈的側麵,套夾於籮框的底部內側打緊繃展,沿框與圈的周邊鑽數道小孔,用木釘楔打緊削平表麵,用刀割去籮網長餘的邊角即成。
9.鞋匠 鞋匠的工藝分為製作新鞋和修補舊鞋。據傳說,軒轅黃帝的陵墓內就埋葬有靴子,可見製鞋的曆史相當悠久。過去黃陵當地的商品鞋全是外地的產品,本地沒有製鞋的作坊。絕大多數群眾所穿的鞋都是由家庭婦女製作,城市的少數人與官宦人家則購買商品鞋。貨賣的鞋子也有相應的製作藝人,他們使用夾板、針錐和小針鉗等特製工具,速度當然要快一些,但不及自家製作的結實耐用,俗稱“賣貨”。
釘鞋匠修補舊鞋的範圍有:錐裂縫、釘前掌、打後掌、包前頭、綴後跟等,用畜皮包麵,用膠皮釘底,以保護鞋的幫與底使其耐穿。釘鞋的工具有錐子、剪子、錘子、削刀、縫針與楦架等。鞋匠往往兼做一些縫補、換拉鏈、換皮帶等其他活路,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
10.繩匠 專門從事繩索製作的匠人,就是繩匠。
繩匠的工具也相應簡單,有絞車、彎曲的鉤針、繩胚溜槽梭形器、多孔的木攪板和與之相配合的插放鉤針的固定多孔木板等。由幾人掛背將經過處理的麻絲或是其他一些纖維,倒退行走,不斷續添麻絲,使其形成粗細勻稱、合勁緊密的繩胚,另一人掌控攪車,搖動連接著所有鉤針的木板,給繩胚不斷地上勁。
他們製作的繩子有皮繩、棕繩、麻繩和如布條碎布頭等纖維的繩子,也依據不同的需求,製作粗細、長短各有不同的繩索,尤其是塬上一些下井的井索,既粗且長,三十丈深的井,約需三十一三丈的索。這盤井索製作難度就大了許多。繩匠也為人們的生活奉獻了精湛的技藝,盡管現在都用機器取代了手工勞動,但繩匠的勞動是仍需記取的。
11.裁縫 衣裳的製作,作為人們的生活必需,自古以來,都是受到特別重視的,從原始的獸皮到植物纖維、絲綢到化學纖維,隨著材料的變化,曆史的演進,工藝的更新,時尚的交替,服裝的製作也不斷發生著變化。
黃陵民間過去的衣服都是用自己的家織布,自己動手製作服飾,裁縫的出現相對較晚一些。大約也就在民國初年人們開始接觸新事物,洋裝與長袍馬褂的混雜,使人們逐漸喜歡洋裝的挺刮、利落、便當、合體,在比較中有選擇地接受了這種時興的裝束,但苦於仿製的不易,就由原本就從事縫縫補補的家庭作坊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衣服製作的行當。
起先的縫紉師傅,是縫補之餘把各部件描畫剪製出紙樣,按圖拚湊,完成衣服的製作。能量體裁衣地製作一些時裝,僅限於一些老師傅。
第三節 維修工匠
1.小爐匠 小爐匠是以其作業的坩堝爐命名的,他們的爐具比起鐵匠來相應小得多,但可以熔化銅、鋁、錫等金屬,通常也都有相應的模具,鑄製一些日常所需。服務項目主要是小五金器具的修補、焊接與鍛造等,一般都帶有徒弟組成多人的作業小組。其工具較多且重,計有小火爐、風箱、砧子、錘子、鉗子、鑷子、鑽子、衝子、焊槍、坩堝、模具等,有時固定坐地營業,有時外出流動找活。他們可以修補漏鍋、焊接斷裂或有漏孔的金屬器皿、更換鍋底盆底、修配鎖子鑰匙等,手藝好的匠工還可鍛鑄嬰兒係戴的長命鎖、麒麟鎖、項圈牌鈴和婦女的手鐲、戒指、耳環、耳垂與中老年人銅質煙鍋等。
2.眼鏡匠 眼鏡匠多為固定地點坐戶操作,他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修配眼鏡。新中國成立前的中老年人,為了保護眼睛與醫治眼睛炎症,有錢人也為了顯示闊綽,多戴舊式硬腿的石質眼鏡。如果眼鏡發生故障,則請工匠修理。其工具主要有金剛鑽、小鐵錘、鑷子、螺絲刀、小鐵砧、尖嘴小鉗子、細磨石或砂輪磨石等,再購置一些鏡片、鏡腿、鏡架、小螺絲等零件即可操作。也可用成品零件配製新眼鏡。
3.箍漏匠 過去人們生產水平低下,物力維艱,人們居家過日子相當儉樸,一口打破的鐵鍋,一座破裂的瓷盆瓷甕是輕易不會扔掉的,單等走街串巷的遊匠藝人來修修補補還可再繼續利用,當然修補和購買相比,價格便宜了許多且省去長途搬運的勞累。
箍漏匠就是迎合了人們的這種需要的手工藝人,他們的工具和材料確也有些特殊,主要從事補鍋和釘缸的活計。對於瓷甕、瓷盆、瓷碗,也正如民間俗諺所說的“沒有金剛鑽,甭攬瓷器活”。也就是因為有一把金剛鑽在手,盆、碗之類也便和補鍋一樣,用自製的鉚釘,打眼鉚合,他們往往把隔擋鉚釘的鐵葉銅皮之類,剪製衝打成各式花形紋樣,盡可能使人看不出破裂的痕跡,巧妙布局,合理安排,既實用又美觀,深受顧主的歡迎。
4.鍾表匠 鍾表現在已經相當普及和便宜,但過去,在其計時功能之外,家裏若有座鍾必然擺放在顯著的位置,腕上戴一副手表則袖口高綰,即使藏在長袖之中,也要在眾人麵前舒長臂膀,大動作地看時間,以期引起人們的注意,當時鍾表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鍾表的出現為時較晚,普及到民間則在民國後期,所以,鍾表修理行當的出現則更是以後的事了。
鍾表匠一般都是師徒相承的技藝傳遞,其實更多的是零部件的更新磨合和清洗維護,他們一般也是坐堂待客和趕集攬活,因為鍾表的維護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活計,所以大都是顧客在場,即檢查鍾表的損壞程度和需要更換的零部件,議定價格,約定取表時間,屆時付錢取貨。在人們的印象裏是一種神秘而驕人的行業。
5.彈花匠 彈花匠是指民間手工彈棉花的手藝人,多為農民兼作的工藝,利用冬閑時間,有時在家攬活,有時出外找活。彈花匠一般不帶徒弟,由自己一人操作。
農家從棉稈上摘回的帶籽棉花稱為籽棉,用手搖擰花機擠出花籽後稱為皮棉或生棉花。彈花匠的任務就是用弓弦把皮棉彈成雲團狀虛絨,稱為熟棉花。其工具有彈弓、彈錘、吊杆、竹簾子等。
農家用自產的棉花紡線織布,縫製衣服、被褥等。近來,隨著工廠機械彈花的普及,民間花匠多在城裏鄉間流動服務於彈花、網網套、舊棉絮重彈翻新等服務。
第四節 飲食製作工匠
1.粉匠 粉匠是固定坐戶生產粉條的手藝人,製作點叫粉坊。粉條是粗糧細做的產品,也是人們生活中喜歡食用的副食品。
加工粉條的原料有多種,第一是薯類,有洋芋、紅薯等;第二是糧食類,有玉米、高粱、綠豆等。加工粉條的工序流程比較繁瑣複雜,技術性也比較強,氣候季節也很重要,一般都在深秋或冬季進行加工。
手工製作的粉條分為板粉、二四粉、線粉三種,質量好的粉條條杆均勻,透明發青白色,耐煮,吃起來光滑有韌性。板粉寬約三至六分,主要用作燴菜、吃火鍋,延安及其以北地區有豬肉燴板粉的禮俗;二四粉用途較廣,燴菜、炒菜、涼拌菜均可;線粉主要用於涼拌菜,也可燴菜。
2.掛麵匠 掛麵匠是用小麥麵粉加工成幹麵條的手藝人。其加工工序為加工麵粉、和麵、壓麵、晾曬與包裝等項。先把麥子上磨加工成白細的麵粉,把麵粉放入大瓷盆內陸續加水,再加點細鹽,俗言歇後語“吃掛麵調醋,有鹽(言)在先”,就是說的這個過程。加了鹽的麵,筋道耐煮。然後用手搓揉調和成均勻的麵團,取其適量放入底麵有眾多小孔內壁光滑的厚鐵漏桶內,上部壘壓木柱,柱上用支架杠杆用人力下壓,木柱進入漏桶使麵團從漏桶底的小孔被擠出成細麵條,臨時擱置於存有許多麵粉的大笸籮內,待一桶麵團擠壓完後從漏底切斷,遍撒麵粉避免黏連,用竿挑移到戶外晾曬架,幹透後切取其所需長短包裝。
過去手工加工的掛麵細勻、耐煮,吃起來光滑有韌性,作為商品出售。顧客購置作為禮品贈送客友,或作為老年人、病人、小孩調劑生活的臨時食品,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多不食用。
3.糖匠 糖匠為坐戶生產,設有固定場所,稱為糖坊,每年冬季是熬糖的最好季節。熬糖的原料有甜菜、玉米、小米、小麥芽等,因原料的不同其工序各有不同。用甜菜熬糖,先把甜菜洗淨剁碎,倒入大鍋內猛火煎熬約半小時後,撈去雜質再改用中火煎熬,直到熬成糊狀,盛於盆或缸內自然冷卻沉澱,約八個小時則凝固成紅砂糖。熬玉米糖時先將玉米粒泡濕脫皮,用清水浸泡約十二個小時再磨成米漿,裝進吊包懸空過濾,把濾過的汁水入鍋煎熬成稠糊狀,出鍋倒入無雜物的草木灰池,自然冷卻成糖胚備用。熬製小米糖時,把小米蒸至八成熟的幹米飯,出鍋稍冷後加入麥芽泥、麥麩曲粉攪拌均勻,盛入瓷甕內,甕底墊襯一層濾網,甕底側鑽一流孔,用木楔塞緊,發酵四個小時後抽去木楔流出汁水,入鍋熬成稠糊狀,倒入無雜物的草木灰自然冷卻成糖胚備用。最後用玉米或小米糖胚撒糖,在鍋旁立置一木樁,把加溫軟化的糖胚搭纏在木樁上,鍋內倒入多半鍋淨水燒沸,利用水蒸氣向糖胚加溫,不斷向木樁上再搭纏糖胚,待糖胚變成雪白時,從木樁上拉糖胚到木案剁節冷卻。撒糖的關鍵是蒸汽要強,動作要快,配合要默契。撒一拐糖約半小時為宜,或長或短都會影響糖的質量。糖匠把撒糖的下腳料重新加溫,摻和上芝麻、米花、花生米等,可製成芝麻滾子、窘鍋米花糖等。
4.廚子 這裏所說的廚子其實是農村中紅白喜事專門聘請來為主家料理酒席掌廚的人。他們本身都是農民,能處理和製作一些菜點,在附近人家過事時,被主家請去幫忙,一般也就是亦農亦廚、手腳麻利、熱心靈巧、幹淨整潔的人。其中也確有人投過師、學過藝,或者就是經常給人幫廚,心靈手巧,跟著也學過一些廚藝的人,他們懂得了各種菜品的製作程序、火候要領。
職業的廚子是經過拜師學藝的,他們一般供職於營業性的食堂、飯店、酒樓之類的場所,我國地域遼闊,菜係龐雜,但黃陵地區仍然是以陝菜為主,雖然有譜係可言,原則上仍是偏愛油重、鹽鹹、麻辣的食品,俗話有“好廚子一把鹽”之說。
他們的廚具沒有太多的講究,但也有一些人慣常使用自備的刀具廚具,以為順手。有的還兼有屠宰和處理生豬、活羊的技能。近年來,餐桌的豐富,也為農村的廚子們提出了挑戰,他們已逐漸能製作魚類及海產品,尤其是近年來外出打工、學藝的人不斷增多,也使他們開闊了眼界,接受了各種新的東西,廚藝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改善自身技能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著農村宴席的餐桌。
5.糕點匠 糕點的製作和買賣自古有之,作為食品雖然始終未能走上日常生活的餐桌,大約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當然與其製作的複雜和配料的繁瑣也不無關係。大多數人對甜食都是淺嚐輒止,但卻普遍用其作為禮品相饋贈。
黃陵縣城舊時原有專事糕點製作的林記糕點作坊,其招牌標示製作各式糕點,人們普遍認為南方人喜食甜食,而習慣地稱其為“南點”或“南式糕點”。一般也就是油和蜂蜜和麵,包裹用砂糖、紅綠絲、果仁、棗泥等製作的餡子,經烤烙而成的點心,另外有江米條、果脯、芝麻棍等,品種雖多,但仍保留著中式甜點的形、色、味,還是和西式糕點有很大的區別。人們一般走親訪友、探視病人、拜師聚朋、久離回家等,也都帶一包點心。店家往往將點心累積成型,以白麻紙包裝,在其頂麵加附一張店鋪字號特有的、用紅紙印製精美的標簽,然後以紙繩綁紮,留出可以提攜的小環,既方便了顧客又宣傳了商號。交付顧主之後,總是抱拳相酬,邀約再來光顧。
6.屠夫(戶)屠戶是從事牲畜宰殺、製作肉食的人員總稱,也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職業。在諸多的文學和影視作品裏,我們見慣了五大三粗、滿臉橫肉,髭須倒豎的操刀屠夫。他們往往行為粗魯、性格暴躁、蠻不講理、欺行霸市。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並非如此。
在過去,屠戶一般是坐地經營,圈養、宰殺、製作鹵肉等一條龍服務,都有小規模的圈舍,依據市場的行情和餘缺調控宰殺量。鄉裏人也就是把牲畜趕到現場進行交易的,市場需求量大的時候,他們也走鄉串村去尋求貨源。一番縮袖捏手的價格討爭之後,預付定金,屆時由主家隨後送到宰殺現場。農村一般宰殺的範圍就是家養的牲口,牛、驢、豬、羊、狗之類,在長期的役用和飼養中還是有感情的,不忍親手屠宰,屠戶就幫了他們的忙。屠夫宰殺的牲畜立即製作生肉用鐵鉤懸掛叫賣,他們對於牲畜的解剖結構了若指掌,在長期的實踐中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刀下去,幾斤幾兩,精確無誤,剔骨、去皮,動作嫻熟。他們製作熟肉講究老湯鍋,味道鮮美、香氣濃醇、色澤鮮豔、嫩熟軟爛,爐火終年不熄,大鍋熱氣蒸騰,絕無添加劑,原汁原味,不膩不燥,深受坊裏巷間的喜愛。鍋側架起一爐餅鏊,隨打隨賣,夾肉肥瘦自便,著實飽了一方百姓的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