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獵戶 黃陵沒有專職的獵戶,一般都是農家人冬季閑暇時日的一種補償作業,也僅限於靠近林區有些愛好的人們。他們也都有自備的發射散彈的土製獵槍,區別於洋槍,也俗稱為土槍,火藥和散彈也都是自製的即“一硝二磺三木炭”的火藥配方和用坩堝熔化鐵水,倒在南瓜上,同時轉動南瓜使鐵水四濺凝固的豆粒般大小的鐵沙彈。打大型獵物時也有獨彈鋼珠和鐵條型獨彈,獵物一般是山雞、兔子、野黃羊、野豬等,能打豹子、狼等大型獵物,則一般要幾人相約配合協同狩獵。除了用獵槍射殺之外,同時也用夾套和陷阱等其他方法。由於他們長期跑山,熟識獵物路徑,在獵物的必經之地隱蔽放置特製的鐵夾或用馬鬃、鐵絲之類編製的網套等捕捉,都還是很奏效的。捉獲的獵物除自用之外,就是逢集日趕場售賣。也有的把獵物去皮取肉,皮可自熟或出售,肉可用鹽油醃起來,或製成臘肉、熏肉等。跑山的也都有一些禁忌和口彩,他們崇拜山神和所遇的一切廟宇,大約也正是他們所從事的是殺生的勾當而特別乞求神靈的保佑吧。他們在獵物上仍然是有所選擇的,如不殺懷孕的、不殺帶羔的等。近年來,隨著山林的開發利用,封山禁獵和槍支的嚴管,已難再見到紮著獸皮裹腿圍腰、荷槍負彈出沒於深山老林的狩獵者了。
8.釀造 農村的釀造技術在過去全是自產自用的家庭製作。
農家自古調劑生活,全以自己的農耕收獲為原料,用所餘糧秣,釀製醋、醬、酒、麵醬、豆腐乳、豆豉、辣椒醬、番茄醬、黃酒、醪糟、芥末油、荏油、菜籽油、辣椒油等多種佐餐的調味品,其用途首先是自給和饋贈,然後才是貨賣。當然也有由此而形成作坊的:
①油坊:舊時的油坊也是專事榨油的作坊,他們都是坐地生產。因為其生產場地設置繁雜,施工器具笨重,故隻能在專門的場所進行。
②豆腐坊:城鎮的豆腐坊是專事豆腐製作的作坊,過去都是自己養著毛驢,用來拉磨,進行全天候作業的。製作的方法一樣,但量則大得多,同時生產豆花、豆腐腦、豆腐皮、豆腐乳等其他產品。由於製作中產生的豆渣過多,往往養著很多生豬,也算是廢物利用。
③燒鍋:也稱燒窠,燒科,就是釀造酒的場所。酒的飲用有著悠久的曆史,軒轅黃帝時代據說就有飲酒的習俗。造酒的原料是糧食,所以曆來都受到政府的限製。而私酒作坊長期存在於民間。
黃陵較大的釀酒作坊就是七裏鎮(店頭鎮)拐角井的釀造場了。店頭酒在陝西中部和陝北南部還是久負盛名的,以其清淳、濃烈而著稱,主要原料為小麥、玉米等,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度生產過橡籽酒(就是用橡樹的果實去殼取仁加工的酒)。過去一般都是壇裝散銷,以後就發展為瓶裝,生產規模也相應擴大。
第五節 雜藝工匠
1.油漆彩畫匠 油漆彩畫匠還可分為油漆匠與彩畫匠兩門專業。主要業務是裝飾家庭生活中的木質用具。如箱、櫃、桌、椅、盤、匣、鏡框,古建築中的亭、台、樓、閣、廟宇等。
2.紙貨匠 紙貨匠也稱彩匠、紙火匠、紙花匠,俗稱“繅匠”。主要是為農家喪葬白事時製作彩糊喪轎、靈堂與花圈等。現在有的地方還有紮綁彩糊的房窯、碾磨、童男、童女、車輛、金山、銀山和家電器等模型,象征著亡者到地下也要享受在世時的生活方式。亡者掩埋後,喪轎靈堂等堆於墓塚自然風化,有的在陵前火化。參與幫忙者往往爭搶采摘穗花作觀賞與避邪。
3.染匠 染匠是指民間從事印染農家紡織白土布的手藝人,有數人操作有固定地點坐戶營業的作坊,稱為染坊。其工具有大缸、大鍋、清洗池、木攪棒、晾曬架、使布平整的輾子等。
染匠一般沒有師徒關係,隻要跟上工匠當夥計協助操作,逐步掌握工序流程與配料方法,即為師傅會。其配料方法是關鍵,染匠師傅輕易不會泄漏。舊時黃陵農村有較具規模的染坊,門口都有對聯雲:“入進來我知道你的長短;拿出去你知道我的深淺”,橫額為“公平買賣”,成為趣談。
4.樂人 樂人就是以管弦樂器演奏樂曲的人,也是一個古老的行當。在五千年前的軒轅黃帝時代,就有依鳳鳴鳥叫之聲而命伶倫製樂、常先蒙鼓之傳說,激勵著千百代人們從遠古走來,成為人們溫飽之外的精神追求。在《禮記·樂記》中就認為音樂是由人心之“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色”。周時設有樂正,秦漢時設有樂府,掌管著朝會宴饗、行軍排陣時所用的音樂,這大概就是樂人的前身。
黃陵地區的樂人世家大的有兩支,都在橋山附近居住,是否自古為專事軒轅黃帝祭祀的樂師隊伍,有待考證。但在社會歧視的大背景下,現在的後裔們都希望走出受人歧視的陰影,已經不再從事祖業,但也有持西洋樂器、電聲樂器組成的小型樂隊服務於城鄉。
5.麵人、糖人匠 在過去的集市古會上或巷坊鄉裏,經常有捏麵人和吹糖人師傅的身影,他們的攤位前總是圍著一大幫人,尤其是小孩子們,仰看著羅列在挑擔架子上插放的各式五顏六色、形象逼真、造型生動、呼之欲出的戲劇人物的麵塑造型或是晶瑩剔透、花色奇麗的糖人,饞涎欲滴,愛不釋手。而匠人們則在眾目睽睽之下,愈見精神,巧手翻飛,出神入化地完成著自己的得意之作。買得糖人的小孩,在炫耀和擺顯之後,遲遲不忍下口解饞。大人們則買上一品擎回家中,陳設於屏架之上,玩味良久。給生活增添一些樂趣。
麵人的製作是在家和好上白的好麵,用濕布包裹,放置挑擔的廚盒之中,擔架小案還放置食油與各色顏料,現場捏取少許麵團和著不同色澤,捏、滾、壓、揉、剪、貼成各式造型,用一根小竹簽插挑了即成小麵人形象。這種麵人一般隻是賞玩,不能食用。
6.牙醫 牙醫大約是從醫藥行當裏分支出來的,興起於近代,其牙齒製作的配型、焊接、鑲嵌、安裝都是古代技術所不能完成的。這裏所說的牙醫,其實僅指牙齒的修補與鑲配,其從業者大都不是醫生,隻能算做匠人。他們通常隻負責拔除病牙,鑲補缺損而已,甚至有的怕擔責任,不負責拔牙,他們也深知拔牙的潛在危險。鑲補缺損,一般以一種特購的膠質體,以滾開水燙軟,放入特製的模具,讓病人咬入口中,拓印出口內牙齒的現狀印跡。作為模具,待冷卻後,假膠凝固,用生石膏粉漿填充,凝固後即翻製出病者牙齒的現狀模型,依據其缺損、咬合等情況,選配相應的成品牙齒填堵,再用類似於牙周的粉紅色的磁牙粉與特製藥劑調和連接和固定每個單個牙體,在模型上套配準確,再以鋼絲製成與假牙兩側活體牙齒勾連的活扣,在蒸牙器中加熱凝固,就完成了配製。在病家試裝的過程中,用磨牙的各式特製的金剛砂輪具,磨合突出,消除不適,盡可能使其達到最佳佩戴程度。當然新鑲的異物,肯定會有不適感,他們一般都承諾在相應的一段時間內,無償為病人修理和完善。這些牙醫一般沒有醫師資質和必要的衛生培訓,但在缺醫少藥的過去和農村的廣大地區,他們簡便、快速、價格低廉,卻還是有著廣闊的市場。
7.郎中 現代的人們接受著正規的醫療機構的診療康複服務,早已淡忘了過去擎著一竿招幡,褡著一副褡褳的遊方郎中,但在曆史的長河中,人們的疾病確也因他們的存在而得緩解和痊愈。這些人往往都有師承傳續,奉行著治病救人的宗旨,延續和發展著中醫中藥的神奇功效。他們的遊方在曆練自身技藝的同時,也為窮鄉僻壤帶去了光明和希望。他們中的佼佼者行萬裏路,讀萬卷書,遍訪名醫奇方,盡搜靈丹妙藥的孜孜追求,被世人所傳頌,受到敬重。醫藥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需求,從炎帝神農氏的嚐百草的傳說到黃帝軒轅氏與岐伯的問答式的醫典,扁鵲、華佗、孫思邈、張仲景、李時珍,無不在遊方的閱曆中,豐富著中華的醫藥寶典寶庫。明代黃陵籍名醫李東垣作為一代名醫,在中華醫典中占有一席之地。過去的醫藥是分家的,所以郎中有的也受聘於藥鋪,坐堂診病。但他們往往授徒時總要留一手,或幹脆將有的特效的秘方作為家傳而秘不示人,甚而有的藥方在密室自配自製。他們自己也經營藥材,長期的醫藥實踐使他們各懷奇招,醫治了很多疑難雜症,甚至有的不乏起死回生之術,曆史上也流傳著眾多離奇的傳說。許多科舉落第的學子,退而成為名醫,造福鄉裏。當然,遊方郎中裏也不乏以醫行騙的無賴,而降低了他們的聲譽。一般的醫家在學徒時都是司藥出身,就是俗稱的“拉藥匣子的相公”,他們對藥理致用熟記於心,又長期接觸各個大夫所開列的藥方,再經名家的指點引導,進而施藥醫人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所以,進藥鋪熬相公就成了良家殷實家戶子嗣謀生之路。
第六節 服務行當
1.腳夫(戶)黃陵地處高原丘陵溝壑區,川塬交錯,山路崎嶇。在過去不要說汽車、火車,就連架子車(人力車)、自行車也是沒有的,所以行腳趕牲靈長途馱運就成了唯一實現物資異地交流的形式了。除此之外,也就依賴是荷負擔挑的人力了。而從事這種營生的人,俗稱“腳戶”或曰腳夫。
腳夫有自己喂養牲畜攬活專業從事運輸的,一般都是農閑時的生活。也有大戶人家豢養眾多大家畜,雇請人活泛、路徑熟且身強力壯的勞力,承攬販運活路的腳戶行。這些人一般都由一名經常走州過縣、能說會道,且心眼實誠、忠心耿耿、又與地方上的惡勢力熟識,關節通達的人物帶領、曉行夜宿,四海為家,常年奔波在山裏山外,天南塞北。走一趟生意,掙取幾個辛苦錢補貼家用,他們用雙腿丈量著廣袤的莽塬,把貨物運往東南西北,見多識廣,閱曆豐厚。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他們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視野。
2.貨郎 農家有永遠幹不完的活,尤其是老太太、姑娘和媳婦們受小腳的製約和禮教的禁錮,終年圍著鍋台轉,有的終生都隻在娘家和婆家之間連線,她們所需的布匹紐扣、針頭線腦、脂粉裝飾、家什度用,全靠荷擔遊鄉的貨郎送來。這就是貨郎生存的基礎。這些貨郎常年奔波於農村,一副扁擔兩隻箱筐,外帶一把極富職業特色的招徠工具——撥浪鼓,就把農村和城鎮聯結了起來。促進流通,調劑餘缺,為閉塞的山鄉帶來的信息和歡悅,同時也以辛勞和汗水改變著自身的生活。他們的貨筐、貨箱簡直就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百寶箱,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如遇意料之外的所需之物,則盡可能按顧客需求采購,因為他們常年周期性地往返於一定的範圍之內,所托之需,都可按時送來。也正是因為常年的起早貪黑的奔走,給黃陵風俗“撞幹大”的家庭撞見的幾率特別高,往往每個村子都有“娃他幹大”(即幹爸),若是到了飯時,過了宿頭,便可保無虞,加上村民們的淳樸好客,為貨郎遍地為家提供了方便。
3.典當 典當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而演化成的行業由來已久,最早的典當為南朝時寺廟所經營的當鋪。曆代名稱不同,有“質庫”“質肆”“解庫”“長生庫”等。
舊時,稍具規模的城鎮,都有“當鋪”存在,這些當鋪也確實就如我們在影視作品中見到的一樣。門前照壁高聳,一個偌大的“當”字醒目給人一種威懾和冷漠。鋪麵半掩,櫃台高築,坐店的先生審視的眼神,透過高度的老花鏡,審察和揣度著每一位投當的顧主與當物的成色。他們一般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練就了識時、識人、識貨的本領,老謀深算,使投當者處於萬般無奈而就範。開當鋪的都是地方上的厲害角色,上通官府,下聯強梁,以保人貨兩利,無往不勝。
典當,是一種以物兌現的交易。形式就是以物抵押套現,以供急需。當然不是等值交易,且有質押借貸的“活當”和舊物變現的“絕當”之別。投當顧主一般是急需用錢,將家中致用之物送來當鋪,以質論價,約定當期,套取現金。質押的物品一般隻能取得其實際價值的五成的價款。若能在期內贖回,則按約定利率付還利息;若逾期來贖則要按預約息上加息;若在一定的期限內未能贖回,則按約定,當鋪有權處理物品,按時間長短,給付投當者一定的資錢。或者原物取回,要依約支付息錢。這種“活當”一般在當票上附加若幹條款來製約當事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處罰規則。而“死當”“絕當”則一經入當,便不能贖回,錢貨兩清,永不反悔。當物一般若是泛泛之物,當鋪當然也就狠狠壓價,往往價物懸殊非常大,而形成惡意盤剝。
民間也有不通過典當行的典當交易,一般都由雙方相托中人穿梭,立契過貨,促成交易。多見於地畝房產的過戶流轉。
4.牙行 所謂牙行,大約也就是現代的經紀人。大多出現於農村城鎮的集市交易場所,他們壟斷著某一區域內的交易市場,尤其是大宗買賣,必須經他們之手促成生意,抽取費用,從中漁利,大多有強買強賣之嫌。
其實,究其源起,牙行也是一個古老的行當,漢代即有說合牲畜買賣的謂之“駔會”的牙商,至唐時發展為各種買賣的經紀人的統稱。有牙郎、牙儈、牙人、牙子等名稱。明朝時有官牙、私牙之別,官牙則由政府指定,並經批準後取得印信文簿方可營業,須領牙帖,按期交納稅銀。就開始兼有代官府征稅的責任,所繳納的帖費和稅銀,即是牙稅。近代又稱行紀、牙紀,本地則稱為牙子,在交易中起著居中間人的作用。在買賣雙方的議價中,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撮合,即在和買賣雙方穿梭議價時,以所持之物,如草帽、褡褳之類遮擋,握手攥指,口中念道:“這個整,這個零”以相應的手指出數,對方同樣回答以同樣的方法,若無應手遮擋之物,幹脆在袖內或襟下出數議價,成交後交錢過貨也都須經過牙子之手。牙行在農耕文化時期確實對不善經營的百姓大宗買賣提供了方便,也為官府掌控市場交易稅費起到了作用,但仍不免在發展過程中被惡勢力利用和脅迫,而招來惡名。現今雖已不再稱做“牙子”,但市場經紀人仍活動於集市貿易的諸多場合,為買賣雙方的交易提供服務。
5.理發 理發的行當在過去同樣屬於下九流的範疇,人們雖然都會借助他們的服務而容光煥發,但絕不願意讓自己的後人學習理發的手藝,黃陵人有戒律曰“一不學宄子,二不學戲,三不學待召把頭剃”。在交友通婚等社會交往中還是存在著諸多歧視的。
過去的理發在街市開店的很少,大多是一副挑擔,擔挑起全部服務器具,隨時遊走於巷坊鄉裏招攬生意。他們的擔子,一頭是煤爐架著水盆、鏡架,一頭是座椅用物,所以有“剃子挑子一頭熱”的歇後語。過去的理發就是用剃刀剃光頭發,沒有太多的發型發藝,但他們卻大都從師傅那裏承傳著按摩、推拿、揉捏,同時還有點穴、針灸的本領,他們的服務還是很受老百姓歡迎的。其所以把他們稱做“待召”,可能是在皇宮或是達官顯貴的府第有專司等待召喚,侍候別人的理發藝人的稱謂。現今,早已沒有了這種歧視,理發作為一門藝術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6.照相 照相是一門新興的職業,且是舶來行當,它作為一門技術和手藝在黃陵生根,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事。
過去攝像、衝洗、印相、上光、染色等都是在完全自然的條件下,利用簡陋的設備來完成。
過去的攝影棚是在露天的場地搭建一個以木料為框架的玻璃大棚,和廳堂與放置攝影座機的房子聯在一起。麵對攝影機的牆麵掛設若幹風景布景的卷軸,頂部和兩側的玻璃幕牆以整幅的白布製掛成若幹道拉簾,以拉簾的伸縮遮擋來調節自然光線;照出的底版則在密閉的有厚黑的布簾遮擋的暗室內,以香頭光亮為光源的黑暗中完成衝洗,定影後用小夾子夾掛於懸空的鐵絲上自然風幹;再在修相器的毛玻璃架上完成對底片的修補與完善;印相仍是在暗室中完成衝印和定影,其中的曝光,則必須走出暗室,將顯像的架框緊貼胸肚拿出,在光線下曝光若幹秒鍾,拿回暗室,取出所放的小塊印相紙在顯影液中試顯,以掌握所需要的讀秒數,然後準確曝光、顯影、定影、漂洗後,從水中撈出,濕貼於上光板上,用布覆蓋置於室外晾曬,幹好的照片還需切邊,再修補就算是完成了。若要彩色的,則需要用透明顏料,手工著色,這就要求有過硬的功夫和相應的審美水準了。
7.騸匠 騸匠也是古老的民間手藝人,大概起始於封建社會初期的牧區。古代黃陵也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因此可以說當地的騸匠也有著較長的曆史。
騸匠是按家畜的生理解剖原理,把雄性的睾丸閹割掉,把雌性的輸卵管挑割繞紮,使其不能發情交配與生殖,按照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促使其發育成長。被騸過的牲畜性情溫和,便於使役。
騸匠的手術方法有閹割與結紮兩種。
騸匠的工具很簡單,主要有手術刀、縫合針線與必要的咧嘴彎棒等,裝包手提趕集上會走鄉轉村尋找活計。這些人趕集串鄉以一根鐵絲挑懸一截紅布條作為“望子”,招攬生意。騎自行車時,把“望子”插在車頭上,有需要的人自會前來聯係。有的獸醫兼作騸匠生意。近現代黃陵的畜牧業不太發達,騸匠很少。人們認為騸匠是一門不太體麵的營生,是做絕後的事兒,所以多不讓子弟當學徒。但他們是社會不可缺少的匠工,應當受到人們的尊重。
民間工匠從遠古走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的方便和實惠,為長期的曆史演進注入了活力,創造了燦爛農耕文明,但也同樣無可奈何地被社會進步的新技術所衝擊,有的行當與時俱進,力圖適應社會需要而提高;有的則隻有轉換,變異而求生存;有的行當不可避免地被淘汰而瀕於滅失;有的早已淡出了曆史舞台。這是民間習俗發展的必然軌跡。
§§第二部分 黃陵地方語言文字及實用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