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有著悠久而厚重的人文淵源,沐浴人文初祖的澤惠而被尊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民間也奉行著“耕讀傳家”的古訓,然而,舊時的“讀”,絕非易事,長期的戰亂,流離的窘迫,閉塞的空間,貧瘠的生活,使得隻字如金,片紙惜帛,民間少有的識字人,也都是“熬相公”得來,或是自己上心而到處拾來的。真正能上得起學的家庭,要麼是遠走他鄉求學,要麼是延師設塾就讀。沒有學堂、學校的教育場所,製約著文化的普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和廣種薄收的耕作模式,也將少壯勞力桎梏於勞作生息的田頭和放牧柴樵的山坡。所謂耕讀傳家的向往,隻是作為一種美好的追求而被束之於高閣。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又離不開書牘文字,就給一些稍通文墨的人,提供了許多崇敬羨慕的禮遇。民間的文牘書契大都有著沿襲承傳的印記和相對固定的格式。但是在書寫的過程中又因人因事因時而發生著變化,也正因為這種文體的隨機性、適應性方能適應繁雜的社會關係。
第一節 柬 帖
柬帖是最常用、最普及、最簡單的社交文書。有請柬、請帖、拜帖、名帖、知會帖、告事帖等。就是用最簡潔的文字語彙形式,確切、得體、文雅地將自己所要告知的事由、活動、時間、地點、受邀或拜托人、邀請或請托人,以及須注意的事項或特別提示要點等等,具文書帖,親送或托人持帖往致。農村過事的所謂“下書”,本應是送發請柬。由於具邀的人和受邀的人,往往都不識字,反而誤事,則就托人捎話或派專人告知事由、日期即可。書牘往來的麻煩也就在約定俗成的默契中被簡化到口傳了,卻仍沿用著“下書”的術語,使人從中感悟著其本來的禮儀規程。當然,大戶人家以及較為正規的場合,書發請柬、請帖仍然是必需的,以示敬重和合乎禮數。請柬之類的書寫除了上述要點之外,最重要的是具邀人和受邀人的稱謂和落款了。依據身份、輩分,選用比較得體的詞語。
請柬在過去都是采用從上到下豎寫的格式,則右手邊為上,向左依次排行書寫,落款書於左下側。請柬的用語有著傳統的格式和約定俗成的語彙。當然用新式的直白的表述也無不可,但總的來說,用語得體,告事準確則是必需的。一般情況下,“誕生禮”“滿月禮”都是由孩子的父母出麵具邀的,則為“喜得一男(女)謹於×月×日(星期×,夏曆×月×日)×時,假座××酒店××廳,潔治湯餅,敬請,(另起一行)×××先生闔家光臨×××謹邀,”“湯餅”是麵條的古稱,這樣的事一般主食都是所謂“長壽麵”,也叫“湯餅筵”或“湯筵”。如果是在自己家裏招待,則可寫作“席設本寓”之類,落款也依據受邀人的身份用“鞠躬”“敬請”“頓首”等。如果是祖父母具邀,則為“喜得一孫(女孫)”,滿月宴,則可稱“滿月”“彌月”等。
傳統的婚禮文書還是很多的,有《問名求婚帖》《納采帖》《婚期帖》或曰《請期文》和各帖的女方的回複帖。現在一般都沒有諸多的繁禮了。男女雙方各自或是聯合請客人參加婚禮的請柬則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的用語家長的為“小兒”“長子”“次子”“犬子”“小女”“授室(指男)”,“於歸(指女)”“畢姻”“完婚”,自己的則為直接寫作“我”“我們”“結婚”即可。
祝壽禮的請柬可以壽星本人具邀,當然也可以壽星子女、孫眾具邀,根據具邀人的身份在稱謂和落款上有著很大的不同,隻要得體即可,可寫作“謹備壽宴”“謹治桃觴”落款處可用“恭候”“頓首”“鞠躬”“敬請”“謹邀”之類,也不可濫用過分客氣的詞語,如“叩首”“再拜”,就顯得不自然了。本卷祝壽禮章節有敘,這裏就不再多說了。
過去拜會名人高官或是和自己不太熟識的長輩、尊者,往往不能貿然直入,須持帖往見,這種帖謂之“拜帖”,類似與現代的名片。求見者可將自己的姓名身份,甚至所求托的事項,簡要地具帖送上約見,叫作“名帖”或是“拜帖”。征得拜會對象的認可和安排,會晤的時間、地點等。還有“送禮帖”或是“禮單”,一方麵寫明所送禮品的件數品種,另一方麵致達祝勉賀頌之意,也避免了所送禮品被眾多的賀禮所淹沒而未能起到祝賀的作用。請帖的其他種類也很多,“開業請柬”“合龍請柬”“會議請柬”“喬遷請柬”等等。請柬在人際交往中架起溝通的橋梁,締結緊密的紐帶,當然要把好事做好,就要注意遣詞造句的準確、簡潔、得體,依禮切事,給人留下美好的記憶。
除了請柬、請帖之外,在交往中賀壽的“壽幛”,致悼的“挽幛”等,也是很有些講究的。
壽幛一般是一大整塊紅綢或是絲綢被麵,中間粘貼、綴補或是彩繡四個大字,上、下題款敬致,這四個字就是“壽幛語”,大致都是祝願壽星長壽、健康、幸福,用語切貼、雅致尤顯重要,一般為:
男壽:人中真瑞 大椿不老 以介眉壽 古柏長春 慶衍古稀
壽比南山 星輝南極 海屋添籌 萊衣承歡 采芝高嶺
福壽綿延 福祿壽考 鶴算遐齡 鬆鶴延年 玄鶴獻舞
春風霞觴 齒德兼隆 德高望重 椿庭長榮 蓬壺日永
女壽:中天婺煥 古稀慈壽 環佩春風 西池慶筵 金萱煥彩
鬆柏節操 果獻蟠桃 室婺星輝 婺曜長昭 慈竹長春
慈萱遐齡 蟠桃獻壽 金萱永茂 萱庭日麗 萱堂長榮
鳳鳴誌壽
雙壽:乃福乃壽 大衍福壽 夫妻偕壽 天上雙星 雙星齊輝
伉儷壽禧 庚婺同明 盤獻雙桃 琴瑟百年 椿萱並茂
鶴算同添 日月齊輝
挽幛則是用一大塊黑布,或白布及顏色比較暗淡的布,也寫上四個字的“挽幛語”,就形式而言,挽幛和壽幛是一樣的,內容和措辭卻完全不同。
挽男:典型足式 駕返蓬萊 隆德重望 大雅雲亡 哲人其萎
鶴歸華表 南極星墜 騎鯨西歸 玉樓赴召 蓬島歸真
清白傳家 齒德全歸
挽女:用儀千古 寶婺星沉 慈容永存 淑德長昭 慈竹風寒
瓊樓月缺 典型足式
通用:音容宛在 鬆柏常青 福壽全歸 福全德備
挽嶽父:泰山其頹 霧隱泰山 東嶽隕墜 半子失恃
挽嶽母:風淒泰水 泰水斷流 嶽母何在 泰水冰寒
挽平輩:手足分離 雁行折翼 棠棣花萎 大雷音漸 安得鍾期
竟爾仙遊 誰複知音 空懷舊雨
挽幛和挽聯配用,都是寄托對逝者的追緬和溢美的讚頌,同時要依據與逝者的輩分、關係,在題款和落款上有所區別,有親戚關係的,當然要冠以稱呼和尊稱;沒有親戚關係的長者,則稱“老先生”“老夫人”“老大人”“老太君”之類,以示尊敬,落款往往有“泣叩”“再拜”“頓首”“稽首”“鞠躬”“敬挽”之類,有親戚關係的,名字前也要寫上“哀侄”“哀甥”“晚生”“晚輩”“學生”等語,以別親疏,在喪事的儀程中,往往用文較多,新逝即有“靈牌”“出紙牌”(在逝者家門口豎立的告示服喪的文書)“訃告”或曰“訃聞”“訃文”,訃是報喪的意思,古本作赴,就是以喪告人也。逝者有單位的,一般由其所在單位發布,少有以治喪委員會發布的。一般的也就由逝者的家屬發布。內容也力求簡潔、得當,大致寫明死者的姓名、身份、死因、年齡、生卒年月日時,卜葬之地和出殯的日期之類是要說清楚的。另外“墓誌”“悼詞”“祭文”之類,在“民俗禮儀”章節已有記述,這裏就不再囉嗦了。
第二節 契約、合同
民間的買賣、借貸、典當和一些其他的經濟往來,在成交之初,也是適用契約或合同的。具約除當事的雙方之外,尚有一人或眾多的中人,也就是居中牽線說合的人。調停說和,監督鑒證,以利於交易和過往的公正、公開、公平。仍然是一式數份各執備查。現時有製式合同,且有公證機構,過去民間尤其是大宗交易,書寫契約、合同是常有的,而負責書寫契約合同的人,不但要文筆流暢,頭腦清晰,且要精通一些民約法條。這可是要擔著很多幹係的。舊時,利用契約合同的文字遊戲和人們的愚昧無知,製造諸多陷阱和欺詐是屢見不鮮的。有的是無意識的疏漏,有的則是故意的栽贓陷害,有些狀師、訟棍則專意製造著諸多的冤案,而使契約、合同成為欺詐的工具。
契約、合同的確立,必須建立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之上,事先已經協商、溝通完畢。屆時邀約數人,在特定的場合複議確立。然後書寫契約,一般寫明立約雙方決定的立約事由,標的物的現狀,數量、界限、價額、付訖方式,於是,雙方的權利、義務,違約責任,監督方式,時間,地點等。雙方看後無誤,就簽字畫押。過貨交割,付款領物,皆大歡喜。契約、合同一旦簽押確立,則各自都須謹守承諾,否則,將招致道德輿論的譴責和法律法規的製裁。
契約文書的書寫製作,依據不同的事由,有著不同的約定和條款,但基本形式都有具約人姓名、住址、身份、具約事由、具約標的物現狀、價碼、給付方式、雙方的權利、義務、違約責任、時間、地點、說合人、監督人、書約人,一並簽押各持一份,盡可能把糾紛、爭訟平息在合同契約所限定的範圍之內而達到和諧、圓滿。
第三節 書 信
書信是民間異地交往的常見的形式,在過去也近乎是唯一的溝通渠道,隨著現代化通信形式的多元發展,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是,書信不但在曆史上為人們的溝通和交往架起了橋梁,今後,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必要。
書信的別稱有:書、劄、函、簡、尺牘、尺素、雙魚、雙鯉、魚雁、飛雁、飛鴻等等。對於別人的書信稱作“大劄”“大函”“華翰”“寶函”等等,稱作“信”倒是後起之秀了。
首先是信的抬頭,要頂格書寫,單獨成行,用冒號領起下文,依據寫信人和收信人的關係、親疏,可寫姓名加稱謂;姓氏加稱謂;名字加稱謂;單獨用名字;單獨用稱謂。有的也可加修飾語,也有用昵稱的。隻能依據各人的喜好、慣用和身份而有所差異了。抬頭稱謂之後可以用提稱語,提稱語有著比較嚴格的規範,是不能混用的。對於尊長的用“尊鑒”“慈鑒”“懿鑒(女性長者)”“賜鑒”,而上級領導的則可用“鈞鑒”;老師的用“吾師”等;平輩的通常用“惠鑒”“台鑒”“英鑒”“偉鑒”“愛鑒”等語;用於晚輩的有“知悉”“閱悉”“收悉”“收覽”等,這些提稱語要用得恰當,給人親切、謙遜、儒雅的感覺,但不可亂用,而鬧出笑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