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洞庭錢商鬥申江(1 / 3)

1913年,英資香港上海彙豐銀行買辦席裕成,跟他四個親弟弟打了一場沸沸揚揚的分家產官司,官司直打到英國駐滬領事法庭上。

富商大戶家族內部因財生怨而致兄弟反目,至親成仇,本來不算什麼稀奇事。但在百年前仍視“家醜不可外揚”為鐵律的中國,一場家族中的爭產風波,竟然嚴重到釀成“國際事件”,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世居太湖之濱洞庭東山的席氏家族,祖孫三代雄踞上海買辦界數十年,他們一家到底出啥亂子了?

左右逢源

事情的原委,還得從席氏五兄弟那位非常能幹的父親席素貴(號正甫)說起。

太平天國戰爭期間(1851—1864),為了躲避戰火,年少的席素貴隨全家離開洞庭東山(屬蘇州吳縣),遷居洋人聚集而較為安定的上海。席家早年已由經商致富,抵滬之後,憑借家中雄厚資本,席素貴和大哥席素煊先後辦起了錢莊,經營得有聲有色。

清同治(1861—1875)後期,席氏兄弟二人相繼踏上買辦(即洋商洋行的華籍代理人)的職場之路:大哥席素煊加入的是英資麥加利銀行(曆史最悠久的在華外國銀行,今渣打銀行前身),席素貴則由同為洞庭東山人的舅舅沈二園介紹進了彙豐銀行。他從最勞碌的“跑樓”即業務員做起,給彙豐第一任買辦黃槐庭打下手。

機會很快就來了。同治十三年(1874年),手頭拮據的清政府向彙豐提出,借一筆200萬兩銀子的10年期貸款。受彙豐“大班”(英籍老總)指派經辦此事的黃槐庭,因數額太大,擔心賠虧,竟急出病來,改由席素貴代表彙豐出麵簽訂了貸款協議。自此,他經手辦理與清廷之間的“政治貸款”,前後有7筆,共計685萬英鎊、1470萬兩銀子及438萬銀元。

名正言順坐上彙豐買辦之位的席素貴,與李鴻章、左宗棠等清廷大員都有了交情。光緒七年(1881年),彙豐通過他給兼任北洋通商事務大臣的直隸總督李鴻章呈文,謀求壟斷中國統買洋煙的資金供應,而左宗棠每次到上海,據說都要和他見個麵。善於借勢的席素貴,還與地方一把手上海道台袁樹勳結成換帖兄弟。如此種種,反過來又讓他在洋人眼中分量更重了。

幹好“本職工作”之餘,席素貴不忘多元化投資。除與洞庭東山老鄉嚴蘭卿合股開設協升錢莊(1887年—1907年經營)外,晚年還用子女名號投資於大清銀行(1904年初籌建時名為戶部銀行,今中國銀行前身),共持1320股,每股100兩銀子,占這家中國“央行”鼻祖商股總數的6.6%。

到1904年去世時,席素貴前後任彙豐買辦整整30年。他的長子席裕成(號立功)繼承其衣缽,又為彙豐服務將近20年。不過,眼見老大在父親留下來的肥缺上賺得盆滿缽滿,席裕成的弟弟們可不幹了。

豪門恩怨

當年的上海灘,一個有本事的大洋行買辦,能掙多少錢呢?

據王垂芳主編的《洋商史-上海:1843—1956》介紹,集經紀人、代理人、翻譯、顧問於一身的買辦,主要收入來源有四:一是薪金,早期每月大約是100兩到250兩銀子,後來逐漸提高到500兩到1000兩銀子;二是傭金,俗稱回扣,這是買辦最重要的收入,視參與業務性質確定抽取比例,一般進出口貿易平均為總交易額的3%,鴉片貿易達10%左右,高風險的軍火貿易,有時提成高達50%;三是利潤分成,即買辦在洋行增設的經營字號裏,作為中外商的中間人,除傭金外,還賺取貨物的價差、利差;四是外快和雜項,這屬於投機取巧的“不正當收入”,水深水淺就很難說了。

中國近代第一代買辦堪稱暴發戶。據估計,早在鹹豐十年(1860年)時,他們僅從上海進出口貿易中得到的傭金,累計就達3000萬銀元以上,以至於在華英商紛紛抱怨“我們賺一元,買辦賺兩元”。如“洋行之王”英商怡和的知名買辦何東(生於香港的中荷混血兒),38歲(1900年)離職創業時,已積資百萬,富甲一方。另一位廣東珠海籍大買辦徐潤,19世紀60年代個人資產就有300多萬兩銀子,自設字號20餘家,其豪宅富麗堂皇,奢華生活堪比英國皇家貴族。

席素貴留給五個兒子的遺產總額未見確切數字,但能接替其彙豐買辦職位的,隻能是五兄弟中的一個。按洋行慣例,充當買辦須提供一定的現金或財產保證,少則三五萬兩,多則十萬兩左右,也有信用保證(即提供擔保人)。彙豐是大行,保證品金額更高,而席氏押在彙豐的這筆資產,屬於五兄弟共有,如此一來,就引發了資產收益該怎麼分配,其實也就是彙豐買辦這個職位的豐厚回報如何均沾的問題。

剛開始時,子承父業的老大席裕成每月會給四個弟弟每人500兩銀子,但後者一致認為,彙豐買辦是上海所有外資銀行買辦中收入最高的,一年至少掙10萬兩銀子,兩相比較,差距太大,於是鬧著要分家產,讓彙豐退還保證品。而一旦弟弟們抽走各自資產,保證品“成色”不足,席裕成的買辦之位便岌岌可危。事情直接牽涉到在華英資銀行的“一哥”,自然引來英國駐滬領事法庭介入了。

幸而席裕成人脈甚廣,得到給彙豐銀行提供法律顧問服務的廣東籍買辦譚海秋出手相助,譚與一家錢莊老板共同注資15萬兩銀子,成為席裕成的合夥人,替他穩住了陣腳。三人的合作持續五年,其間席裕成利用一戰時(1914—1918)上海浦東地價猛漲,及時賣出祖傳的一片地皮,得銀68萬兩,才“贖回”了上述股份。

盤根錯節

民國初年發生的席氏兄弟爭產官司,之所以轟動一時,全因席家作為買辦世家,在十裏洋場上海灘的江湖地位,幾乎人盡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