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資本五大家
無錫第一家近代機器工業企業,出現在甲午戰爭後的第二年(1895年),由楊藝芳、楊藕芳兄弟創辦,名為業勤紗廠。其後,榮宗敬、榮德生兄弟於1902年共建保興麵粉廠(後改稱茂新麵粉廠),買辦出身的周舜卿於1904年開設裕昌絲廠。
自此,棉紡織、繅絲(蠶繭抽絲)和食品業,演變成為近代無錫民營資本的三大產業,以上述三家為首,又衍生出五大產業資本係統。
楊氏兄弟早年都是李鴻章的幕僚,因征戰太平天國有功升官,藝芳為駐天津的長蘆鹽運使(津冀沿海的長蘆是中國最大的海鹽鹽場),藕芳為李鴻章在上海的官辦紡織新局會辦(即副總)。二人任上積累了可觀資財,受洋務運動風氣影響,有意回家鄉無錫投資實業。
他們在前後兩任兩江總督張之洞、劉坤一支持下,籌資白銀8萬兩,又向江蘇省官方借公款10萬兩,終於辦起全中國第一家私營紗廠。
業勤紗廠初創時規模有限,共有紗錠不過一萬枚,設備也較薄弱,但貴在得風氣之先,盈利甚豐,十餘年間就還清公款和債務,股東們連本帶利大賺了。不過,後來兄弟兩房鬧矛盾,隻好輪流坐莊,以至於始終無法做大,還因內外交困幾度開開停停。
1917年,楊藝芳之子楊翰西集資80萬銀元,另設廣勤紗廠。他決心自立門戶的原因,一是一次大戰期間中國紡織工業極度繁榮,利潤豐厚,二是受到楊藕芳兒子們的排擠。廣勤的股東,包括曾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的大實業家周學熙(安徽人,清兩江總督周馥之子),以及楊翰西另一房的堂兄弟楊味雲(時任財政部次長)。
依托北洋官僚資本背景的周學熙、楊味雲二人,又自1919年—1923年,在天津、青島和唐山創立三家華新紗廠,這是近代華北棉紡織工業的開端。該廠與業勤紗廠模式相近,名為商辦,實則大部分動用公款,商股不到50萬銀元,官股達80萬銀元。
近十年苦心經營後,華新廠交還全部官股,轉為民營,在股東分紅200萬元,另扣除公積金90餘萬元後,資本額仍累積至440萬元,可見其利潤之巨大。
當然,華新廠已跳出無錫楊家資本係統,北洋政府倒台後,失去政治靠山的他們,亦再難有大發展。而1937年抗戰爆發時,日寇攻占無錫,楊家業勤、廣勤廠房均遭燒毀,亦無法恢複,隻有楊翰西轉移投資的上海廣勤紗廠得以維持,直到解放初期。
在繅絲產業係統方麵,有關周舜卿的記載不多,隻知道他甲午戰爭前曾在上海開設升昌鐵行,專與英商做五金買賣,上至漢口,下至蘇錫常地區,甚至遠到日本長崎,都有其分店。他還首倡發起上海商學會(即後來權傾一時的上海總商會前身),可見其江湖地位。
周舜卿在無錫開辦的裕昌絲廠,起初隻有繅絲車96台,到1930年增至330台,累積資本8萬兩銀子,規模擴張有限。1931年後,周家第二代經營的幾間絲廠境況不佳,資產先後抵押給銀行,實際上已近破產。
真正發揚光大無錫繅絲工業的薛南溟,係出名門。其父親薛福成,為曾國藩門下四大弟子之一,因一人身兼清廷駐英、法、意、比四國公使而享譽海內。薛南溟本人亦曾在李鴻章帳下做過事,甲午戰爭後,有意“下海”搞實業,經過幾次不太成功的嚐試後,1909年在無錫租賃廠房,開辦了錦記絲廠。
薛家是無錫大地主,財大氣粗,一出手就投資12萬兩銀子,購置繅絲車410台。自1916年到1926年,薛南溟又先後收購隆昌絲廠,開設永盛絲廠,並將早年設在上海的永泰絲廠遷回無錫,這三家廠子資本總額合計約24萬兩,共有繅絲車超過1300台。
薛南溟1926年去世後,小兒子薛壽萱(榮家老大榮宗敬的女婿)全麵接掌家族生意。他是公認的繅絲技術改革家,剛接班就把各廠的老式坐繅車換成新式的立繅車,並集資開辦全部采用新車的華新絲廠。正是由他開始,無錫的繅絲廠才能生產可滿足歐美顧客要求的高級絲。
20世紀30年代初,受國際市場不景氣衝擊,無錫繅絲業陷入低穀,1935年,薛壽萱重整旗鼓,籌資100萬銀元,以浙江興業銀行為後盾,組織興業公司,經營旗下各絲廠(部分為接盤周舜卿家族工廠)。該公司管理繅絲車超過2000台,年產蠶絲約兩萬件,總產值在4000萬元以上,兩年之間,刨去各廠利潤不算,公司本身的年利潤率,居然達到驚人的百分之一百。
可惜好景不常,抗戰全麵爆發,薛壽萱被迫攜現款100多萬元逃難美國,此後一直在紐約做寓公和投機生意。薛氏係統各廠,抗戰中元氣大傷,從戰後到解放前為止,恢複生產的設備不及戰前的五分之一,流動資金更是捉襟見肘。
無錫產業資本五大家中,還有大名鼎鼎的榮氏兄弟開創的“茂福申新”係統(茂新、福新經營麵粉廠,申新經營棉紡織廠),以及同樣聲名顯赫的唐家名下的“慶豐係”(唐蔡合資)和“麗新係”(唐程合資),他們的故事更加跌宕起伏,詳情已如上文所述。
值得注意的是,抗戰之前,除榮家外,楊、薛及二唐的全部投資都在無錫外,抗戰期間各家先後到上海依托租界保護建廠,總公司也設在上海。抗戰勝利後,盡管他們仍設法調動資金回無錫恢複和增加工廠,但賬都在上海結,所得稅也在上海繳,原來的五大產業資本係統已失去其獨立性,完全成為上海工業資本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