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八日,徐光啟上《遼左阽危已甚疏》,較係統成熟地提出他的“正兵”之術。其中包括:①亟求真才以備急用,②亟造實用器械以備中外戰守,③亟行選練精兵以保全勝,④亟造都城萬年台以為永無虞之計,⑤亟遣使臣監護朝鮮以聯外勢。徐光啟進呈的這五條建議是從選才、造械、練兵、築台和聯外五個方麵構想的全麵阻止、戰勝金兵的強國之術,他對選練精兵良將和製造熱武器尤其重視。為了選拔英雄俊傑之類的軍事人才,他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人才保舉法,即命令在京官吏薦舉他們知道的各種有用之才,任人唯賢,盡量搜羅一切有一技之長的軍事人才參加救亡戰鬥。同時,選拔精兵,進行嚴格訓練,並用當時較先進的西洋火器裝備兵士,使之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徐光啟的建議並未立即被萬曆皇帝采納。後來一些大臣認為自兵戰以來,隻有徐光啟的論兵之言屬“確當之論”,並奏請朝廷命光啟出山主持練兵事宜。由於兵臨城下國勢危急,萬曆皇帝才於四十七年(1619)八月下旨:“徐光啟曉暢兵事,就著訓練新兵,防禦都城。”徐光啟才得以將他的滿腔愛國熱忱拋灑在練兵場上。然而,當他走馬上任以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監察禦史的新職著手練兵時,他方發現自己不過是有職無權的一堆熱情。他的練兵計劃從一開始就受到毫無效率的官僚體製的左掣右肘,他要兵無兵,要餉無餉,要械無械,兵士在寒風朔雪中連溫飽問題也難以解決。這種狀況使他陷入“瞻前顧後,輾轉回惶”的境地。萬般無奈的徐光啟隻好上疏祈求罷斥。這不過是要求得到更多支持的一種策略。
直到泰昌元年(1620)四月,徐光啟才領到一些餉械,親赴通州、昌平,開始他的選練新兵的工作。在通州,他從七千多名新兵中選出四千多能滿足他的精兵標準的兵士,又赴昌平,親自檢驗五六千新兵,“逐一辨析,逐一勸勉,自朝至暮,手口並作”。過度的勞累使這位滿腔熱血的愛國誌士“前疾複發,頭目昏眩,一指麻木,漸次蔓延,左畔二肢,殆成偏廢”這次他真的隻能“乞休”了。天啟元年(1621)三月三日,他受命“回原籍調理”。到了五月,頗孚眾望而且深知兵略的徐光啟又奉旨回京,因為金兵在五月又攻占了遼陽,危急的局勢使人又想到了他。徐光啟回京後,將當年接連進呈之疏重新鈔呈,並提出鑄造西洋大炮和建築台銃的計劃,希望自己的建議能被采用,但對他的根本性的練兵計劃仍無人理睬,他隻好懷著幻滅的練兵夢再次退回天津屯田。在此之前,唯一令他滿意的成就是完成一項重大部署。還在他練兵於通州、昌平時,他曾致書好友李之藻、楊廷筠(皆天主教徒,被稱為明末教中“三大柱石”),請他們設法赴澳門購買西洋大銃。張燾受李、楊之命采購了四門西洋大銃,運到江西廣信後出於對形勢的考慮被迫停擱下來。徐光啟五月回京後,這四門大銃被運到北京。
九年之後,即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金兵長驅直入,攻到北京德勝門。正忙於修曆工作的徐光啟提出了守城的建議,他的建議被采納後,參加了保衛京師的戰鬥。他提出了一係列建議,著重強調配備武器和選練兵士。由於火器在當時守衛京師時作用巨大,使金兵“去京師而不攻,環視涿州而不攻”,產生了畏銃的情緒,徐光啟更倚重從西洋輸入的火器。他建議組建車營,組成一支用各類大小鳥銃配備的三五千人的部隊,並主張將習銃的兵士擴大到三萬人,他認為這是“甚近甚易”的破虜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