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需要搶救的傷員,應立即就地堅持正確搶救,立即報告120接替救治。
(4)呼吸、心跳情況的判定:①觸電傷員意識喪失者,應在10秒內,用看、聽、試方法判定傷員呼吸心跳情況。一看傷員胸部、腹部有無起伏動作;二用耳貼近傷員的口鼻處,聽有無呼氣聲音;三測口鼻有無呼氣氣流。再用兩手指輕試一側(左或右)喉結旁凹陷處的頸動脈有無搏動。②看聽試結果,既無呼吸又無頸動脈搏動,可判定呼吸心跳停止。
31.觸電者心肺複蘇法
(1)心肺複蘇:觸電者呼吸心跳停止時,應立即進行。做法:①通暢氣道;②口對口人工呼吸;③,胸外按壓(人工循環)。
(2)通暢氣道:①確保氣道通暢,清除口內異物;②仰頭抬頦,用一隻手放在觸電者前額,另一隻手的手指將其下頜骨向上抬起,兩手協同將頭部推向後仰,舌根隨之抬起,氣道即可通暢。
(3)口對口人工呼吸:①救護者一手捏住傷員鼻翼,深吸氣後與傷員口口緊合大口吹氣兩次,每次1.0~1.5秒。兩次吹氣後頸動脈仍無搏動,可判斷心跳已停止,要立即同時進行胸外按壓。②除大口吹氣兩次外,正常口對口呼吸吹氣量不需過大,以免引起胃膨脹。③觸電傷員如牙關緊閉,可口對鼻人工呼吸,此時要將傷員嘴唇緊閉,防止漏氣。
32.進行胸外按壓
(1)確定按壓位置:①右手食指和中指沿觸電者右側肋弓下緣向上,找到肋骨和胸骨接合處的中點;②兩手指並齊,中指放在切跡中點(劍突底部),食指平放在胸骨下部;③另一手掌根緊挨食指上緣,置於胸骨上。
(2)正確按壓姿勢:①,觸電者仰麵躺在平硬地,救護者跪在傷員一側,兩臂伸直,肘關節固定不屈,兩手掌根相疊,手指翹起,不接觸傷員胸壁;②以髖關節為支點,利用上身重力,垂直將胸骨壓陷3~5厘米;③壓後立即全部放鬆,此時掌根不得離開胸壁。
(3)操作頻率:①胸外按壓80 次/分,按壓放鬆時間相等;②胸外按壓與口對口(鼻)人工呼吸並行。節奏單人搶救時按壓15 次後吹氣2 次;雙人搶救時按壓5 次後吹氣1 次,反複進行。
33.預防十個腳部殺手
《紐約時報》近日載文列出傷害雙腳10個原因。
(1)體重超標:肥胖者易導致足底筋膜炎和腳跟疼痛,加重槌狀趾和拇囊炎。
(2)糖尿病:糖尿病足可導致截肢危險,鞋子一定要舒適,避免腳部擦傷和擠壓。
(3)血液循環不良:腿部動脈狹窄導致的周圍血管病變,會使腳部疾病幾率大增。
(4)父母有腳痛:腳病也遺傳。
(5)扁平足或高弓足:會導致肌肉和肌腱拉伸力量削弱,引發跟腱炎和關節炎。
(6)鞋子不合腳:美國調查,>34%的男性未留意鞋子號碼;20%的女性每周都鞋子傷腳;8%的人鞋子不合腳苦不堪言。
(7)高跟鞋:常穿高跟鞋,使腳受力集中於腳跟和前腳掌,導致槌狀趾、神經瘤、拇囊炎和趾甲問題。鞋跟高度應<6.0厘米。
[8]雙腳不見陽光:溫暖潮濕最適真菌繁衍;曬曬你的腳,回家脫掉襪子,讓腳見光跑汗。
(9)不看腳病醫生:藥物鞋墊或腳部矯正可以緩解病情。
(10)走路太少:多走路能夠鍛煉腳部肌肉,保護雙腳。
34.老年摔跤咋預防
(1)定期檢查視力。視力不佳是老年人摔跤的誘因之一。視力下降則必須配戴眼鏡;白內障要進行治療。
(2)注意用藥。老人服用某些藥物後可能出現嗜睡和眩暈。這些藥包括止痛藥、抗高血壓藥和催眠藥。如果出現這類問題要及時告訴醫生,以調整用藥。
(3)改善居家環境。燈光要足夠亮,臥室可設夜燈。確保地毯的四角沒翹起。不要勉強去拿夠不著的東西。浴室要鋪防滑墊,浴缸和馬桶邊上要裝上扶手。
(4)消除害怕心理。外國專家研究,老年人由於害怕摔跤而限製自己的活動。他們的活動能力會明顯下降,骨折的發生率增加。害怕摔跤的老人發生摔跤的風險反而會增加。
35.老人在家如何防摔跤
為避免老人在家裏摔跤,應采取以下防範措施:
(1)屋裏不應有不穩固的家具,如開始搖擺晃動的椅子。
(2)在走道裏,不要鋪放滑溜或容易鉤絆的地麵鋪設物。地麵鋪設物應該固定,不要鋪放那些會因為行走的力量使其移動的東西。
(3)屋裏的家具或其他東西的擺放以不妨礙老人走路為宜。
(4)在浴盆、淋浴處和抽水馬桶邊安裝可以夠得著的把手或防滑裝置。
(5)老人在屋裏走路時,避免穿帶跟或滑底鞋。最好不要穿拖鞋,因為老人有時為了用腳去鉤脫落的拖鞋,而忘記自己的平衡引起摔跤。
(6)樓梯處、走廊裏以及臥室和衛生間裏的照明要充足。燈的開關應安在得手的地方。
(7)在老人經常需要走過的地方,清除電線和電話線之類的絆腳物。
36.老人為啥要拄手杖
觀察周圍,老年人骨折太多了,既化錢,又遭罪。美國提倡老年人即使能走路也要有個手杖。手杖,亦名扶杖、拐杖、拐棍。手杖是隨伴人們能步行而開始使用的,是許多老年人“助走”的晚年外出的必帶之物。它既可穩身健步,又可增強體力。手杖具有頗多妙用,人們通常稱它是老年人的“第三條腿”,堪稱老年人安度晚年的良好“伴侶”。無論是登山步行,還是閑立庭院都不可少矣。它有常見的3種分類,也有特殊功能的7種手杖。醫療手杖,登山手杖等,在我們生活中充當了重要角色,其結構材質、高度選擇也有很多的學問。
37.掖下與前臂拐杖
適用於患有下肢病變,如脊髓損傷、小兒麻痺、截肢、骨折、骨科術後等,那就更需要拐杖了。分兩種。
[1]腋下枴杖。功能:協助站立及步行(可減少下肢80%的負重)。適用於任何原因導致步行不穩定,而且手杖、四腳手杖或前臂手杖無法提供足夠穩定功能。選擇高度:身高乘以77%;身高減去41 公分;讓患者平躺,從腋下量至腳跟再加5 公分。
[2]前臂枴杖。功能:減少下肢40%~50%負重,提供較好的腕部穩定度。適用於步行不穩定,且手杖或四腳手杖無法供足夠穩定度的患者。選擇高度:肘關節下2.5 公分處量至第5腳趾外側15 公分處;兩邊的手握柄都要夠高,使手肘關節可以彎曲20 度。
38.特殊功能的手杖
常見手杖有3種:“問號式”的手杖;登山用的手杖,略顯專業,用來登山;醫學器械類的手杖,是給特殊人群設計的,如骨折或卒中後遺症的患者。
手杖的特殊功能:
(1)手杖底部裝有特製的防滑墊。
(2)把手柄取下,可代替寶劍,供人舞劍健身用。
(3)裝有發光設備可當手電筒用。
(4)有的手杖上還裝有一個電動按摩器,可用來按摩。
(5)手杖上還可寫自己的名字和住址,以便發生意外時,救助人能與其家人聯係。
(6)安裝有電動發聲器,當頭痛、頭暈、心絞痛發作或摔倒時,隻要按動電鈕,即可發出警報聲。
(7)可坐式手杖。它結合手杖及椅子的功能,在走累時,可把手杖改成椅子坐著休息。但因椅麵小,需小心使用。
37.車禍發生率損失驚人
據中國曆年交通事故報告,每年發生車禍50萬起,死亡>10萬人,穩居世界第一。據統計每5分鍾即有一人喪生於車禍,每分鍾即有一人因交通事故而致殘,交通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元。據2007年上半年公安部交管局公布,全國發生道路交通事故15.9萬起,死亡人數3.7萬人,受傷人數18.9萬人,直接經濟損失8.4億元。超重行車又是肇事的主要原因。2006年全國共查處各類交通違法違規行為1.3億人次,其中超速1600萬人次、疲勞駕駛20萬人次、酒後駕駛65萬人次。2008年的車禍率隻漲不跌。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啊。
38.加大車禍發生預防力度
2012年初,上海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在深入基層排摸的基礎上,對本市12條易引發重大事故的市郊主幹道加大了預防力度。結果雙休日交通事故得到控製,已成為一周中事故的最低點。春節、勞動節、國慶節三大長假交通死亡70人,與2011年同比減少21人,下降23.1%。2012年發生群死群傷特大事故得到有效控製,與2011年同比減少3起,下降37.5%。
中小學生構成事故共發生179起,死亡12人,與2011年同比分別下降10.5%和25%。60歲以上老年人交通法製意識明顯提升,共發生事故854起,死亡189人,與2011年同比分別下降2.2%和3.1%。然而,外地來滬人員、流動人員構成的事故突出,共發生2325起,120人死亡,與2011年同比上升32.3%。
39 車禍傷害與酒後開車
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駕駛員無視交通法,以酒後駕車最為嚴重。“酒後”係指:
[1]不論飲酒量多少,隻要飲了含酒精的酒,時間<8小時,均為酒後;
[2]酒精檢測,凡血液中含有酒精成分均為“酒後”。
為啥酒後不準開車?因為機動車是一種速度快、衝力大的交通工具,要求駕駛員行車時,對道路上瞬息萬變的交通情況,要在0.75秒內做出迅速判斷,采取措施。飲酒會對人的中樞神經起麻醉抑製作用。飲酒>100毫升血液中含酒精50毫克時,反應能力即有所下降;達到100毫克時,下降約35%;150毫克時,下降50%,並使人的動作失調,手腳失控。酒後一使駕駛員出現遠視,視物立體感發生誤差;二反應時間增大2~3倍。所以,我國《道路交通法》中規定禁止酒後開車。
40.行人怎麼跨越馬路
遵守交通規則,爭做文明市民。
(1)行人要走人行道,沒有人行道的靠路邊行走。沒有交通信號控製的,須注意車輛,不要追逐猛跑。
(2)橫過沒有人行道的道路時須直行通過,不要圖方便、走捷徑或在車前車後亂過馬路。
(3)不要在道路上強行攔車、追車、扒車或拋物擊車。
(4)不要在道路上玩耍、坐臥、鍛煉身體或進行其他妨礙交通的行為。
(5)不要鑽越、跨越人行護欄或道路隔離設施。
(6)不要進入高速公路、高架道路或者有人行隔離設施的機動車專用道。
(7)學齡前兒童應當由成年人帶領在道路行走。
(8)高齡老人上街最好有人攙扶陪同。
41.怎樣跨越鐵路
鐵路發生傷亡事故,主要原因是行人在鐵路線路上行走、坐臥、橫過線路、穿越鐵路站場、爬車、鑽車、跳車,行人、機動車輛搶過鐵路道口以及自殺等。
(1)鐵路路外安全:不得在鐵路上行走、坐臥;不得與火車搶道,翻越柵欄,損壞柵欄;不得在鐵路上納涼、撿拾雜務、穿越鐵路站場;不得鑽車、扒車、跳車等。
(2)緊急避險注意:列車遇有特殊情況,旅客要聽從指揮,不隨意跳車。
(3)路外安全管理:知法、懂法、不違法。提高公共安全、自我防範和自我保護意識,開展“知路、愛路、護路”活動,減少傷亡事故。
(張揆一 鄭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