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晉的建立和統一
西晉的建立是司馬炎用“禪讓”的方式從曹魏手中取得的。為什麼會那麼容易呢?這是因為從他的祖父司馬懿起,政權實際上已落入司馬氏家族手中。
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出身於世代為官的世家大族家庭。曾祖,祖父和父親在漢代都做過大官。他才能出眾,富有謀略。曹魏時,司馬懿東抗孫吳,西拒蜀漢,北平遼東公孫氏,在戰爭中樹立了威望,掌握了軍權。景初三年(239)魏明帝曹叡死,他和皇帝本家曹爽同受遺詔輔佐8歲的齊王曹芳。曹爽妒忌和排擠司馬懿,把他從掌管軍權的太尉調任為尊貴卻無實權的太傅。對此,司馬懿並不甘心。他裝病在家,暗中窺測方向,密謀策劃。嘉平元年(249),司馬懿和他兒子司馬師趁曹芳和曹爽到洛陽城南高平陵祭祀魏明帝陵墓的機會,突然關閉城門,占據武庫,發動政變,迫使曹爽交出兵權,然後殺死曹爽及其黨羽。從此,魏國政權落到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掌大權。他廢曹芳,另立14歲的曹髦為帝。
255年司馬師死,弟司馬昭掌握政權。司馬昭飛揚跋扈,朝廷裏的事都要他點頭才能辦。魏帝曹髦一年比一年長大,對此很不甘心。他對左右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受廢辱。”於是在魏甘露五年(260)五月七日夜裏,命令殿中宿衛軍士及侍從官僮拿起武器,出討司馬昭;自己也舉劍站在車上指揮。軍士們衝出宮殿,直向相府殺去,行到半路,遇到了一隊士兵,帶隊的是司馬昭親信、掌握禁軍的中護軍賈充。雙方戰鬥起來,跟隨賈充的太子舍人成濟看到皇上親自來了,問賈充:“怎麼辦?”賈充大聲喝道:“司馬公養著你們,正為今日。有何可問!”成濟聽罷,揮起長戈,直向曹髦刺去,隻聽“呀”的一聲,已死於車下。
曹髦死後,司馬昭立曹奐為帝,並於景元四年(263),調集了18萬大軍,三路攻蜀,鄧艾軍攻至成都,劉禪投降,蜀亡。司馬昭自以為功高,讓魏帝給他加“九錫”[1],準備篡位當皇帝。正在這時,他突然得病,一命嗚呼了。
司馬昭一死,篡位的事就落到他兒子司馬炎頭上。鹹熙二年(265)司馬炎讓魏元帝曹奐下詔“禪讓”,自己則裝腔作勢推讓一番,最後在他的親信大臣們一再“勸進”下,終於登上了皇帝寶座。司馬炎就是西晉的晉武帝。
唐人閻立本繪司馬炎像那時候,南方長江下遊地區還有一個吳國。鹹寧五年(279),晉武帝發兵大舉攻吳。由司馬伷、王渾、王戎、胡奮、杜預、王浚分別統率。六路大軍二十多萬人馬,東西萬裏,水陸並進。吳國連忙下令封鎖江中險要,用粗鐵鏈橫在江上,又做了長達一丈的鐵錐暗置江中,想以此阻擋晉軍。王浚針鋒相對地造了幾十隻大木筏,在上麵縛上草人,披甲執杖,故布疑陣。又挑選懂水性的士兵放筏先行,順流而下,江中的鐵錐盡紮在木筏上被帶走了。王浚又紮了又長又粗的大火把,在上麵澆上油,遇到鐵鏈就點火燃起來,不一會兒工夫就把鐵鏈燒斷了。王浚就此攻破吳軍封鎖,攻占許多城池。不久,晉軍攻克江陵,長江以東許多州郡相繼投降。為了加速最後勝利,部署新的進軍,杜預召開了軍事會議。賈充等保守派出來阻撓,說是存在百年的強敵不可能一下消滅,目前春天水漲,疾病將生,不如等來年冬天再繼續攻伐。杜預反駁說:“當今戰士士氣高漲,如同刀劈竹筒,劈開頭上幾節,以下自會迎刃而解,再無礙手之處,還要等待什麼?”杜預說的正是成語中“勢如破竹”的意思,將領們聽了這樣的比喻,無不信心十足,決心乘勝前進。
杜預所言果然不錯,這一年的二月,王浚就攻下夏口、武昌,破浪東下。三月,到達建業城下,旌旗蔽日,殺聲震天。吳主見大勢已去,隻得反縛雙手帶了棺材來到王浚軍門投降。王浚親自為他解縛,下令燒掉棺材,以禮相待,代表西晉政權接收了吳國圖籍。當時在籍的共有4州、43郡、52.3萬戶,23萬士兵和男女人口230萬。於是,西晉統一了全國。
[1]“九錫”是古代帝王尊禮大臣所賜予的九件寶物,如車馬、衣服、樂器等,這是一種最高榮譽,往往是“禪讓”的前奏。
二、占田製和“太康之治”
——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
西晉建立以後,迫切需要醫治戰爭創傷,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因此,在太康元年(280),西晉政府頒布了占田、課田和戶調的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