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西晉的短期統一(2)(3 / 3)

楚王瑋死後,賈後掌握大權,她讓庶族出身又有才能的張華主持朝政。張華辦事穩重幹練,在他執政的九年中,朝廷內部還比較安定。

惠帝在與賈後結婚前,與侍候他的才人(嬪妃稱號)謝玖生了一個兒子,叫司馬遹(yù),後立為皇太子。太子天資聰穎,賈後怕將來太子得政,對自己不利,就一方麵假裝懷孕,把妹夫韓壽剛出世的兒子抱來冒充頂替,另一方麵用計把太子灌醉,讓他手抄一份勸惠帝退位的信,後借口太子謀反,廢為庶人。

朝廷大臣對賈後此舉議論紛紛,很多人憤憤不平。在京師掌握禁軍的趙王倫(司馬懿九子)與親信孫秀商量除掉賈後。孫秀說:“如廢了賈後,把太子迎回來,太子聰明剛猛,不肯受製於人,如果當了皇上,怕還會對我們不客氣。不如讓賈後把太子害死,然後我們名正言順廢掉賈後,就可把大權拿過來。”趙王倫認為此計很好,於是散布謠言,說宮中人要迎回太子,廢掉賈後。賈後果然中計,趕忙派人毒死了太子。永康元年(300)四月,趙王倫邀同齊主司馬(司馬炎弟司馬攸之子)、梁王司馬肜(rónɡ)占領內宮,抓了賈後,五天後逼她喝了一杯金屑酒(加了黃金粉屑,金屑量重,沉墜胃腸必死)而死。賈後親黨及有威望的大臣張華,裴也都被殺。次年正月趙王倫廢掉惠帝,自己稱帝。

各地諸侯主聽說趙王倫稱帝,很不服氣。被趙王趕出洛陽去鎮守許昌的齊王司馬首先發難。坐鎮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司馬炎十六子)、鎮關中的河間王司馬顒(yónɡ)(司馬懿弟司馬孚孫子)起來響應。成都王穎即刻發兵向洛陽進軍,開到朝歌(今河南淇縣)時,各地來討伐的隊伍達到20多萬。這次“三王起兵”,自興兵後65天裏,死了近10萬人。最後司馬倫兵敗自殺,孫秀也被殺。

晉惠帝複位。永寧元年(301)六月齊王司馬入京,任大司馬,成都王穎雖被任為大將軍、錄尚書事,但他聽從盧誌的建議,功大不居,推說母病,回到鄴城。到鄴後,又出穀15萬斛賑濟災民,更得到大家的好評。司馬掌握了朝政大權後,大造王府,與皇宮相仿,整天沉湎於酒色,也不去上朝隻坐在家中選派百官。部下孫惠勸他不應留戀大名、大權、大威,應功成身退,他也聽不進去。太安元年(302)河間王司馬顒派兵2萬進攻齊王,在洛陽的長沙王乂(yì)響應。雙方在京城展開激戰,連戰三日,齊王兵敗被殺。其黨羽死者達二三千人。

河間王顒本希望齊王與長沙王乂兩敗俱喪,他便可廢惠帝立穎,自為宰相。現在乂殺,其計落空,於是派大將張方、聯合成都王穎進攻洛陽,長沙王乂牢牢控製惠帝,頑強抵抗。雙方連戰數日,乂斬獲穎軍六七萬,後張方決洛陽西郊大堰千金堨,使洛陽水碓幹涸。城中乏糧,米每石值萬錢。在洛陽的東海王越利用皇城的禁衛軍,於永興元年(304)在夜間捉住長沙王乂,活活用火烤死。這次戰爭,河間王顒有軍隊7萬,成都王穎有軍隊20萬,長沙王乂在洛陽也有軍隊數萬,是八王之亂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

成都王穎進了洛陽,做了丞相,但他仍回到根據地鄴城,遙控朝政。過起荒淫生活的東海王越認為自己殺乂有功,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就借惠帝名義,討伐成都王穎,結果在湯陰失敗,逃回自己封國東海,惠帝被俘至鄴城。

光熙元年(306),東海王越聯合幽州刺史王浚攻入長安,又施出離間計,使河間王殺了大將張方,最後把惠帝引還洛陽。司馬穎、司馬顒如喪家之犬,到處流竄,結果也被抓回到洛陽。不久,司馬越殺穎、顒,毒死了惠帝,另立惠帝弟司馬熾為帝,即晉懷帝。晉懷帝改年號為永嘉。至此,除東海王越以外,八個王在互相殘殺中死了七個,一場混戰才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