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追尋昔日的輝煌(3)(1 / 3)

由一支遊牧民族遷徙所引發的歐亞大陸的一端與另一端之間所發生的這種曆史關聯,並非一種偶然性的關聯。放眼公元前後的歐亞大陸的地圖,便不難發現,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在這片大陸的中段,自東向西逶迤存在著一條界限,它的北麵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如中國北方的匈奴人,及其所進攻並導致遷徙的中亞遊牧民族,還有衝擊羅馬帝國的日耳曼部族;而它的南麵則是習慣於定居務農的農耕民族,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即是當時農耕民族的文明之花。南富北窮,是農耕世界與遊牧世界格局的重要特征。受財富的誘惑,遊牧民族時常衝入農耕世界,有時甚至威脅農耕文明的生存。當然,在暴力衝突之外,更存在著長期的兩個世界之間的和平交往。由暴力與和平交往方式所構成的兩大世界的文明交融,構成了古代亞歐大陸文明的重要內容,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構成了一種必然的聯係。

同是當時強盛一時的帝國,同要應對北部強敵的襲擾,但結果卻大有不同,其細致原因何在呢?如果從十分複雜的曆史現象中尋找一些規律,則不外乎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方麵。從主觀原因,也就是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對待遊牧民族的政策而言,秦漢帝國的舉措似乎更為靈活多變而又富有實效。漢初的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的關鍵性反擊,東漢時期允許南匈奴歸順的決定,都起到了應有的控製匈奴人的效果。反觀羅馬帝國,長期的以蠻製蠻政策,無限度地容許蠻族參與羅馬帝國的軍務,到頭來使自己傷了元氣。軍事上更是屢見敗績。即使是耗力巨大的羅馬哈德良長城,也未像秦漢的長城一樣,真正起到抵禦外敵的作用。從客觀原因上看,羅馬帝國的敗績似乎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及麵對敵人的強悍程度相關。秦漢帝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東端,恰巧,那裏又是發起亞歐民族大遷徙的出發點。秦漢帝國趕退了匈奴人,即可以大大掃清外患,而他們何曾想到,正是在其壓力下而遠走西域的匈奴人,引發了此起彼伏的遊牧民族的遷徙,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如一隻蝴蝶翅膀所煽動的大洋另一岸的風暴,而這所有的後果,最終都不可避免地由位於大陸另一端的羅馬帝國所承擔,在那裏,風起雲湧的日耳曼人已沒有更廣闊的空間可以選擇遠遁,他們將繁盛的羅馬帝國當作可以大快朵頤的麵包,於是,這個老大帝國就不得不麵對這些遊牧民族的蠶食,直到終結。這樣的結局說明,古代帝國曆史的發展並非全然決定於自然地理環境,並非全然受製於偶然事件,但卻不是與環境和運氣毫無關係。

帝國的繁盛,為社會生活的進步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和安全環境保證。當年的羅馬帝國和秦漢帝國,都可謂是世界上一流的超級大國,它們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臣民種族複雜,文化豐富多樣,能到這樣的國度裏生活,對於那些深處帝國邊陲的族群來說,應當是一種向往,否則,便不會有一波又一波的來自蠻族的侵擾了。在這樣的環境裏,民眾的生活質量應當說普遍比前代有提高。尤其是那些直接占有大部分社會財富的統治者,包括君主和貴族階層,可以說是享受著比較奢侈的生活。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的統治者,都花費大量資財,為自己修建豪華的建築物,從大理石的羅馬,到東方的阿房宮,這些建築既代表著一個帝國的曾經的不可一世的繁盛與霸道,同時也昭顯著一代君王的野心,更意味著一代百姓所傾注的智慧和心血。那些暴殄天物,極盡奢侈的君主,都被釘刻在了後世暴君的恥辱柱上,如尼祿,如嬴政。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是普通民眾在帝國政權重壓下的辛勤勞作,才成就了王公貴族的紙醉金迷的生活,同時,也正是高高在上者所親手加劇的社會等級與貧富的巨大差距,為那貌似強悍的帝國悄悄埋下了分崩離析的種子。當漢墓中價值連城的金縷玉衣再現天日,昭顯當年侯門貴族是何等的奢華的時候;當讀到尼祿縱火焚燒羅馬,自己卻在城樓上高頌特洛伊失陷的荷馬詩句的時候,我們是否能感覺到,這兩個強大的帝國的命運,將由此而改變呢?人類每一個判斷都是曆史的判斷。古代帝國的興衰正昭示著這樣一個道理,社會生活風尚,尤其是統治者的生活習氣,實際上正構成了一個國家與民族興衰的風向標。

衰亡之謎

台伯河岸的七丘,也就是卡匹托爾山等七座山丘,是羅馬的隆興之地,那裏見證了羅馬始祖羅慕路斯開國建城的創舉。可是,這七丘之地,在起初的時候卻並不總是代表著羅馬人的英勇與光榮。羅馬建城後的幾百年間,蝸居於拉丁姆平原上的這支羅馬人恰處在強敵包圍之中。公元前390年,北方的高盧人長驅北下,羅馬軍隊一路後退,直到躲進最後達到大本營——七丘中的卡匹托爾山頂,借助那裏險要的山崖,作最後的抵抗。入夜時,山頂一片寂靜,疲憊的士兵已入沉沉夢鄉,沒想到,機警的高盧人正是抓住這個機會,偷偷地向山頂爬行,欲意夜襲羅馬人。正當高盧人的先鋒在羅馬人的疏忽中到達山頂的那一刻,突然響起了白鵝的鳴叫,那高亢的聲音在夜色籠罩的山頂顯得格外嘹亮。羅馬人被驚醒了,他們精神振作,未及高盧人大部爬上山頂,他們便發起了猛烈的還擊,敵人迅速潰逃,偷襲未能遂願。事後,鬥誌猶在的羅馬人意識到,正是這群白鵝在最關鍵的時刻拯救了羅馬。這群白鵝原本是羅馬人奉獻給山上的丘比特神廟的。這不正是大神顯聖,先祖保佑麼?大難不死的羅馬人,在卡匹托爾保衛戰之後,又經曆了無數的挫折,但他們在挫折中走向強大,最後竟征服了地中海世界,建成了龐大的帝國。那座依靠七丘而建的羅馬城,在高盧人襲擾之後,竟然在長達數百年的時光裏,固若金湯,始終掌控在羅慕路斯子孫的手中,這難道不是一個奇跡麼?難怪羅馬人自豪地將羅馬城稱作“永恒之城”,因為他們堅信,這是一座神佑的永遠不會淪陷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