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追尋昔日的輝煌(3)(2 / 3)

正如龐貝城中的一句銘刻所說:世間沒有什麼可以永恒。公元476年,日耳曼雇傭軍首領奧多亞克廢黜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此前,羅馬衰亡的景象已經浮現。公元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以羅馬城為中心的羅馬帝國的西部的半壁江山,陷於蠻族攻伐與諸侯爭鬥的外患內憂之中。公元410年,西哥特人在阿拉裏克的率領下首度攻破羅馬城池。40多年後,另一支蠻族汪達爾人再度以一種更為暴力的方式洗劫了這座城市,在燦爛的古代文明上造就了一座座令人痛惜的廢墟。

神話的破滅令人驚歎,接受現實需要冷靜深思。為什麼那座承載著光榮、偉大、強悍、文明和尊嚴的城市,到頭來會如此地任人宰割,最後淪入異族之手?古羅馬的衰亡,是一個難解的謎題。

羅馬城開始走下坡路的公元5世紀,當時的一個重大社會變化,就是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傳播甚廣,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國教,取代了羅馬先祖及世代祖先所長期敬奉的羅馬多神教。於是,一部分信守羅馬傳統的人認為,正是羅馬人改信基督,不再受朱庇特等羅馬諸神的佑護,才使羅馬城遭致滅頂之災。

這種說法自然引起基督教徒的反駁。在羅馬帝國末期,處在帝國統治之下的北非希波城主教奧古斯丁,為反駁上述輿論而寫就了扛鼎之作《上帝之城》。奧古斯丁認為,被蠻族攻破的羅馬是人間之城,人間之城是腐敗的、短暫的、黑暗的;與它相對應的,則是由上帝眷顧的上帝之城,上帝之城是正義的、永恒的、光明的。世間的曆史,正是人間之城與上帝之城不斷鬥爭,最終實現上帝之城取代人間之城而全麵勝利的曆史。所以說,羅馬失陷於蠻族並非基督教之過,恰恰是羅馬俗人不辨信仰,自甘墮落,才引火自焚,咎由自取。而真正信仰了基督教的羅馬城,恰恰是解放了自身的上帝之城,是真正的永恒之城。

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構成了關於羅馬帝國衰亡的經典解釋。但在時間長河中,他對於這個問題的解釋嚐試,卻並不空前,也不絕後。

早在奧古斯丁之前,當羅馬社會種種弊端初步顯現的時候,就開始有一些明眼作家,對眼前發生的變化感到憂心忡忡。下麵要提到兩位史學家,他們都生活在羅馬帝製初年,有感於世風日下,並將他們的擔憂寫進了曆史作品,因此被稱為羅馬帝國時代的史學雙擎。

第一位史學家是李維。這是一位具有深沉的道德感的作家。一方麵,他對自己的祖國能夠取得如此偉大的業績而感到自豪,於是他開始追問,究竟是什麼力量能夠使那個台伯河岸的蕞爾小邦最終發展為橫跨三州的帝國?另一方麵,他又感到,與往昔的社會風尚相比,羅馬正在被不斷的勝利衝昏頭腦。他認為有必要寫一部自羅馬建城以來的曆史,警醒世人對於祖先的偉大與當代的墮落。李維這樣寫道:“從未有過比羅馬更偉大的國家;沒有任何國家比它有更純潔的教化和更豐富的優秀範例;從未有過這樣的國家,貪婪和奢侈如此之晚地出現於社會秩序之中;也從未有過這樣的國家,在那兒清貧和簡樸的生活受到這樣高度尊敬並如此長久地享有榮譽……晚近,富庶帶來了貪婪,過度的享樂引起了放縱和奢侈的欲念,這一切已經將要達到使自己本身和世界崩潰的地步。”對於羅馬對外征服戰爭給羅馬社會生活帶來的消極影響,李維更是痛心疾首,他說:“亞洲戰爭帶給羅馬以外國奢華的開端。這些戰爭第一次把銅腳的長椅、貴重的地毯、窗簾和其他織物,輸入城市。於是在宴會中出現了演奏琵琶和豎琴的歌女,也出現了使與宴之人消閑的其他娛樂。而宴會本身也開始用極精密的計劃和很大的費用來布置。”由此看來,在這位史學家的思想深處,貪婪、奢侈和縱欲的生活是羅馬國家墮落的根源。在他的作品中,能深刻感受到這位史家對於節儉、純潔和安貧樂道等傳統羅馬風尚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