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最先占領馬六甲並建立殖民統治的是葡萄牙人,隨後荷蘭人打敗葡萄牙人取而代之,峇峇娘惹發源地原來本叫“荷蘭街”。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西方殖民軍隊一槍沒放就投降了日本軍,倒是當地華人勇敢地擔負抗日救亡的重任。“二戰”勝利後他們又和各族人民一起為爭取獨立而鬥爭,所以現在這條街以華人陳禎祿的名字命名。但人民更習慣稱它作“中華街”。
距這條中華街不算遠,就是聞名的三寶井所在地。井口甚大,是鄭和到達此地開掘的第一口井。至今清水長湧,甘甜清冽。但為了保存古跡,人們把井口加了蓋,隻供瞻仰,不準使用了。
三寶井旁有座廟,名寶山亭。巨大硬木佛龕前是香爐、燭台,頂上吊著長明燈。院中左側有一尊三寶太監鄭和的石像。正殿內香案後佛龕中則立著一個被香火熏黑了金字神主。上寫“大伯公之位”。我問陪我的當地華人作家唐林:“這裏人稱呼三寶太監為大伯嗎?”唐林說:“不,這裏供的大伯公是最早到檳榔嶼開山辟田的華人祖先,不是一個人,而是三個人,這三兄弟被我們統稱為‘大伯公’。”再深問他也語焉不詳。
此後幾天,我就用各種辦法探尋大伯公的來曆。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叫我打聽了個大概:
大清國乾隆十年(1745年)檳榔嶼還是個荒島無人居住,有一天有三個中國人遇到海難,抱著木板隨海浪漂到了這個島嶼。絕處逢生,三個人就撚土為香結成異姓兄弟,齊心協力在此地創造生存條件。最年長的叫張理,老二叫丘兆祥,都是廣東大埔人。老三名叫馬福春,是福建永定人。老大是村中教書先生,頗有學問;老二是鐵匠,老三是個燒炭工人。這三個人親密合作,找了間洞穴住下來,吃野菜,穿樹皮,鑽木取火,開山辟田,耕種漁獵,白手起家,當起了檳榔嶼最早的開發者。因為這島上有了人,此後才陸續又有人來謀生,但人口增加極慢。據文件記載:40年後,荷蘭探險家萊特上校到達了這個島上,他當時統計全島也隻有58人居住,還大部分是流動的漁民,隻有這三個中國人是長期定居的。
此後百年間才有更多的華人陸續來到島上。那時大部地區仍處在原始狀態,海灘上一片荒涼,原始森林中野獸出沒。麵對這嚴酷環境,有人要退縮,先來者就以三位大伯作楷模,教育他們繼承華人勤勞刻苦,不畏艱難,赤手創業的族風。果然經過幾代人前赴後繼的奮鬥,檳榔嶼成了南洋聞名的寶島。一代代華人移民口口相傳,大伯公的業績成了他們在困境中奮鬥的精神支柱。大伯公的形象成為民族性格的化身。大伯公是華人心目中的神靈。後代們在大伯公的墓旁修了廟宇,香火極旺。傳說大伯公是中國夏曆四月十四日這天夜間漂流到這島上的。每到這一天,全島華人都要趕到廟裏來,先點著香在爐中悶著,大家屏聲靜氣,在月光下望著海灘上大伯公登岩處的一塊巨石,隻等潮水一漫過巨石,燒燃香火,燒得火舌衝天,眾人齊聲歡呼,向大伯公頂禮膜拜。據說看那香煙火苗的走勢,可以定全島當年的運氣。所以連當地官員都要來進香看火,為本州當年發展前景作預計。政府還把市區最古老的一條街命名為“大伯公”街。但在人們心中仍把馬六甲這座廟視為中心。因為這是三寶公所在的地方,是華人祖先集中安息的地方。寶山亭背後,山坡上就是一個挨一個的華人墳塋。從明至清,一朝朝,一代代的墓碑排滿了小山。我朝墓地深深地鞠了一躬。對華族先人在海外艱苦創業的成就充滿敬意,作為華人一員站在此處怎能不感到自豪與驕傲?心中想:沉睡在這地下的華人,都享有一份開拓者的香火。“大伯公”其實是華人的一個整體形象。
我到過世界上不少地方,有的時過境遷,就淡忘了其風貌,但我永遠不會忘記馬六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