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孩子需要得到成年人的及時幫助
現在的孩子在得到鋪天蓋地的愛的同時,也越來越失去了隨心所欲地玩的自由。在得到大量玩具的同時,卻失去了與父母擁抱、遊戲和談話的機會。在幼兒園,教師與孩子、孩子與孩子之間有時會有一些問題發生,如受到批評,不能與小朋友友好相處等,這些都是使孩子產生壓力感的原因。
孩子感到壓力時,由於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往往無法清楚地講出來,因此他們有時無法得到成年人的及時幫助。所以,當壓力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時,孩子會產生諸如抑鬱、厭食、睡眠障礙等生理或心理問題,這些將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6.如何了解孩子的壓力
當孩子麵臨壓力時,行為方麵常表現為愛打人,故意損壞東西,甚至愛說謊話。情緒上常表現為愛哭鬧、不講理,常感到害怕而糾纏著大人,睡眠不穩,從睡夢中突然驚醒。身體反應是經常持續眨眼睛、咬指甲、挖鼻孔,麵部或四肢肌肉抽動等。精神反應則表現為注意力不能集中,愛忘事,說話含糊不著邊際等。
發現孩子出現上述某些反應時,家長不要在孩子麵前表現出緊張或焦慮,應靜下心來,幫助孩子自然地解除壓力。當與孩子交流時,認真觀察孩子的每一個細小變化,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這樣可能會找到一些使孩子感到壓力的原因,從而幫助孩子減輕或解除壓力。如果通過各種方法仍然找不到原因,幹脆就把重心放到消除壓力的技巧上。例如,可給孩子紙筆,讓他隨心所欲地畫;給孩子一個故事開頭,讓他續編故事;讓孩子提出遊戲的內容和玩法,和孩子一起玩,等等。
7.孩子脾氣大如何麵對
婷婷是個女孩,剛滿1歲,一直以來脾氣都比別的寶寶大,稍有不順心就發脾氣、哭鬧、尖叫,爸媽覺得她還小,好像跟她講道理她也聽不懂,隻能由著她性子來,有句老話說“3歲看大”,媽媽擔心照這樣下去寶寶長大後脾氣會很壞,像這麼小的寶寶該如何引導比較好呢?
當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有情緒無可厚非,發脾氣、哭鬧、尖叫是他發泄情緒的最有效,也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種方式。剛滿1歲的孩子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父母無需跟他較勁,直接通過別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往往就可以見效。不管多大的孩子,建議家長都應該盡量少跟他較勁,不要急躁,甚至動怒。家長情緒一起來,孩子就很難平靜,就相當於在他原本就有的負麵情緒上麵疊加了一個恐慌的情緒。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要分清楚他因何發脾氣,他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突破你的底線。如果突破底線,就要堅持原則,不能因為他哭鬧就放棄原則。
8.孩子總喜歡打人、咬人
孩子總喜歡打人、咬人,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是孩子對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邊去,他就會覺得受到威脅,然後主動進攻。如果有這種情況,媽媽應多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幫孩子交些好朋友。比如,做了小餅幹,有了水果或其他小食品都分成幾份,帶著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裏一起吃,或拿到別人家吃。禮尚往來,這樣關係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覺也越來越好。
其次,打是排除的意思。有時孩子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們總是做些他不喜歡的事情,他想把這個事實排除掉。例如,他拿個小碗,再用土來玩做飯遊戲。小朋友過來就往他的碗裏放土,但他不想這樣,因為破壞了他原有的計劃和目標。他對小朋友嚷,但人家不聽,他嚷了幾次,發現不管用,就會動手打人了。家長發現這種情況應加強用語言來解決問題,教他用語言來向別人表達思想。媽媽可以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人家這麼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對別人說“不喜歡你往碗裏放土,我正在做飯”!然後告訴他,打人無法解決問題,打人是不好的行為,他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