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親子依戀是道德成長的沃土(2 / 3)

一般來講,一個快樂的孩子往往是一個順從合作的孩子。父母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應去掉那些讓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須”等詞彙,而通過“啟發、暗示、商量”等形式來進行,這種形式的教育,孩子會更樂於接受,更喜歡。大人的言傳身教對孩子至關重要,如果你想培養一個優雅懂禮貌和樂意服從與合作的孩子,那麼請不要在家中大吼大叫,讓孩子從小感受平和、安寧的環境。

5.摒棄陳舊的育兒觀念

目前,我國社會親子關係的重心在一些家庭是完全別樣的。這種親子關係認為父母不僅創造了子女,而且肩負著塑造、監護子女,給他們創造物質與精神財富是父母的天職。父母是給予的一方,子女是接受的一方,無論是管教嚴厲、督促學業的父母,還是極端溺愛、竭力滿足孩子物質欲望的父母,他們對親子關係的理解的出發點基本上是一致的。他們試圖讓孩子現在就獲得充分的物質享受。他們渴望讓孩子學好賺錢的本領,渴望孩子將來能出人頭地,或許他們還期盼著這樣的孩子有朝一日能夠更好地孝敬自己。

當現代的育兒理念與這種陳舊的育兒觀發生碰撞時,持有這種陳舊育兒觀的父母會讓自己的孩子處於矛盾之中,從而影響對孩子的人生選擇。

6.不要把孩子禁錮在“圍牆”裏

孩子的道德生命猶如一顆種子,需要廣闊的田野、肥沃的土壤,才能茁壯成長。廣闊的空間帶給孩子們的是心靈的開放,猶如小鳥展翅翱翔於藍天。現在很多家長是保姆型的,對孩子的關心真是“無微不至”。同時學校為了安全起見,把孩子們也禁錮在“圍牆”裏,一些室外活動的開展都要三思而後行,生怕出安全事故。

然而,現代社會是充滿著競爭的社會,要使孩子們將來能立足於社會,經得起風浪,就必須拓展兒童的日常生活空間,進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挖掘屬於孩子的正直、善良的資源。家長應鼓勵孩子進行多方麵的探索,如人際互動的經驗、認知能力的累積、才藝技能或興趣的發展等,還要注意幫助他發掘自身性格或行為上的優點,如溫柔、細心、努力等,避免當他在某一方麵表現不好時,便覺得自己不被接受、沒有優點。

7.媽媽的目光

有人把媽媽的目光形容是兒童精神、生命成長的太陽。嬰幼兒在活動時,撫育者眼神對孩子的關注,以及關注時間的長短和關注角度的變化,對孩子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在親切的目光下,兒童的活動更積極了,情緒思維也更活躍了,對媽媽的依戀情緒也逐漸產生發展起來了。與關心孩子是否吃飽了、穿暖了等“生理上的關懷”相比,用眼神去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孩子的活動要求,用目光傳遞你的愛,不僅有助於嬰幼兒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發展,而且也為其高層次的情感發展奠定了基礎。

自出生時就給予寶寶愛,親自照看他,和他交談,欣賞他。通過對嬰兒付出的愛,為他創造好的環境,來培養他的心性,使得嬰兒與生俱來的素質得到鞏固和提升。這樣一來,嬰兒不論在身體還是心理方麵,都能夠健康成長,原本具有的潛力也能夠被發掘出來,從而成長為素質高、能力強的孩子。

8.不要嫌棄寶寶對母親的信賴

在溫暖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情緒始終很穩定。特別是與母親經常一起遊玩,或不安時有母親擁抱的孩子,母親就會成為他心靈的依靠。在3歲以前,這些孩子會出現認生的現象。所謂認生,是指害怕陌生人,而緊緊依偎在全心信賴的母親身旁的一種狀態。你不要擔心,這是一種很正常的表現。甚至有相反的發現,不怕生的孩子,大多數在幼兒時期並未充分感受到母親的愛,對母親的心靈倚靠不強烈,長到青春期時,就有可能變成完全不聽母親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