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3 / 3)

至此,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建立的宋朝政權,得到了極大的鞏固,中原地區的局勢得以安定。

注釋

①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簡稱《長編》)卷一。

②③④《長編》卷一。

⑤《宋史》卷一《太祖紀》。

⑥《長編》卷一。

⑦⑧《宋史》卷一《太祖紀》。

⑨《宋史》卷二五九《張美傳》。

⑩王:《東都事略》卷二六《趙普傳》。

《東都事略》卷二二《李重進傳》。

《東都事略》卷二六《趙普傳》。

杯酒釋兵權

自唐末以後,各地藩鎮割據林立,天下分崩離析,戰火蔓延,連綿不斷。及趙匡胤稱帝建宋,欲結束分裂動蕩的局麵,一則要削平割據,實現一統天下的宏圖;二則要鏟除割據的根源,防止和避免重蹈分裂的覆轍。為此,他苦思冥想,夜不能寐。宋建隆二年(961),趙匡胤鎮壓了原後周昭義軍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的叛亂之後,更感到消除分裂的隱患已迫在眉睫。

一日,趙匡胤召見親信、謀臣趙普入朝,向他詢問道:“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蒼生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建長久之計,其道何如?”趙普回答道:“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來,戰鬥不息,國家不安者,其故非他,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今所以治之,無他奇巧也。惟稍奪其權,製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趙普的話還未講完,趙匡胤就迫不及待地說:“卿勿複言,吾已喻矣。”①欲徹底改變“君弱臣強”的弊政,首當其衝的便是收繳臣僚及地方兵權,集中控製於中央朝廷。對此,通過“陳橋兵變”稱帝建國的宋太祖趙匡胤十分清楚兵權的重要和“節鎮太重”的危害。為此,他即位後,即廢去“殿前都點檢”一職,由自己直接掌握和控製禁軍。然而禁軍高級將領多是昔日與趙匡胤出生入死的“義社”兄弟,是為自己“黃袍加身”的有功之臣,如何體麵地收繳他們手中的兵權,而不致發生流血之爭,更使趙匡胤絞盡腦汁,煞費苦心,甚至一度陷入優柔寡斷之中,不忍心冷遇舊友故交。

不久,趙匡胤欲令久負盛名的大將符彥卿典掌禁軍。趙普聞訊,數次上奏勸諫,激烈反對委任符彥卿職掌禁軍重權,以為“彥卿名位已盛,不可複委以重柄”。趙匡胤拒不采納。不料宣敕下達,卻被趙普扣留。他將敕書藏入懷中,入朝請求麵見趙匡胤。趙匡胤得知趙普求見,即迎上前,問道:“豈非以符彥卿事耶?”趙普擔心先提及此事恐宋帝難以接受,便答道:“非也。”待到其他事情陳奏完畢,他才從懷中取出敕書。趙匡胤一見,十分驚奇。趙普忙解釋說:“臣托以處分之語未備,複留之。惟陛下深思利害,勿為後患。”趙匡胤道:“卿苦疑彥卿何也?朕待彥卿至厚,彥卿豈能負朕也?”趙普反問道:“陛下何以負周世宗?”②趙匡胤無言以對,遂撤回對符彥卿授官的敕書。由此,趙匡胤終於下定決心,收繳兵權。

一日晚上,朝會散後,趙匡胤傳令召集幾位與自己關係甚為親近密切的禁軍高級將領入宮,且專為他們設擺酒筵。其中有歸德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石守信,義成軍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泰寧軍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等人。君臣歡聚一堂,開懷暢飲。至酒興正濃之時,趙匡胤摒退隨從和衛士,對石守信等人歎息道:“吾非爾曹之力,不得至此,念爾曹之德,無有窮盡。然為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又未嚐敢安枕而臥也。”石守信等將領忙詢問何故?趙匡胤繼續說道:“是不難知矣。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眾人一聽此言,頓時驚慌失色,匆忙跪拜叩頭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複有異心?”趙匡胤答道:“不然!汝曹雖無異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雖欲不為,其可得乎?”眾人驚恐萬狀,不知所措,一時痛哭流涕,叩頭不止,連聲說道:“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憐,指示以可生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