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1 / 3)

李煜自以為與宋結好便可苟且偷安,故而軍不設防。當宋軍進入南唐轄境,沿江屯駐的南唐兵士還以牛酒犒賞宋兵。及至發覺宋軍翦滅南唐的意圖,為時已晚。南唐池州(治今安徽貴池)守將戈彥棄城而逃,兵卒不知所措。宋軍沿江推進,隻遇到一些小抵抗,便順利到達位於金陵(今江蘇南京)西南的重要渡口——采石磯(位今安徽馬鞍山東北)。為使大軍能夠渡江作戰,宋軍采納江南人樊若冰(一作“水”)的建議,將大船串聯排列,於江上搭建一座浮橋,使江北的宋軍得以跨越天塹,進入江南。還在宋軍搭建浮橋時,就有消息傳入金陵,可南唐君臣卻以為長江自古無橋,宋軍此舉不過是兒戲罷了,絲毫不予理會。待得知浮橋架成,宋軍已順利渡江時,國都金陵已陷入包圍之中。此時,宋廷又約吳越出兵夾擊。吳越派兵攻克常州(今屬江蘇),於潤州(治今江蘇鎮江)與宋軍會師,合兵圍攻金陵。

南唐後主李煜雖身處重兵圍困之中,仍夢想保全自己的地位,便委派大臣徐鉉前往開封(今屬河南),懇求趙匡胤緩兵。趙匡胤按劍厲聲嗬斥道:“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⑩徐鉉嚇得魂不附體,倉皇退下。李煜見乞求不成,又欲殊死相拚,下令調集十幾萬軍隊急速救援,分別駐紮於金陵城內外。又令江西派兵增援,企圖切斷采石浮橋,阻截宋軍後援,但均未奏效。

八年十一月,金陵被圍已達一年,李煜再次派遣徐鉉入見宋帝,懇請退兵,又遭趙匡胤斷然拒絕。宋軍在擊敗南唐援軍及地方武裝、並於金陵城下多次大敗南唐兵後,終於攻陷城池。還在出兵南唐之前,趙匡胤曾專門召見曹彬、潘美等將帥,告誡道:“城陷之日,慎無殺戮。設若困鬥,則李煜一門,不可加害。”因而宋軍入城,秋毫無犯。後主李煜無計可施,隻得投降。曹彬等令其寫文書致南唐諸州縣長官,命他們投降宋朝。諸州縣多遵命而行,唯有江州(治今江西九江)軍校胡則殺刺史,據城固守,拒不從命。五個月後,被宋將曹翰攻破城防,死者數萬人。宋朝徹底平定了南唐,得十九州、三軍、一百八十縣、六十五萬五千零六十戶。

吳越王錢因出兵助宋進攻南唐,也曾得到宋帝的讚賞,得以“守太師,尚書令,益食邑”。及南唐滅亡,錢於開寶九年(976)偕子錢惟等入朝開封,覲見趙匡胤,並進獻銀絹、乳香、吳綾等物,其值數以億萬計,旨在懇請宋廷允許保留自己的一席之地。朝中自宰相以下官員均向趙匡胤奏請扣留錢父子,乘機出兵奪取吳越之地。趙匡胤未作應允,依舊允許他們返回吳越。待錢父子等辭行之時,趙匡胤“取群臣留己章疏數十軸,封識遣,戒以途中密觀。屆途啟視,皆留己不遣之章也”。錢讀畢奏章,悲喜交加,既對宋帝感恩不盡,又對宋臣的上疏恐懼無比。此後,他時時處處小心謹慎,傾心竭力親近宋廷,百般殷勤順從。

與吳越相毗鄰的還有一處割據政權,即占據漳州(今屬福建)、泉州(今屬福建)一帶的陳洪進。在江南諸政權中,以陳洪進的勢力最為弱小。為保全自己,不為其他政權所兼並,陳洪進積極與宋朝交往、靠近,並請求加封,而被趙匡胤任命為節度使。其後,他一直向宋廷稱臣納貢,保持著和睦友好的關係。正因如此,宋廷像對待吳越一樣,未派兵進剿陳洪進。不過,陳洪進還是從宋廷對待吳越王錢的態度上,覺察到其中的用心和意圖。因此,當趙匡胤去世,趙光義(是為宋太宗)即位後,陳洪進惶恐不安。宋太平興國三年(978),陳洪進親自入開封朝貢,並主動向趙光義獻出漳、泉二州及所轄十四縣、十五萬一千九百七十八戶和一萬八千七百二十七兵士。趙光義授予陳洪進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

陳洪進的“納土”,亦使先期到達開封城朝貢的吳越王錢坐臥不寧。在這種形勢逼迫下,錢隻好向趙光義請求罷免自己的吳越國王稱號,解除天下兵馬大元帥等官銜,並乞求允許自己返回吳越。但這一請求又遭到宋帝的拒絕。錢的謀臣崔仁冀告訴他:“朝廷意可知矣,大王不速納土,禍且至。”錢亦感到僅去王號,免除官銜,而保留原有地位,絕非宋廷所能應允,況且此刻身處宋都,距吳越千裏之遙,自己已被握於宋人手中,插翅難逃。他權衡再三,最終決定效仿陳洪進,向趙光義獻出吳越所轄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五十五萬零六百八十六戶和十一萬五千零三十六兵士。趙光義欣然接納了錢的獻地,亦給予優厚的待遇,封他為淮海國王,其子錢惟為淮南軍節度使、錢惟治為鎮國軍節度使。

至“陳洪進納土”、“吳越歸土”,最終結束了自唐末以來,江南諸政權並立的分裂割據局麵,北宋亦完成其統一南方的戰略,版圖迅速擴大,國勢日漸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