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與樊城隔漢水而建,襄陽於漢水之南,樊城位漢水之北。自元軍圍困兩城之時,呂文煥即令兵士於漢水中插木,又用鐵鏈拴連木樁,再於其上架設浮橋,便於軍隊來往於兩城,以使兩城互相呼應、依托。樊城正憑借此橋得以堅守。元將張弘範遂向阿術進言,襄陽、樊城相互依托,致使元軍一直無法攻陷樊城。如能將兩城間的聯係阻斷,則可阻止襄陽宋軍救援樊城。屆時再水陸夾攻,樊城即可破,襄陽亦可得。阿術采納此議,令元兵砍斷木樁,砍斷鐵鏈,燒毀浮橋。隨後,他指揮元軍兵船布列漢水,阻斷兩城間的聯係,又令精銳直撲樊城。
宋鹹淳九年(元至元十年,1273)元月,元軍猛攻樊城,守將、荊湖都統範天順與牛富等將率全城軍民殊死抵抗,頑強擊退元軍無數次進攻。牛富多次射箭將書信送入襄陽城中,請呂文煥與樊城宋軍互為唇齒,共同抗擊元軍。不久,元軍將領阿裏海涯得西域人所獻新炮,遂運至樊城,用以攻城,終炸毀樊城外城,樊城危在旦夕。
樊城無襄陽援應,城牆亦被轟塌,雖城中軍民浴血奮戰,終不敵元軍猛烈進攻,城池失守。範天順見元軍破城,仰天長歎:“生為宋臣,死當為宋鬼。”⑤遂自縊身亡。元兵入城後,侍衛馬軍司統製牛富率領百名敢死之士與元兵展開激烈巷戰,元兵死傷無計其數。待他們轉移,經過一片已遭焚毀的街道時,牛富身負重傷,他自知已無法殺敵,遂以頭撞擊石柱,後赴火而死。其部將王福見牛富自盡,歎息道:“將軍死國事,吾豈宜獨生。”⑥亦投火而死。
二月,樊城陷落,襄陽危在旦夕。呂文煥每上城巡視,皆麵南遙望,盼望援兵趕至,然始終未見宋軍援兵蹤影,不免傷心哭泣。襄陽受圍危難之況,雖屢次報之朝廷,卻未見回複。不久,阿裏海涯又率總管唆都等將,將轟擊樊城的火炮等軍械移至襄陽城下。一時間,襄陽城中人心惶惶,諸將領多有出城投降元軍者。阿裏海涯攜元帝忽必烈詔書,至襄陽城下詔諭呂文煥,以襄陽守軍“勢單力薄,孤立無援,數萬百姓何以生存”為由,勸他投降,且許以對全城軍民赦免,對他升遷官職。呂文煥見襄陽守軍已是軍心渙散,無力再抗擊元軍,遂出城投降。繼而又陳述攻取郢州的計策,且請求由自己擔任先鋒。
阿術率元軍進入襄陽城,阿裏海涯則偕呂文煥同赴燕京(今北京),入見忽必烈。忽必烈授呂文煥為襄漢大都督。
呂文煥獻襄陽、投降元朝之事傳入宋廷,朝廷上下為之震驚。賈似道極力為自己推卸罪責。給事中陳宜中上言,認為襄陽、樊城失守,皆為範文虎怯懦退逃之故,請求將他斬首。賈似道百般包庇,隻降職了事。京湖製置使兼知江陵汪立信亦上言,認為襄陽、樊城之失禍根在於範文虎與俞興父子,請求從重處置。宋帝趙因此下詔,免去俞興之子俞大忠官籍,移交循州(治今廣東龍川)管製。
襄陽、樊城失守,使南宋失去一重要屏障,自此元軍得以長驅直入,步步進逼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統治陷入危機之中。
注釋
①《宋史》卷四二一《李庭芝傳》。
②《元史》卷七《世祖紀》。
③《宋史》卷四五〇《張順傳》。
④《宋史》卷四五〇《張順傳附張貴傳》。
⑤《宋史》卷四五〇《範天順傳》。
⑥《宋史》卷四五〇《張順傳附牛富傳》。
臨安之難
宋鹹淳九年(元至元十年,1273),南宋軍事重鎮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相繼被元軍攻陷。十年七月,宋帝趙病故,諡號度宗。賈似道擁立年僅四歲的趙為帝,是為宋恭宗。其時,南宋局勢極其嚴峻,元軍占據襄陽,打開入宋門戶,江南已無險可守。九月,以左丞相伯顏為統帥的元軍主力自襄陽繼續南下攻宋,隨即進圍宋郢州(治今湖北鍾祥)。守將張世傑率郢州軍民英勇抗擊,他令兵士以鐵鏈鎖城,於其中設炮、弩,凡要害之處皆設置木樁和防禦的器械。伯顏率元軍強攻不下,被阻擊於郢州城下。伯顏遣人招降,遭張世傑拒絕,無奈,他隻得令元軍繞過郢州,繼續南下,抵達位於長江邊的陽羅堡。陽羅堡守將王達率軍民頑強抵抗,元軍強攻數日終無法攻克。伯顏遂留部分元軍繼續攻城,另分兵自上遊四十裏處的青山磯,強渡長江。不久,陽羅堡失守,守將王達、劉成及八千將士戰死。元軍渡江後,宋漢陽軍(今湖北武漢漢陽)、鄂州(治今湖北武漢武昌)向元軍投降。伯顏率元軍主力沿長江東進,直奔臨安,所過宋之州縣紛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