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1 / 3)

陸遊亦是南宋著名的主戰派代表人物,雖以作詩見長,但亦於詞壇頗具造詣。詞作奔放激昂,感情強烈。其代表作《訴衷情》詞:“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盡抒自己抗金愛國的不屈壯誌,譴責了投降派賣國乞和的卑劣行徑,亦為千古絕唱。

繼陸遊之後,宋代詞壇的又一位名人,則是南宋時期著名的主戰派官僚,傑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其出生時,京東地區已為金軍占據。宋紹興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1161),完顏亮大舉進擊南宋,河南、京東等地民眾紛紛起兵抗金。時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率眾兩千人,加入耿京忠義軍。後勸說耿京歸宋,然而當他渡江接洽歸附事宜,返回北方時,耿京已被叛徒張安國殺害,義軍潰散。辛棄疾隨即率五十餘人赴濟州(治今山東巨野),俘金知濟州張安國,且率反正兵士萬餘人渡江投奔南宋。初任江陰軍簽判,宋乾道四年(1168),任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通判。後曆任滁州(治今安徽滁縣)知州,江西提刑。宋淳熙四年(1177),改任知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其後曆任江西、湖南安撫使。於淳熙八年(1181)罷職,退居於江西上饒郊外“帶湖”畔的“稼軒”。於此居住十餘年後,宋紹熙三年(1192),複出任福建提刑、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等職。後又被罷官,自上饒移居鉛山(今江西鉛山東南)。宋嘉泰三年(1203),任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不久,奉詔入朝。宋嘉泰四年(1204),出知鎮江府。次年再遭罷免,退居鉛山,不久病故。辛棄疾一生處於南宋動蕩的政局之中,內憂外患。他任官期間,力主抗金,與主和派進行不調和的鬥爭。此番經曆,對辛棄疾的詞作影響深遠。

辛棄疾有《稼軒長短句》六百二十餘首。著名的有《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詞以寄之》、《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一批詞作。詞中飽含抗戰、愛國之情,以奮發激昂的熱情,抒發報國之心,“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同時也蘊含壯誌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憤:“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的詞繼承了蘇軾豪放之風,慷慨豪邁,激情滿懷;且進一步將“以詩為詞”發展為“以文為詞”,使宋詞的思想性、藝術性均達到一個頂峰。辛棄疾因此而成為宋代詞壇的巨匠。

南宋末期,政治衰敗,宋代詞壇亦江河日下,反映於詞作中,即出現逃避現實、雕琢詞藻的風氣,與蘇軾、辛棄疾的迥然不同。薑夔即是代表之一。薑夔屢試不第,乃遊曆於鄂、贛、皖、蘇、閩間,出入仕宦家,交遊詩人詞客。其上承周邦彥,使宋代詞壇中的“格律派”得以發展與完善,其詞作清妙秀遠,追求高雅,然又消極傷感,具有“婉約派”的柔美清麗之風,如其代表作《揚州慢》即屬此類。其所著《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多自度曲,其中有旁注音譜,是僅存完整的宋代詞曲譜。

與薑夔同期或稍後的詞人還有吳文英、史達祖、王沂孫、周密等。他們遠紹周邦彥,近承薑夔,以音律之講究、辭句之精美為權輿,缺乏思想內容。吳文英曾交遊於權相賈似道、吳潛之門,其詞作刻意追求形式,堆砌詞藻,華而不實,這與南宋晚期大敵當前,或貪生怕死,或醉生夢死的腐朽政治有內在的聯係,宋代詞壇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日漸衰敗。

注釋

①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

史學之盛

宋代是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重要時期。當代史的修撰,既有官修,又有私撰;斷代史的編修,則有薛居正監修的《舊五代史》,歐陽修修撰的《新五代史》,宋祁、歐陽修等人編纂的《新唐書》。然而成就最為突出的是通史的編寫,其中尤以編年體史書最為重要。

宋治平三年(1066),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編撰《通誌》八卷進呈朝廷,頗得英宗趙曙賞識,遂再令司馬光依時間順序編輯曆代名臣事跡,以為一書。且命司馬光自選官屬,於崇文院設置書局,允許借用龍圖閣、天章閣、三館(指昭文館、集賢院、史館)、秘閣書籍,以供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