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因司馬光精心潤色,文字優美,敘事生動,亦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而被後世與《史記》並列譽為中國古代史家之絕筆。
《資治通鑒》全書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錄》三十卷,《考異》三十卷。此書自《周紀》起,至《五代紀》止,記載自戰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凡1362年的曆史。其館僚劉恕又撰《通鑒外紀》十卷,自傳說中的庖犧氏迄周威烈王二十年前,以與《資治通鑒》相銜接。
《資治通鑒》成書之後,宋元豐八年(1085)又令範祖禹、司馬康、黃庭堅、張舜民等對此書重新加以校定。元元年(1086),校定完畢,遂送往杭州雕版,於元七年(1092)刊印行世。
《資治通鑒》雖不失為史學巨著,卻因其敘事浩博,難以尋究史事終始。遂有南宋嚴州(治今浙江建德東北)教授袁樞(1131~1205),為此而編纂成《資治通鑒紀事本末》。袁樞依據《資治通鑒》原文,區別門目,以類纂輯。每事起訖詳盡,自為標題。每篇各依年月,自為首尾。全書起自《三家分晉》,止於《周世宗征淮南》,將1362年的史事,概括為二百三十九篇。另有66事附於各篇之後,總計305題。袁樞編纂此書時,對《資治通鑒》舊文取舍剪裁,頗為精密。宋代以前,史家著書僅有編年、紀傳兩體。編年體以年月為經,“或一事而隔越數卷,首尾難稽”。而紀傳體以人物為主,“或一事而複見數篇,賓主莫辨”。袁樞則不拘於這兩種傳統的著史體例,而獨創“紀事本末”的新體例。其體例因事命篇,始終完整,是中國曆史編纂學的又一重要成就。此書成於宋淳熙元年(1174),三年,初刻於嚴州郡學,遂刊行各地。
司馬光所撰《資治通鑒》,迄於五代後周,其後南宋史學家李燾仿《資治通鑒》體例,私家編著成當朝斷代編年體史書《續資治通鑒長編》。李燾(1115~1184),字仁甫,四川眉州丹棱人。他花費近四十年的時間,於正史、實錄、政書之外,廣征博采家錄、野記,校其同異,訂其疑誤,考證詳慎,依據充分。李燾亦本“寧失於繁,無失於略”的宗旨,凡各書記述相異者,則兩存其說,且以注文標出,與《資治通鑒》的《考異》類似。李燾為編纂此書,特製作十個木櫥,用以收集材料。“每廚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誌之。凡本年之事,有所聞,必歸此匣,分月日先後決第之,井然有條。”《續資治通鑒長編》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記載了自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960)至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總計168年的北宋史事。此書曾於宋孝宗趙眘隆興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進朝廷。淳熙十年(1183),李燾又將此書重新編訂,而成九百八十卷。另上《舉要》六十八卷,《修換事總目》十卷,《總目》五卷,全書總計一千零六十三卷。
《續資治通鑒長編》成書後,又有南宋史學家楊仲良繼袁樞首創“紀事本末”體後,編撰而成《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一書。他將《續資治通鑒長編》舊文所記史事,分門別類,以北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炅、真宗趙恒、仁宗趙禎、英宗趙曙、神宗趙頊、哲宗趙煦、徽宗趙佶、欽宗趙桓九朝,各為事目,其中亦或再分子目。敘事取自李燾原文,依年月順序,首尾相連,采綴成篇,亦間有刪節。
南宋時,私人修史極盛。宋孝宗趙眘在位時(1163~1189),又有史家王偁編纂成北宋史書《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起自宋太祖,止於宋欽宗,計帝紀十二卷,世家五卷,列傳一百零五卷,附錄八卷。
另有史家徐夢莘修撰成《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專記宋徽宗、欽宗、高宗趙構三朝史實,尤以宋、金和戰為主。徐夢莘輯錄時人所記,又廣泛收搜三朝的詔敕、製誥、書疏、奏議、傳記、行狀、碑誌、文集、雜著等,凡“事涉北盟者”,皆予兼收並蓄,故敘事細致。其後,徐夢莘又編《北盟集補》五十卷,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