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王門遠不及程門之盛。二程門生弟子極眾。宋欽宗趙桓在位時(1126~1127),下詔禁用老莊及《字說》,廢止了王學的官學地位。宋高宗趙構於紹興元年(1131)八月下詔,追贈程頤為直龍圖閣,更推崇理學。二程弟子更於社會上廣泛傳播理學,理學的社會地位日趨重要。
到宋孝宗趙眘(1163~1189)時,宋代理學發展到一個極重要的時期,出現了朱熹這位集大成的理學家。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翁,祖籍歙州婺源(今屬江西),曾寓居建州崇安(今屬福建)、建陽(今屬福建)。朱熹早年研習儒學,兼學佛教禪學、道經、文學、兵法等,後從師理學家李侗,遂為程顥、程頤之四傳弟子,專心攻求義理之學。他於繼承和發展二程學說的同時,又糅和周敦頤、張載等理學家及禪學的部分學說,集北宋以來各派理學的大成,最終建立起係統而完整的理學體係。朱熹仍以“理”作為自己哲學體係的主題,明確提出“理”先於“氣”。“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隻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即謂“理”是先天永存的,是天地萬物,乃至人類社會、封建倫理綱常皆為“理的體現”,故“理”“不出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在此基礎上,朱熹又將傳統的綱常學說加以理論化和通俗化,力倡將三綱五常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標準。朱熹針對周敦頤“無極而太極”的命題中“無極”與“太極”的模糊觀點,指出“周子所謂‘無極而太極’,非謂‘太極’之上別有‘無極’也,但言‘太極’非有物也”,鮮明地提出“太極”是無形、無狀、無象的“理”。進而,他又用“理”闡述“太極”,“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太極之義,正謂理之極致耳”。並且將一切封建道德規範皆歸入“太極”,是人人固有的,“人人有一太極”。從而繼承、發展並完善了周敦頤的理論,且與封建倫理道德緊密結合,使“太極”說得以充實。
對於“理”與“氣”的關係,朱熹依舊堅持“理”先於“氣”,“氣”依“理”而存在之說,“有是‘理’,後生是‘氣’”。即“理”是第一位的,“氣”則是由“理”派生的。
在人性論上,朱熹較前人有了更大的發展。他將人性與“理”、“太極”結合起來,“性者,人之所得於天之理也”,“性是太極混然之體”。在人性的善惡問題上,朱熹繼承張載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之說,“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理當然是至善的,故“天地之性”亦是至善的。而氣有清、濁之分,故導致“氣質之性”的善惡之別。“理”既先於“氣”,故“天之生此人,無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理,亦何嚐有不善”。至於人性的善與惡,則是後天各人秉受的“氣”有所差別,所以“氣質之理”有善惡、智愚的區別。為此,朱熹反複強調“天理”與“人欲”的對立關係,“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而“聖人之教”正是為了“革盡人欲,複盡天理”。即要求人們接受封建道德觀念,恪守封建道德標準。
在認識論上,朱熹亦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居敬”等一係列的理論。他提出:“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朱熹的“格物致知”,實際是“格”“天理”,即所謂的“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世故”,是“父子、君臣、夫婦、朋友,合是如何區處”。實現“格物致知”,朱熹提出的途徑是“內省”與“踐履”。所謂“內省”,即使心有所主,不含絲毫雜念,亦即二程所倡“誠敬”。“踐履”即“善在那裏,自家卻去行他。行之久,則與自家為一”,即要求人們完全遵循封建倫理綱常。
朱熹的理論對於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確立封建道德標準,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他一生於仕途坎坷磨難,但卻致力於講學授徒,著書立說。死後,弟子門徒將其著述編輯成《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等書。其著述頗得宋理宗趙昀的推崇,自此將朱熹的學說奉為理學正統,理學亦隨之成為官方哲學。朱熹因此而被後代統治者奉為“大賢”。
理學家陸九淵(1139~1192),字子靜,號象山,撫州金陵(今屬江西)人。他與朱熹同期,卻與之相對立。陸九淵糅合孟子“萬物皆備於我”和“良知”、“良能”說及佛教禪宗“心生”、“心滅”之說,獨自創建所謂“心學”的唯心主義哲學體係。他提出“心即理”的觀點,“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此心此理,實不容有二”。他甚至明確指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宇宙觀和認識論,即認為天理、人理、物理皆於“吾心”之中,而心是客觀世界的本原、唯一的實際存在。他不讚成朱熹將人心分作“天理”與“物欲”兩部分的觀點,而認為“至當歸一”。人心被物欲所障而致天理不明,因此人們應該首先“明得此理”,使內心有所主宰,之後方能克製物欲而“存心”。他提倡“致知”“不假外求”,隻須“明本心”,“先立乎其大者”即可。主張“切己自反”,格除物欲,注重“踐履”的學習方法。陸九淵亦宣揚封建倫理綱常,認為“皇極之建,彝倫之敘,反是則非,終古不易。是極是彝,根乎人心而塞乎無地”,即綱常、封建等物製度是不能改變的,因此勸諭人們恪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