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靈犀一點通形意喜 虎穴初入解幫極憂(1 / 3)

曹繼武道:‘明朝末年,山西薄州府永濟縣均村出了一位能人,姓姬,名際可,字隆風。中了進士後,在陝西任官。因他作官清正廉潔,剛直不阿,得罪了朝延,罷官後雲遊四方。後來不知在哪裏得到《嶽武穆拳譜》,姬公如獲至寶,回到山西老家後,用上等宣紙謄寫一遍,每天精心鑽研拳術,終得真傳,後來收我做了徒弟。’戴龍邦學武心切,當時就要曹繼武教他。曹繼武把戴龍邦渾身摸了一遍,見他肌肉僵硬如鐵,又摸他丹田,也發現空洞無物,於是歎息道:‘可惜呀!我得其人未得其身。’戴龍邦聽了,不解其意,忙問:‘師父,您說什麼呢?’曹繼武笑道:‘你過去練得拳路不正,加上舉石墩、石鎖、使拙力,把筋骨練得僵硬,這樣的身子怎能練形意拳呢?’戴龍邦心裏有些著急,忙說:‘難道我就沒治了嗎?’曹繼武便教他提腰托帶、虎步、蹲猴、三才等四種活絡養氣的基本功。數日之後,曹繼武見戴龍邦對基本功已能掌握,便要告辭。臨行前對戴龍邦道:‘你要用心練功,切不可放鬆。一年後,我再來看你功夫,再說你能不能練形意拳之事。’曹繼武走後,戴龍邦遵照他的囑咐,每日雞鳴即起,天天到莊外小樹林裏練功,練了有一年的功夫,仍不見曹繼武來,心內甚是納悶。一天,戴龍邦見有位老者躺在莊外小樹林地上,走近一看,正是師父。他忙上前施禮,叫道:‘師父,您為何倒在這裏?’曹繼武笑道:‘絆了一跤,你扶我起來。’戴龍邦去扶他,可是用了很大的力氣,隻能抬動他的胳膊。曹繼武一躍而起,喜的叫道:‘好,功夫有長勁兒!’師徒倆來到店鋪,曹繼武把戴龍邦又渾身上下摸了一遍,說:‘你的基本功到家了,我可以引你入形意門了。’從這以後,曹繼武忽來忽去,用了八年的時間,把形意拳的招式,悉心傳給戴龍邦。戴龍邦不負師望,武藝日漸精湛。曹繼武一次與戴龍邦在一起閑聊,曹繼武打來兩根粗牛筋繩。戴龍邦不解其意。曹繼琥把牛筋綁在戴龍邦的腰間,讓他平臥在地,然後說:‘我要試試你的功夫如何。當初是你提我,現在我要提你。’說著,他用氣上提,喊了聲‘起’,隻聽崩的一聲,牛筋繩斷了,戴龍邦大驚失色。曹繼武拿著半截牛筋繩道:你別慌,這不是你的功夫不深,也不是我的力氣小提不起你,實在是繩子不結實的緣故。戴龍邦轉憂為喜道:‘我的功夫比起師父來差得遠哩。’曹繼武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出於水而寒於水,當年我與姬際可大師學藝時,他誇我聞一而知十,是大才。你現在功夫可以說是聞一而通百,可謂奇才!形意拳有了傳人,我死也瞑目了。當晚,曹繼武把自己的貼身兵器麟角刀、鳳翅鐺、點穴钁送給戴龍邦,他語重心長地對戴龍邦說:‘你的功夫雖已純熟,可不能驕傲,俗話說,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你要繼續努力,更上一層樓。’師徒二人推心置腹,直談至深夜。曹繼武歎道:‘我一生隻有兩個弟子,除你之外,還有一個河馬學禮。我八年來忽去忽來的緣故,就是一忽到山西傳你,一忽到洛陽傳他。你要記住:藝不可輕易傳人,寧可不傳也不可造孽於世。’次日,戴龍邦醒來,師父不辭而別。戴龍邦等了兩年,不見曹繼武返回,便四處尋訪一直未找到曹繼武的蹤跡。直到戴龍邦晚年,他才知道自那日夜裏,曹繼武辭別他後,便遁入終南山修身養性去了,至死也沒有離開終南山。

王薌齋聽了劉文華這番敘述,慨然歎道:“戴龍邦大師最後把形意拳傳給了他的兒子戴文雄和戴文俊,還傳給了李洛能,就是郭老師的師父,戴龍邦老先生真是沒有辜負師父的囑咐,慧眼識英雄!”

尚雲祥歎道:“真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劉文華因還要到孫祿堂和李星階那裏,故與尚雲祥和王薌齋作別,王薌齋也請劉文華參加婚宴,劉文華自然應諾。王薌齋又與尚雲祥敘了一會,因長辛店在北京城西南郊外,便與尚雲祥告辭回吳家。

第三天,王薌齋與吳素貞的婚宴在吳封君家舉行,許禹生、徐樹錚、尚雲祥、劉文華、李星階、孫祿堂、李瑞東、楊少侯等武術家都備了厚禮前來賀喜。吳封君的同僚、部屬、親戚也來了有幾百人,婚禮辦複員十分熱鬧。吳家還講點舊規矩。嫁妝分為高抬和矮抬,高抬便是把較珍貴的物品如意、鍾表、瓷器、擂設、衣被等放在桌上,一茶桌為一抬,數數共有六十六抬,取‘六六順’之意。第一抬是兩塊瓦,表示兩處房子。第二抬是兩塊土甓,表示兩頃地。矮抬是一個筐,由兩個杠夫抬著,裏麵有便盆、腳盆、痰盂等,不知是誰在便盆裏擱了一個小布娃娃,惹得眾人哄堂大笑。吳素貞還象征性地坐著一頂花轎,在吳家花園內轉了一遭,那花轎紅綠綢緞,轎圍上繡著百鳥朝鳳,還有金絲銀絲,鑲點鑽石。吳素貞坐的花轎後有兩頂綠轎,由迎送親的太太們坐著。轎前仿照官轎配有執事儀仗:旗、牌、傘、扇、金瓜、鉞斧、朝天鐙……同時配有樂隊,一路吹吹打打,鞭炮劈啪,熱鬧非凡。

晚上,賓客散盡,王薌齋與吳素貞同入洞房。夫妻恩愛,自不必言。王薌齋知吳素貞沒有纏足,是個新派女子,對她愈加敬重。吳素貞倚在床上問:“古代女子纏足不知為了何故?”王薌齋道:最早纏足的女子,出現在九百年前的南唐。南唐帝李後主有個宮嬪叫睿娘,身段纖小,能歌善舞。李後主命人作了一個高六尺的金蓮,周圍裝飾著珍寶、纓絡,令睿食以帛纏足,屈上為新月狀,穿著白襪在蓮花中翩翩起舞,回旋飛轉,就像淩雲踏霧一般。宋代時,纏足女子逐漸多了起來。宋代詩人蘇軾特地做了一首《菩薩蠻》詞,描寫小腳的優雅:‘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臨波去;隻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穿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明代時,纏足之風大盛。腳大腳小成為評價女子美與不美的標準之一。女子纏足,是為了供男人玩賞,李笠翁說,小腳的用處,在於叫人白天看了憐惜,晚上撫摩好玩。一些文人墨客,還給小腳起了許多好聽的名字:金蓮、香蓮、新月、竹蔭等。女人纏足還有一個用途就是限製女子的行動。《女兒經》中說:‘為甚事,纏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他輕走出房門,千纏成裹來拘束。’纏足女人隻能輕行緩步,一走三搖,不可能長途跋涉,翻山越水,因而極大地限製了她們隨意出遊或與人私奔的行為。如今許多新派女子大膽反抗舊禮教,成為新生活的開拓者,你不再纏足,意而練武,實是婦女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