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士樁聽了大吃一驚,急忙帶人去抓護衛孫大魁,可是哪裏有他的蹤影。
他帶人又趕到他家抓人,可鄰居說,前幾日孫大魁已帶著妻小逃往鄉間去了。原來那護衛孫大魁就是那日偷聽方士樁、王薌齋等人談話的那個臉上有黑痣的家夥。
到哪裏去找這些盜匪呢?王薌齋苦思苦想,最後決定到附近鄉間走一遭,他聽說近日紹興有盛大燈會,心想熱鬧的地方可能容易找到這些盜匪的蹤跡,便與方士樁帶了偵稽隊前去觀看。
他們縱馬來到紹興,但見小橋流水,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水木清華,山川映發,人家盡枕河。他們馳馬經過蘭亭、鵝池;鵝池旁有一鵝字碑亭,“鵝”字鐵劃銀銫,勢如風雲。過鵝池,經三曲石橋,溪水蜿蜓而下,到達流觴亭,亭西有一座乾隆的禦碑亭,碑高三丈。王薌齋是喜愛詩文之人,他停下馬,但見乾隆手書《蘭亭即事詩》,詩雲:
向慕山陰鏡裏行,清遊得勝愜平生。
風華自昔稱佳池,觴詠於今紀盛名。
竹在春煙偏澹蕩,花遲禊日尚榮。
臨池留得龍跳去,聚訟千秋不易平。
流觴亭之北便是右軍祠,祠前巨樟參天蔽日,祠前廳前有一墨池,相傳為王羲之洗筆硯之處。右軍祠正中,有一幅王右軍受鵝構想圖,兩則懸掛一副對聯,曰:“畢生寄跡在山水,列坐放言無古今。”
王薌齋再一看方士樁等人騎馬已遠,立即拍馬追去。
到達紹興鎮,已是晚上,此時正是舊曆年後第一個月圓夜,又稱元夜,鄉人正在鬧花燈,正是火樹銀花不夜天。大街內有五座門,鼇山手架,高一十二丈,闊三百六十五步,中間有兩條鼇柱,長二十四丈,兩下用金龍纏住。每一隻龍口裏點一盞燈,謂之雙龍銜照;中間有一個牌,金書八字:“花海彩山”、“與民同樂”。彩山甚是華麗,梨園奏雅和之音,樂府進婆娑之舞。自莊逵以至窮簷曲巷,無不燈、無不棚者。棚以二竿竹搭個橋,中橫一燈,掛一個雪燈,六個燈球。巷口視巷內,複選堆垛,鮮妍飄灑,亦足動人。
幾個人走到一個十字街口,隻見有一木棚,掛一盞大燈籠,止書“呆燈”二院。無數彩燈上或寫著《四書》、《千家詩》故事,或寫燈謎。小街曲巷,鼓吹彈唱,施放煙火,擠擠雜雜,滿街珠翠遊村女。有一對《紅樓夢十二金釵》花籃燈,畫麵上十二個工筆仕女,富麗秀逸,令人叫絕,還有一種推車燈,車上有活人扮的十位古代美女:褒姒、姐已、西施、文薑、貂蟬、趙飛燕、王昭君、楊貴妃、蔡文姬、香妃……一個個多情嬌媚,風姿綽約。
這時,方士樁指著河麵道:“薌齋,你瞧,龍燈!”王薌齋望去,隻見河麵上有一條長約二米的木板上紮上各色花燈,兩頭鑽洞,用木杆插入,前後連接起來,簡直像橋,燈會之夜,幾百座“橋”連在一起,綿延數裏,猶如一條色彩斑斕的火龍。燈光透過紅紗,金碧輝煌,璀璨奪目。
這時,方士樁又叫道:“薌齋,你瞧,踩高蹺!”
王薌齋扭頭一瞧,隻見街中湧出一夥人,旗傘鮮明,儀仗整齊,十幾個腳踩二尺多高的木杆搖搖擺擺地走了過來。他們都身著戲衣,戴著高帽和麵具,扮演著各種各樣的鬼,有一個人扮演鍾馗,手中揮劍,敖敖直叫。
王薌齋看到這情景,忽然想起方士樁講的呂家鬧鬼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