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回 辭江湖東山不複起 論劍術青史有遺風(1 / 3)

這一下,王薌齋恍然大悟,原來眼前就是武術界失蹤多年的武術大師楊班侯、楊露禪的次子!楊班侯不知將有人來至,方才練藝前正讀王宗嶽所著《太極拳論》,書麵上寫著自己的名字,因此在練藝前把書隨意方在了床上,沒想到被王薌齋發現。

王薌齋立即跪拜道:“原來是楊老先生。薌齋失禮了!”

楊班侯慌忙把他扶起,連聲道:“豈必,豈改。”他嚴肅地對王薌齋道:“我正是失蹤多年,武林人紛紛猜測的楊班侯!”

楊班侯名楊鈺,道光十七年(一八三八年)出生於直隸永年縣,他自幼習武則智,學文則愚。每當楊露禪教他拳式,講解應用方法,他能舉一反三,他學到的招式,從攻防進退中練成製服對方的絕招,跟隨對方千變萬化,最後戰勝對方,立於不敗之地。楊班侯隨父進京時年僅十七歲,當時北京天橋是藏龍臥虎之地,一次楊班侯遊逛到此,觀看摔跤。楊班侯說他們是花拳秀腿鬧著玩,人稱“天橋八怪”之一的張寶忠的師爺要楊班侯入場比試中,被兩次打倒,問明是楊露禪的兒子,口稱小叔,甘拜下風。從此,天橋武林藝人提起他,無不尊稱楊爺。他對來尋釁鬧事的人,來者不拒,不管來人在江湖上有多大名聲,無不敗在他的手下,楊露禪聞知,擔心兒子年輕有失,總是把著拳場,又為兒子拳技精純而高興。楊班侯使的太極提放術是一絕,所謂提放就是內氣的提放。“提”能身輕如燕,健步若飛,甚至能滿足騰空躍起;“放”則安步因若山嶽,巨力不摧。他的樁步,八個力士拉拽,也巋然不動。楊班侯有兩個女兒,一日他外出歸來,得知小女兒落水溺死的噩耗,悲痛欲絕,氣往上湧,兩足自發地跳起四五尺高,在場觀者無不驚嗟。又有一次,楊班侯出外訪友,正值夏季大雨傾盆過後,路上窪水縱橫,泥濘不堪。楊班侯到了朋友家,朋友發現他腳上穿的布鞋幹燥,僅在鞋底略有濕跡,朋友讚他有“對拳懾敵膽,舉手不留情”。一次他同自己的長女推手,發勁將其打傷,因傷致死,這也沒有改變他練拳的習慣。他雖嚴厲過之,可是名師出高徒,他的入門弟子吳全佑、萬春和尚等人也是武林佼佼者。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正在北京端王府當拳師的楊班侯不滿帝國主義的侵略,毅然參加義和團,奮勇殺敵。連立戰功。由於慈禧太後出賣了義和團,又由於八國聯軍依仗洋槍洋炮,義和團失敗突圍出京。楊班候孤身突圍時,被一對德國馬隊發現,德兵見他背著弓箭,一身拳師打扮,蜂擁而追。楊班侯拉弓射箭,一連射死三名追兵,由於用力過猛,弓弦拉斷。他索性用手擲箭,敵騎紛紛中箭墜馬。德兵在後麵向他開槍射擊,子彈“嗖嗖”擦他的耳際而過。楊班侯見前麵有一片密林。緊催坐騎,旋風一般卷進密林。德兵馬隊追至樹林前,見楊班侯逃進樹林,誰也不敢進去搜尋,於是點了幾把火,火勢倚仗風勢,烈焰騰空,映紅了半邊天,映照著西天如血的晚霞,十分壯觀。北京通縣的老百姓和武林中的人都說,楊班侯為國捐軀了,也有人說他逃出後遁入深山隱居了。楊班侯的去向一直是武林界懸而未解的一個謎。

楊班侯見王薌齋認出自己,便不好再隱瞞,於是道:“十年前,我被洋兵追逼進通縣六裏橋附近的一片楊樹林,我躲到一個小樹坑裏,洋兵放火燒林,我急忙劈倒了周圍的樹木,清掃出一小片空地,所以才沒有被燒死。洋兵見天色已晚,害怕遇到義和團和附近老百姓的襲擊,回城裏去了。”

“於是我走出燒毀的樹林地,先回到直隸永年老家,我看到清政府腐敗之極,心恢意懶,不願再為他們效力,可是如果不繼續在北京端王府當差,端王府會找我的麻煩,於是索性孤、身一人遁進華山,在這東峰蓋了這套小房子,閑居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