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不可失〕——黃文炳自敘(1 / 2)

江州對岸有一個小城,名字叫小池口。《水滸傳》裏把它喚做無為軍,這是施耐庵那廝的筆誤:無為軍在安徽蕪湖的對岸,而江州對岸的小城實為小池口。為什麼叫小池口,因為當地有一個龍池,正好是境內水源流入長江的出口,故得名為小池口。自古以來,小池口就是有名的臨江古驛,是通往江州的必經渡口。南北朝時,梁武帝的丁貴妃在此生下了昭明太子,此地便名為太子驛;唐朝時候,太子驛改名為臨江驛;到了大宋,又改名為小池口。

我出生於小池口,是喝江水長大的。小時候,我很聰明伶俐,雖然家裏不太富裕,但父母還是盡力讓我讀書,他們覺得我天資不錯,好好讀書定能光宗耀祖。我算爭氣,十幾歲就考取秀才,讓街坊鄰居非常羨慕,都說我黃家風水好,並且預計我必將飛黃騰達。其實,中秀才離飛黃騰達還很遙遠。在往後的科舉考試中,我經曆了若幹次失敗,年過半百才考中進士。我原以為,中了進士馬上能戴上烏紗帽,冠冕堂皇地做官。沒想到,朝廷隻授我一個候補通判的虛職。我一時心灰意冷,日後看到中進士得虛職的士子很多,心裏才稍覺平衡。說起來,也不能怪朝廷,隻因天下承平日久,讀書士子越來越多,除了做官從政之外,別無衣食之道。因此朝廷壓力很大,誠如蘇學士所說,“吏部以有限之官,待無窮之吏,戶部以有限之財,祿無用之人。”

沒有辦法,我隻好回老家小池口閑著,等待機會補實缺。按照朝廷用人規則,隻有在實職官員病、死、為父母守製、年老退休或受處分出缺的情況下,候補官員才能去補相應的實缺。候補官員在候補期,每月可以向官府領取一定的補貼。當然,這個補貼少得可憐,我每月二三兩銀子的補貼,還不夠一個愛妾買衣服和化妝品。好在我這人不是讀死書的腐儒,在過去準備科舉考試的同時,我既當訟師又做生意,替別人打官司也好,販賣各類貨物也好,多少能積累一些銀子,因此日子過得比較滋潤。不過,要想活得更威風更闊氣,還得弄個有實權的通判當。實職與候補,兩者有天壤之別:一個候補知府,一年補貼不過幾十兩銀子;一個實職知府,哪怕他是清官,三年也能弄到十萬雪花銀。

在候補的日子裏,我時刻盼望著,早也盼,晚也盼,隻盼早日當通判。我盼望,那些品級與我相當的實職官吏,要麼他們的老父老母冷不防死去,要麼他們自己病重或嗚呼哀哉,這樣就能夠騰出空缺;我盼望,掌握詮選的吏部老爺大發慈悲,盡快安排我一個實職通判,實在不好安排,讓我高職低配當縣令也行,我這人不圖虛名。就這樣,我熱切地期盼著,苦苦地等待了十年,望穿秋水,愁白頭發,卻無法得到一紙委任實職的官文。漫長的等待,漸漸使我心境蒼涼,意誌消沉。

仕途渺茫,命運蹉跎。絕望之際,聽說蔡九新任江州知府,我心裏又燃起希望之火。據我所知,新任知府蔡九很有來頭,他可是當朝宰相蔡京的兒子啊。蔡京蔡大人官拜宰相兼太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老人家位高權重,朝中大事幾乎由他說了算。這年頭,文武百官哪個不想巴結他老人家:一旦跟蔡太師拉上關係,不學無術的人和穿開襠褲的孩子,都能成為朝廷命官。幾次進京,我試圖巴結蔡太師,卻怎麼也巴結不上,關鍵是沒有大臣引薦,也沒有足夠的錢財做見麵禮。京城那麼遙遠,巴結蔡太師很難,簡直難於上青天。不過,江州與小池口隻有一江之隔,去那邊拜訪知府是很方便的。我打定主意,要珍惜這大好機遇,千方百計與蔡九知府搞好關係。

蔡九知府年紀很輕,官架子不大,比較好接近。我時常過江探望蔡九知府,順便帶些時新禮物,如果知府大人公務不忙,就跟他一起敘談。我所帶的時新禮物,多半是新鮮蔬菜、魚蝦或土特產之類,這些東西不怎麼寶貝,但禮輕情義重,多少能討知府大人喜歡。經常走動,兩人關係漸漸密切,以至於知府大人拿我當心腹。為報答蔡大人的知遇之恩,我樂意效犬馬之勞:與文朋詩友唱和之時,我有意在詩文裏讚頌蔡知府的業績和才能,為他擴大影響樹立威信;當他遇到棘手問題之際,我替他出謀獻策,甚至出麵協調關係。蔡九知府是蔡太師最疼愛的兒子,也是他重點培養的兒子。與蔡九知府搞好關係,可以借他與蔡太師搭起一座橋梁,讓我走上陽光大道。

當然,蔡九知府是不會隨便在老爸麵前舉薦的。我得為朝廷辦一件大事,立一次大功,這樣才能引起蔡九知府重視,因功而薦也會讓蔡太師對我刮目相看。隻要蔡太師高興,我隨時可以走馬上任,名正言順做通判。為此,我成天苦思冥想,時刻考慮為朝廷辦事立功。但辦什麼事立什麼功才能夠立竿見影,我心裏沒有底。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天我去探望蔡九知府,恰逢府裏正舉行宴會,我不便進去湊熱鬧。因見天氣炎熱,我信步到潯陽樓逛一逛。憑欄消遣,隻見壁上題詠很多,有的寫得很好,也有的歪談亂道。忽然,一首題為鄆城宋江作的《西江月》和四句詩,吸引我駐足審視。瞧,《西江月》一詞寫道:“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謀略。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那四句詩是:“心在山東心在吳,飄蓬江海謾嗟籲。他時若遂淩雲誌,敢笑黃巢不丈夫。”讀完詩詞,我感到震驚而欣喜。震驚的是,這個自稱鄆城宋江的人,分明是發配到江州的囚犯,他竟敢如此膽大妄為,居然在潯陽樓上題寫如此狂妄的反詩;欣喜的是,這樣的反詩碰巧讓我看見了,使我獲得一次向官府舉報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