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食積:高粱米30~60g,水煎服。

11.陽虛自汗:高粱米、蔥、鹽、羊肉湯,共煮粥服食

黍米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黍的種子。我國華北、西北多有栽培。黏米也稱“黃米”,一般分兩種,種子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夏、秋采收。

【成分】本品含粗纖維、粗蛋白、澱粉、灰分、油等。

【應用思路】本品有解暑熱、止吐瀉之效,適用於中暑,身熱頭痛,吐瀉等病症。

【用量用法】適量。煎湯、煮粥或淘取泔汁服食。

【注意事項】稷米不宜與川附子同食。

【配方參考】

1.小兒鵝口瘡,不能飲乳:用黍米汁塗之。

2.湯火所灼未成瘡者:黍米、女曲各等份,分別熬至黑如炭,搗末,以雞蛋清調和塗之。

3.中暑:身熱頭痛,乏力嘔吐,食欲不振,或腹瀉者,用黍子30g,炒黃,加水2杯,煎取1杯,1次溫服;再煎二渣熏洗全身,即愈。

大麥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麥的果實。別名、倮麥、麥、牟麥、飯麥、赤膊麥。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成分與藥理作用】本品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尿囊素等。尿囊素可促進潰瘍的愈合。

【應用思路】

1.大麥功用與小麥相似,而其性更平涼滑膩,為麵則勝於小麥,無燥熱,故常佐粳米同食,也可作主食食用。

2.本品和胃寬腸、消食,常用於脾胃虛弱、食積脹滿。

3.大麥利水泄濕,適用於小便不利、水腫、黃疸、泄瀉等。

4.大麥芽有回乳之效,常用於嬰兒斷乳。

5.大麥芽含豐富的消化酶及維生素B族,有助於消化,常用於食積不化,脘悶脹滿。此外,本品還是製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又可加工熬煉麥芽糖,其營養豐富,是體虛之人的滋補佳品。

【用量用法】適量。煎湯,煮、蒸食,或磨粉麵食之。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

【配方參考】

1.飲食過多、煩悶脹滿:大麥30g,微炒,研末。每次6g,溫開水送服。

2.急性小便不利、澀痛:大麥120g,水煎,去渣,調入生薑汁、蜂蜜適量。飯前服,日3次。

3.虛性水腫:大麥60g,赤小豆30g,煮稀粥。1日內分2~3次服完。

4.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大麥100g,紅棗15g,加水500ml,煎至150ml。頓服,日1劑。

5.小兒傷乳、腹脹煩悶不安:大麥麵生用,水調3g服食;或大麥米研碎,常法煮粥食。

6.脾胃積滯,冷氣腹脹腰痛:大麥100g,草果10g,羊肉15g(切細),先煎草果,去渣取汁,再入大麥、羊肉,文火煮粥,空腹溫服。

7.噎膈反胃:大麥麵作稀糊,慢慢咽之。

8.食積泄瀉,小便淋澀,或小兒慢性腹泄:大麥米150g,粳米100g,飴糖60g,蜂蜜適量前2味加水煮粥,熟後調入飴糖、蜂蜜。早晚溫熱食之。

9.小兒脾虛泄瀉,不思飲食,營養不良:大麥米50g,碾碎,煮粥,加紅糖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