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30日,葉利欽辭去了總統職務,總理普京擔任俄羅斯代總統,俄羅斯政局從此轉入“普京時代”。雖然普京對外界來說,一直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人物,但這位年僅47歲的新總統無疑是俄羅斯新一代力求阻止俄羅斯實力連續下滑、也將被證明有能力領導俄羅斯進入振興時代的“希望之星”。在NMD和反彈道導彈條約問題上,普京繼續貫徹“葉利欽路線”,堅持反對修改反導條約。
普京政府的NMD政策
普京曾長期在德國工作,對“西方”概念的認識比葉利欽要深刻和全麵得多。從代理俄羅斯總統一開始,普京的外交政策就明顯顯示出了比葉利欽更為務實和靈活的作風。但在涉及到俄羅斯重大戰略利益的反導條約和NMD問題上,普京所采取的政策無疑比葉利欽更為堅定,與美國在NMD問題上的較量也更為積極和主動。
普京政府一方麵在NMD問題上堅持強硬而又不失靈活的反對立場。2000年1月25日,美俄在赫爾辛基舉行的第三輪有關修改反彈道導彈條約的雙邊磋商再度失敗。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在1月25日的記者招待會上指出,俄羅斯反對修改反彈道導彈條約;如果美國違反反導條約,將會破壞世界已經形成的限製和削減戰略進攻性和防禦性武器的所有條約與協議體係,對整個裁軍進程構成威脅。[44]另一方麵,普京政府則對恢複和發展與西方的關係,特別是對與歐盟的關係傾注了巨大熱情,從一開始就竭力與歐盟改善關係,通過歐盟與俄羅斯政策的協調與聯合,加大對抗美國NMD部署的反對力度。俄羅斯希望能夠利用歐盟大國對NMD同樣懷有疑慮的現實,團結歐盟共同反對美國力圖修改或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的企圖,同時,對美國有可能不顧俄羅斯、中國的反對,按照原定計劃作出NMD部署的計劃予以反擊;爭取在克林頓政府於2000年夏天作出正式部署NMD決定之前,聯合各種國際力量,製定新的應對戰術,推遲甚至打消美國的部署決定。
俄羅斯深刻地認識到,北約、歐洲聯盟還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等,都是“西方”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俄羅斯經濟恢複和振興過程中,無論是緩解目前俄聯邦政府龐大的債務危機,還是穩定國內經濟與金融市場,並且繼續從IMF獲得所必要的資金援助等等,俄羅斯都必須獲得西方的支持。俄羅斯不可能隻同歐盟搞好關係,伸手向似乎政治色彩較淡的IMF借錢,然後再掉過頭來與美國和北約為敵。為了同西方國家打交道,俄羅斯不得不緩和與西方國家因為科索沃和車臣問題而出現的緊張關係,增加信任與恢複合作。西方在車臣“人權”問題上的指責,並沒有動搖普京全麵解決車臣問題的決心。3月21日普京駕駛蘇-27戰機視察車臣,充分顯示了其“強人”作風。俄羅斯在車臣軍事行動中的傷亡總數已經達到12000人,俄方想要徹底解決問題的決心並沒有變。同叛軍首領馬斯哈多夫談判的提議,遭到了軍方的強烈反對。普京也不會輕易在車臣問題上作出妥協。但是,俄羅斯外債總數已經高達1500億美元。無論是重新安排以前蘇聯遺留下來的債務還是繼續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俄都無法擺脫西方的製約。這一點已經決定了普京政府對美政策的總體基調。2000年2月,普京在同奧爾布賴特的會晤中,曾一度模棱兩可地表示,他可能會考慮對反導條約的修改。
俄羅斯新政府繼續在對西方強硬與對西方妥協之間保持平衡。這一俄美外交的基調沒有變。2000年2月15日,北約秘書長羅伯遜訪問了俄羅斯。在會見時,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羅伯遜都表示,為了保證歐洲大陸和全世界的安全,雙方將進行合作。3月9日,俄羅斯駐北約首席軍事代表紮瓦爾津上將已同北約代表在布魯塞爾恢複了磋商。4月上旬,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訪問了北約總部,雙方都強調要堅持發展俄羅斯與北約之間堅定的“夥伴關係”。麵對著國內經濟振興和聯邦政府權力重建的艱巨任務,普京無意與美國和西方進行戰略對抗,竭力避免美國一旦真的退出ABM條約並部署NMD之後,美俄雙方最後攤牌,俄羅斯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3月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著名節目主持人戴維·弗羅斯特的采訪時,針對他所提出的北約是俄羅斯潛在的夥伴、競爭對手還是敵人的提問,普京回答說:“俄羅斯是歐洲文化的組成部分,我無法想象自己的國家被孤立於歐洲以及我們常說的所謂‘文明世界’之外。我很難與北約為敵。”接下來,弗羅斯特又提出俄羅斯能否加入北約的問題。普京表示:“為什麼不呢?我不排除這種可能性。但我要重申,如果符合俄羅斯的利益,如果俄羅斯成為完全意義上的夥伴的話。隻有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才有可能加入北約。”[45]普京此一番話,在俄羅斯內外都引起了不小的震蕩,但卻表明他所領導的俄羅斯政府並不願意與西方為敵、以及希望加強與西方的合作的強烈願望。
當前,美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乘俄羅斯國力虛弱的時候進一步削弱俄羅斯在歐洲的戰略勢力,鞏固冷戰成果,將北約的邊界線推進到俄羅斯的家門口。一旦時機成熟,北約極有可能吸收波羅的海三小國、獨聯體的某些成員國加入。目前,波羅的海三小國已經表達了要加入北約的願望。今後,北約能否繼續東擴一方麵與俄羅斯的立場和反應有關,更同俄羅斯準備和希望在什麼原則基礎上與北約發展合作關係有關。這也必將影響到俄羅斯在ABM條約和NMD問題上的基本態度。普京政府有關俄羅斯願意加入北約的言論在國內遭到了俄羅斯左翼和極端民族主義政治勢力的強烈批評。俄共首腦久加諾夫在3月7日出版的《蘇維埃俄羅斯報》上指出:“總理應當明白,西方文明隻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其次,在俄羅斯和世界許多其他人民的眼中,北約根本就不是文明的化身,而是徹頭徹尾的野蠻行為的代表。”[46]俄羅斯軍方也有人提出,針對北約東擴,俄羅斯應該重新部署中程核導彈。但從後麵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普京外交攻勢來看,普京總統提出俄羅斯願意加入北約的主張,反映了普京竭力希望改善與歐盟關係、增強普京政府在西方的接受程度以及分化美歐對俄政策的重要舉措。
2000年3月28日,普京以得票超過52.6%的優勢擊敗俄共總統候選人久加諾夫當選為俄羅斯第三任總統。在大選中如期勝出的普京總統,無疑是俄羅斯代表未來希望的、對西方有著更為成熟看法的新政府。展示俄羅斯的大國形象,追求俄羅斯對國際事務舉是輕重的幹預能國,從冷戰後一直在受削弱和經濟不振中重新振作起來,是新總統和新政府最艱巨的任務。對新總統普京來說,振興經濟與處理好車臣問題的殘局是當政的首要問題。為此,如何平衡對西方的強硬與同西方的合作,正在嚴峻地考驗著這位年輕的、出身於前蘇聯克格勃係統的俄羅斯領袖。普京隨後在NMD和ABM條約上的政策、原則和外交手腕,很快使得普京在國際舞台上迅速確立了他的個人聲望,成為了2000年世界政壇上最有作為的大國領袖之一。
普京上台伊始就深深了解到,在NMD問題上,俄羅斯政府沒有理由輕易對美國作出重大讓步而同意檢討或修改ABM條約。這不僅是因為NMD將直接打擊俄羅斯的戰略力量,威脅到俄方的戰略地位和戰略安全,而且,也是俄羅斯政界和軍方都無法接受的“苦果”。雖然普京為了執政並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不得不與西方國家更多地搞好關係,誠如普京所言,他也看不到與西方對抗的俄羅斯會得到什麼樣的好處。但是,俄羅斯對美國的政策除了要保持“大國”地位和影響之外,同樣也深刻地受到俄羅斯國內各種政治勢力和政治主張的影響,必須顧及俄羅斯國內對重塑俄羅斯國際地位和大國威望、振奮俄羅斯民族情感的強烈期盼。俄羅斯國家安全與戰略研究所分析家伊萬諾夫就曾指出:“不少人認為經濟上的失誤並不那麼可怕。他們認為,俄羅斯立場變軟將會對國內事物產生嚴重的影響。”[47]不同意修改ABM條約和不對美國的NMD政策讓步,是俄羅斯國內各種政治勢力一致認可的政策。
總之,在NMD問題上,普京政府在上台後短短的半年時間內,就形成了一條與其整個外交風格相一致的新方針:發展與歐盟和北約歐洲盟國的關係,利用歐盟成員國對NMD部署的巨大顧慮和擔憂,聯合歐洲力量,擴大維護《反彈道導彈條約》和反對NMD部署的現實能力;借削減核軍備的相互妥協在美俄之間重修舊好,穩定俄美之間的戰略合作,爭取與西方國家解決各自想要解決的問題和確保關係的進展;進而在推進美俄核裁軍的基礎上,將NMD、ABM條約與俄美核裁軍掛鉤,保持俄羅斯足夠的戰略威懾力量,穩定俄羅斯戰略大國的地位,提高俄羅斯與美國和歐盟在具體問題上討價還價的實力,同時推動俄羅斯與西方關係的實質性進展。最後,利用俄羅斯戰略力量的“王牌”優勢和反美國NMD部署的國際力量上的“領軍”地位,加大俄羅斯對裁軍和地區安全事務的影響力,重振俄羅斯大國雄風。
在具體的策略上,一方麵,繼續強調以“現實威懾”為中心的核戰略,盡一切力量反對修改反彈道導彈條約,設法阻止克林頓總統在2000年夏天作出部署NND的決定,是普京政府在抵消美國咄咄逼人的安全壓力、以及提高自身討價還價地位、加強與西方國家進行戰略平衡時的基本策略。另一方麵,則對美國和西方國家發動了“裁軍攻勢”和“外交攻勢”。
2000年3月27日,俄羅斯北方艦隊從水下相繼發射了兩枚洲際導彈,以特有的方式祝賀普京當選為俄羅斯總統和俄武裝部隊最高司令。導彈從巴倫支海的核潛艇上發射,在飛行8000多公裏之後精確命中堪察加半島西部地區的預定目標。這次演習也是為了測試俄導彈彈頭保存的時間和檢驗俄海上戰略力量的戰備狀況。3月31日,普京當選之後,第一次離開莫斯科,就專程去了烏拉爾地區的一個核研究中心,參加原子能部的部務委員會的擴大會議。在會上普京強調原子能工業是俄戰略利益的重要領域,是優先發展的部門,必須“提高我們核遏止潛力的效率”。對於俄羅斯來說,核工業的重要性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大大提高了。誰都不應當懷疑這一點。我們希望核工業更安全和更有效,我們將維護和加強俄羅斯的核武器工業。[48]這是普京半年多來強調核武器作用的又一次重要講話。當天,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也表示,支持和發展俄羅斯的戰略核力量是國家重要的軍事政治任務,必須製訂一整套的技術措施,防止戰略平衡遭到破壞,一旦美國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就會對俄羅斯造成這樣的威脅。
普京政府的“裁軍攻勢”和“外交攻勢”
普京政府在增強其核威懾力量的同時,將推動俄美進一步削減戰略武器作為“平行”的政策目標,首先采取了將反對NMD和維護ABM條約與美俄核裁軍掛鉤的做法,大打“裁軍牌”。用普京的話來說,就是要使世界“不被更多的武器所填平”[49]。此舉一下子扭轉了從1999年1月到2000年4月,俄羅斯一直在NMD和ABM條約問題上所處的“被動防禦”局麵,而將口口聲聲說要推動軍控和裁軍、致力於國際安全建設的美國置於了尷尬境地。
2000年4月14日,在普京政府的推動下,俄羅斯國家杜馬最終在僵持了7年後批準了《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同時,也批準了1997年3月美俄首腦會議達成的START Ⅱ延期到2007年實行完畢的議定書,以及9月美俄有關TMD問題的“劃界協議”。批準這些條約和協定表明了俄羅斯願意繼續為核裁軍承擔義務。如果俄美削減戰略武器進程不斷延續,而美國卻通過NMD進一步發展削減核彈頭之後仍然強大的核威懾力,那麼,俄美減少戰略核武器的努力顯然就“不對等”,這將沉重打擊俄羅斯近年來為削減核武器、保障世界核安全所具有的信心。對於俄羅斯希望加強“核威懾力”以彌補在北約東擴和軍事幹涉主義影響下受削弱的國家安全利益來說,也是難以接受的事實。4月14日,在俄羅斯國家杜馬批準《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當天,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聲明說,俄羅斯準備與美國按對等原則將自己的戰略核彈頭削減到1500枚。同時,普京警告說,如果美國違友1972年蘇美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俄將放棄在核裁軍領域簽署的所有協議和已經建立的合作關係。普京提出,如果美國摒棄《反彈道導彈條約》的話,俄方有權退出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以及整個裁軍和軍控體係,並且將在核武器控製問題上單方麵作出決定。[50]普京的這一聲明客觀上再度將美俄的核武器關係作為了全球核安全的中心。對於NMD有可能再度引發的新一輪美俄軍備競賽,普京已明確表示俄方無力進行競賽,並稱其後果常嚴重。[51]
2000年4月21日,俄羅斯議會上院——俄聯邦委員會也批準了該項條約,從而使得《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在簽署7年之後,終於正式生效。普京政府對要求國會批準該條約一直采取十分積極的態度。美國國會早在1996年2月就批準了該項條約。俄總統和曆屆政府都主張杜馬批準該條約,以往該條約在俄羅斯國家杜馬中之所以一直未獲通過,主要是俄共在杜馬中占據多數,俄共對批準該條約持強烈反對態度。俄共認為,在俄羅斯常規武裝力量無法同美國相抗衡的情況下,擁有足夠的核武器是保持俄美戰略力量平衡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唯一手段。此外,這些年發生的美國空襲伊拉克、空襲南聯盟、北約東擴以及美國的NMD計劃等等,在俄羅斯國內遭到了強烈反對。這也是該條約始終未獲通過的主要原因。此外,俄杜馬認為,銷毀核武器需要大量資金,而俄羅斯國家預算中沒有這筆錢,所以杜馬根本無法批準這一條約。1999年年底的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改變了俄共掌握杜馬多數的格局,俄羅斯的第二大政黨“新興運動”等在杜馬的勢力大大增強,俄羅斯國家杜馬中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轉變。普京政府為謀求杜馬批準該條約做了大量的工作,認為批準該條約符合俄羅斯的戰略利益。
首先,批準該條約可以表明普京政府與西方國家合作的誠意,是俄羅斯著力於改善同西方國家關係的重要懷節。在普京當選俄羅斯總統之後,在外交日程上,采取了明顯的與西方國家合作和發展關係的立場。4月19日,普京出訪的第一個國家就是英國。4月28—30日,日本新任首相森喜朗對俄羅斯進行了3天工作訪問。在這之前,俄羅斯也公布了克林頓總統將在6月訪俄的計劃,並宣布8月普京總統將訪問日本。目前來看,急於獲得西方新的貸款援助和振興經濟的普京政府,上台伊始就將外交的重點放在了改善同西方關係上。其次,俄羅斯現有的核武庫仍然過於龐大,但其經濟力量很難承擔這一沉重包袱。俄官方承認,國家經濟實力無法維持和發展龐大的核武庫。為使核武器數量與國力相適應,俄迫切希望實施這一條約,並開始同美國進行旨在進一步減少雙方核彈頭數量的第三階段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的談判。如不簽署第二階段條約,第三階段就無從談起。同時,俄羅斯軍方也認為,批準這一條約有利於形成俄美核均勢。俄羅斯軍事專家指出,俄多數核武器使用壽命大致到2007年。如果該條約遲遲得不到落實,到2010年,美國將保持8000枚核彈頭的核威懾力量,但俄羅斯因為受經濟條件的限製,最多隻能保持2000—3000枚,俄美核力量的差距將被拉開[52]。
此外,在俄羅斯看來,批準《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也有助於維護1972年的反彈道導彈條約,堵住美國從ABM條約退出的口實,防止美俄圍繞著NMD問題出現新的一輪核軍備競賽。2000年4月13日,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在俄羅斯國家杜馬發言時表示,俄方如果不批準該條約,俄美兩國就不能轉入第三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談判,也將不能更好地維護1972年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
普京4月14日講話中將俄美核裁軍與ABM條約和TMD掛鉤的做法,以及俄羅斯議會相繼批準《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和《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被國際媒體廣泛稱之為俄羅斯對美國發起的新一輪“裁軍攻勢”。該“攻勢”也得到了俄羅斯議會的支持和讚同。俄羅斯國家杜馬在2000年4月14日批準《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同時還通過決議,將俄羅斯實施第二階段條約同美國無條件遵守《反彈道導彈條約》掛鉤。該決議聲明,如果俄方認定美國方麵采取了破壞美俄核均勢的單方麵行動,第二階段條約將隨時可能宣布流產。美國對於俄羅斯國家杜馬批準《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表示歡迎。克林頓總統表示,此舉將促進美俄進一步削減戰略核武器。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魯賓稱,批準該條約是“人類裁軍曆史上閃光的一頁”。這樣,俄美雙方可以將俄美第三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問題從討論階段過渡到實質性談判階段。[53]
普京總統所發動的“裁軍攻勢”可以說打在了美國的痛處。從1999年初克林頓政府提出在2000年夏天作出NMD部署決定以來,有關NMD對美俄關係帶來消極後果的最大擔憂就是俄羅斯退出已經簽署的核裁軍條約,美俄削減戰略武器會談陷入停頓。不僅美國國內的軍控派強烈反對為了有限的國家導彈防禦計劃而犧牲《反彈道導彈條約》,犧牲美俄數十年的軍控談判成果,而且白宮政策設計者的最大擔心就是,因為NMD美國退出反導條約,而俄羅斯退出START Ⅱ,由此引發的國際軍控事業的崩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進一步擴散和俄羅斯國內民主勢力的衰落和民族主義力量的上台等一係列噩夢般的事件將會接踵而至。美俄關係真要走到這一步,無疑是對美國後冷戰時代安全利益的最大打擊。[54]葉利欽由於無法獲得國家杜馬的有力支持,START Ⅱ遲不能獲得通過,在削減戰略武器和裁軍伺題上對美國一直直不起腰來,因而也無法通過裁軍攻勢將ABM條約與START Ⅱ緊密聯係起來。1999年9月初葉利欽與克林頓總統的莫斯科高峰會談,其基調還是著眼於俄美在削減和控製戰略武器領域的合作。普京在大選獲勝之後,在國家杜馬也獲得了認可與支持,民主派力量在國家杜馬中占據了多數地位。在這種情況下,風格強悍的普京沒有必要再在ABM條約和START Ⅱ的關係問題上遮遮掩掩,而把美俄NMD部署問題上的爭執直接定位為ABM條約與START Ⅱ的關係問題,給了美國以外交上的重擊。在2000年4月24日開幕的NPT2000年審議大會上,俄羅斯再次重申了將俄羅斯所承擔的裁軍義務同反對NMD部署以及維護反導條約相聯係的立場。
普京政府的“裁軍攻勢”已經使得俄羅斯在美俄核裁軍和NMD問題的角逐中占據了主動。英國《泰晤士報》報道說,批準全麵核禁試條約使得俄羅斯在道義上占了上風。[55]針對普京政府的“裁軍攻勢”,美國已經感受到了壓力。在4月24日開幕的聯合國《核不擴散條約》審議大會上,美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竭力為美國的核軍控立場辯解,仍然堅持部署NMD的頑固立場。4月26日,美國國防部長科恩拒絕了俄羅斯將美俄核裁軍與NMD掛鉤的做法。科恩在參議院一個小組委員會上作證時提出,俄羅斯所提出的以不部署國家導彈防禦係統為條件批準《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是不可接受的”;美國是否部署NMD不受俄羅斯立場的影響。[56]由於美國國會已經拒絕批準核禁試條約,美國繼續作出部署NMD決定而導致美俄核裁軍進程停滯的話,美國將在國際軍控問題上進一步陷入孤立。普京的裁軍攻勢得到了歐洲國家的響應。法國、德國和英國等都相繼提高了反對美國NMD部署的聲調,迫使美國不得不作出相應考慮。美國報紙認為,越來越可能出現的局麵是,克林頓不得不在全國導彈防禦問題上推遲作出決定,把這個問題留給下一屆政府。[57]美俄在NMD部署和維護反導條約等方麵,出現了有利於俄羅斯立場的顯著變化。
在“裁軍攻勢”的導引下,俄羅斯對NMD部署和能否維持ABM條約的關注正在不斷加強,俄方的反對態度也變得日趨強硬。2000年4月18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雅科文科發表聲明,對美國在挪威北部的法爾多(Vardo)部署雷達站深表憂慮,認為這一舉動將破壞《反彈道導彈條約》。俄羅斯方麵已多次向美國提出了這一問題,並就在俄邊境附近繼續建立雷達站向挪威政府表示關注。但至今沒有得到可以消除俄方擔憂的解釋,俄羅斯不希望這樣的局勢發展。雖然美國和挪威的有關人士堅持說,雷達站的主要任務是監測太空,但實際上連外國專家都承認,雷達是用於監測俄羅斯洲際彈道導彈發射情況的。這一雷達站從美國運抵挪威之前曾用於美國國家導彈防禦係統的試驗,俄羅斯完全有理由認為它是為美國的NMD計劃服務的。[58]這是1972年的《反彈道導彈條約》所禁止的。《反彈道導彈條約》第5條明確規定,條約雙方保證不研製、試驗和部署以海洋、空中、空間為基地的反彈道導彈武器係統及其組成部分。
除了將《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與NMD和ABM條約掛鉤之外,俄羅斯目前也來取了其他一係列的做法加強了自身核力量的建設和發展。這些做法包括:首先,俄羅斯防務部門提出,將在未來的戰爭條件下保留首先發動核打擊的權利,這是俄羅斯增強其核力量“威懾效應”的重大舉措。繼2000年1月普京批準新國家軍事學說之後,4月21日,俄羅斯國家安全委員會通過了一個態度強硬的新軍事理論,提出“俄羅斯聯邦將動用全部軍事力量和各種軍事手段解決所麵臨的危機,在其他軍事手段己被耗盡或者被證明無效時,俄羅斯將動用核武器”[59]。俄羅斯總統普京已在4月28日簽署這項文件。俄外長伊萬諾夫就此事在接受新聞采訪時表示,“確立這一理論是為了俄羅斯國家安全利益”。雖然這個新軍事理論並不是什麼新東西,俄羅斯早在1994年就采用了“首先使用核武器”這一原則,但該理論的通過還是凸現了俄羅斯的戰略力量的威懾效應。
其次,俄羅斯防務部門也表示,俄將提高核武器戰略備戰的水平,加強處於警戒發射狀態的戰略核力量。4月18日同一天,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與航天部隊總司令雅科夫列夫對新聞界表示,如果美國退出1972年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並部署國家導彈防禦係統,俄將采取包括退出《中程導彈條約》、修改“白楊”和“白楊-M”洲際導彈的戰略裝備原則等對應措施。[60]同時,俄羅斯將在2000年度開始,加強常規軍事力量建設。
第三,加強俄羅斯核力量的更新換代,保證俄羅斯與美國的核均勢。俄方當前正在全力按計劃部署新一代的“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2000年4月26日,俄羅斯國家委員會批準裝備“白楊-M”洲際導彈。到2007年,俄羅斯所部署的“白楊-M”洲際導彈的總數將超過200枚。該型導彈將成為俄羅斯21世紀戰略核力量的主體。同時,俄羅斯目前正在實現由6種導彈類型所組成的戰略核威懾力向綜合型固定式和機動式“白楊-M”導彈的過渡。這樣做不僅能夠保持戰略導彈部隊的戰鬥力,而且能節省資金。毫無疑問,俄美兩國當前在NMD和ABM條約問題上的鬥爭,不僅將有可能破壞美俄90年代以來的核裁軍計劃,也很有可能導致美俄戰略武器的核對峙在冷戰結束10年之後重新升級。
俄羅斯對美國發出裁軍攻勢的同時加強核力量威懾力這一係列做法,顯示了俄羅斯仍然在致力於“恐怖威懾”。這一點,本身同北約現有的核力量戰略和歐洲核大國——英國和法國——的核戰略沒有什麼差別。但是,普京總統的裁軍攻勢卻更多體現了俄羅斯的善意。無論是俄羅斯批準《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和《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還是向美國提出盡快進行第三階段削減戰略武器談判,都符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精神,有助於國際軍控事業的發展,是“恐怖”與“善意”的結合。它暗示,現在的俄羅斯要給自己樹立在所有重大戰略問題上負責任的形象,俄羅斯願意與美國合作,但必須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法國《解放報》為此評論道:“莫斯科正在漸漸地確立新的國際戰略遊戲規則。這種變化隻會使中國和印度感到滿意,也有助於平息亞洲戰略武器競賽。但條件是,美國必須配合這種變化。”[61]
在這樣的戰略思想指導下,普京政府從3月底以來就展開了新一輪外交攻勢,希望利用國際多邊場合和雙邊外交議程強調俄羅斯反對修改《反彈道導彈條約》的嚴正立場。2000年4月初,中、俄、哈、塔、吉五國的國防部長在中國的北京舉行會晤,在會後發表的五國國防部長聯合聲明中再次重申,五國反對美國部署NMD和TMD導彈防禦係統。在4月24日與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幕的5年一度的《核不擴散條約》審議大會上,與會的俄外長伊萬諾夫在發言中重申,俄羅斯反對就反彈道導彈條約作出任何修改。如果美國部署NMD,將會威脅到世界的核裁軍進程。[62]4月26日,伊萬諾夫在美國會見了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小喬治·布什,傳達了俄羅斯堅決反對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計劃的聲音。
2000年4月29日,伊萬諾夫在美國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如果美國開始建立1972年《反彈道導彈條約》所禁止的導彈防禦係統,俄羅斯會用政治以外的方法回應。伊萬諾夫表示:“這是一件壞透了的事情,但我們已經決定了。俄羅斯有足夠的財力和能力可以這樣做,美國是知道的。”[63]什麼是“政治之外”的手段,伊萬諾夫顯然談到了俄羅斯也決心進一步發展戰略性進攻和防禦武器係統的設想。這顯然比4月14日普京的講話“基調”要更為強硬。隨後,4月30日,日本的《產經新聞》就為伊萬諾夫4月29日的談話作出了注腳。《產經新聞》在這一天報道說,俄羅斯很可能在勸說美國放棄NMD無效的情況下與中國合作研製導彈防禦武器係統。其根據是1996年葉利欽訪問北京時,曾與中國簽署了俄中“空間和平開發合作計劃”。該計劃是一個典型的軍民兩用型項目,完全可以在必要時轉為軍事用途。[64]在4月24日召開的《核不擴散條約》2000年審議大會上,俄羅斯重申了維護反導條約和反對NMD部署的既定政策。由於以中、俄、瑞典等國家為代表的國際社會堅持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計劃必然破壞國際軍控和裁軍進程,反對美國部署NMD,NPT2000年審議大會幾乎從一開始就成為了國際社會反對NMD的聲討大會。隻是後來由於美俄就維護《反彈道導彈條約》達成了一致,NMD問題才最終沒有列人大會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