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月20日,共和黨人喬治·W。布什(George W。Bush)入主白宮,成為美國第54屆總統。小布什上台之後,美中關係究竟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白宮將推行什麼樣的對華新政策,成了世人矚目的問題。布什總統是美國共和黨右翼保守勢力的代表,曆來主張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采取強硬立場。小布什上台迄今已經2個多月了,但中美關係仍然處於一種相互觀望、不冷不熱和不進不退的不確定狀況。雖然美國新領導人表示重視美中關係,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無意於挑起美中衝突,美中關係的基本框架也沒有根本變化,但人們普遍對小布什任期內美中關係的發展持不樂觀的態度。
布什政府的中國政策分析
早在競選期間,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布什就一再批評克林頓政府的中國政策,認為中國是美國的“對手”,而不是“戰略夥伴”。布什在1999年11月的一次演說中甚至表示,他如果當選,絕不會再去中國訪問9天而竟然不在東京、漢城或者馬尼拉停留,發誓說要采取更強硬的措施來阻止中國對周邊鄰國的“軍事威脅”。如果說當時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布什的言論,還反映的是一種對美中關係的個人及政黨意向,那麼,小布什上台後這兩個多月來,在對華政策上的所作所為,似乎正在驗證他本人及新政府所持的灰色的“中國政策”。小布什最高的從政經曆是得克薩斯州的州長,對於國際局勢和外交問題缺乏經驗,必然要倚重身邊的外交顧問班子和幕僚人員。而目前在布什政府中位居要職的副總統切尼(Dick Cheney)、國務卿鮑威爾(Colin Powell)、副國務卿阿米塔奇(Richard L。Armitage)、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凱利(Steve R。Curry)、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萊斯(Condoleezza Rice)、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以及副國防部長沃爾福威茨(Paul D。Wolfowitz)等人,要麼與中國從未打過交道,要麼對中國沒有好感,從以往的言行來看有的甚至對中國懷有敵意。2000年2月,正是目前這批身居布什政府高位的人士曾經寫信給前總統克林頓,要求向台灣出售更為高級的“防禦性武器”,以便幫助台灣抵禦所謂來自中國大陸的“威脅”。布什政府現有決策班子的成員構成,從以往來看,是美中兩國關係發展的不利條件。
從布什政府的亞洲政策的基調來看,小布什所代表的是一種“泛亞主義”。其政策的核心不是重視中國這樣的崛起中的地區大國的作用,從而像克林頓政府那樣為了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利益而重視發展美中關係,而是重視同美國在亞洲的同盟國家和友好國家的關係,以這些同盟關係為中心,努力來抑製有可能出現的對美國在東亞利益的挑戰。因此,中國似乎並不是美國亞洲政策的重點。布什2001年3月8日雖然對中國新任駐美大使楊潔篪表示,美國新政府重視發展美中關係,但經常在口氣上和行動上表現得並不那麼友好。3月18日,錢其琛副總理訪美,原定布什在3月21日與錢副總理會晤;但後來美方通知中國說由於布什21日要在白宮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森喜郎,將會見錢副總理的時間推遲到了22日。2月14日,美國國務院表示,將在2001年3月19日召開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會議上繼續提出譴責中國人權狀況的議案。1月27日,鮑威爾在會見中國即將離任的駐美大使李肇星時表示,美國並沒有把中國視為不可避免的對手,盡管兩國在一些領域看法不一致,但仍然可以加強合作。鮑威爾說美國將“坦率地”向中國提出人權問題。同時,在發生分歧時,美國將會采取堅決措施。例如,美國將會繼續對台灣安全承擔義務。
近年來,中國政府在推動人權保障和加速中國在人權問題上與國際社會的合作等領域,采取了一係列積極舉措。這些措施包括:2月23日,中國人大常委會正式批準中國加入《國際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約》,中國政府允許國際紅十字會視察中國的監獄,讓美國海關局官員探視中國的勞改營,履行與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瑪麗·羅賓遜夫人簽署的備忘錄,與聯合國人權專家討論增進中國人權保障的有關措施,等等。即便如此,美國政府官員仍然繼續在中國人權問題上說三道四,並指責中國在法輪功問題上迫害“宗教自由”。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在布什上台後的10天內,兩度譴責中國打擊法輪功組織,並呼籲中國釋放那些以和平方式表現“宗教信仰”的法輪功分子。1月底,美國國務院發表了年度人權報告,對中國的人權狀況繼續進行抨擊。中國依法取締法輪功邪教組織,並對執迷不悟的法輪功練習者采取必要行動,得到了國內外的普遍讚同。但法輪功組織卻在美國某些勢力的支持下加緊海外活動。布什政府在這樣一個敏感時刻持續指責中國的“人權問題”,無疑加深了中美兩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分歧與對立。
目前,中美關係中最具爭議性和敏感性的問題,一是彈道導彈防禦問題,二是台灣問題。這兩者客觀上也是相互聯係的。
布什新政府決心要對美國後冷戰時期的軍事安全戰略進行結構性調整,繼續研製和部署TMD和NMD在美國國家戰略中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此,上任伊始,布什和其主要內閣成員都大談導彈防禦係統的重要性以及要部署NMD的決心。這不僅遭到了中國與俄羅斯的堅決反對,也再度激發了歐洲國家的疑慮和擔心。由於NMD研製和部署可以增加美國軍工企業的訂單,推動美國高科技向新的高峰邁進,並確保美國在新世紀不可動搖的軍事力量優勢,因此盡管NMD部署在美國國內外都普遍存在著爭議,在布什政府上台以後,NMD計劃被再度擱置或者被放棄的可能性不大。美國NMD係統一旦投入部署,中國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中國有限的核威懾力將幾乎化為烏有。一旦中國無法具有戰略威懾力,中國作為亞洲最大的陸地國家的國家安全將受到巨大衝擊,中國遏製台灣分離主義勢力、爭取國家統一的努力也將受到明顯壓製,在台灣問題上甚至有可能失去主動權。同時,戰略穩定的崩潰所導致的國際安全的新動蕩,也將破壞中國所一貫珍惜的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為此,中國政府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反對美國部署NMD的立場。2001年2月1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朱邦造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提出,希望美國新政府在NMD問題上傾聽國際社會的呼聲,謹慎行事,並重申中國堅決反對美國部署NMDC。[83]江澤民主席3月2日在會見德國國防部長沙爾平時指出,NMD部署將挑起軍備競賽,破壞國際戰略穩定,中國對此堅決反對。
布什政府上台之後,表示願意與中國就導彈防禦係統問題上的分歧展開談判。2001年2月27日,加拿大總理克雷蒂安(Jean Chretien)在上海同江澤民主席舉行了會晤。在會晤中,克雷蒂安總理向江主席轉達了來自布什總統的信息:美國願意就NMD問題與中國舉行對話。[84]2月15日,外交部發言人朱邦造表示,中國願意就此與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進行討論,為維護《反彈道導彈條約》,進一步推動國際軍控、裁軍和防擴散進程作出努力。但另一方麵,美國不斷指責中國向有關國家出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國防部在2001年1月公布報告,竟稱中國和俄羅斯的公司是世界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最大來源。[85]這些言論和指責似乎都在給美國公眾製造一個灰色的“中國印象”:中國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地,中國確實是布什政府所說的“戰略對手”。
小布什上台之後,美國內閣官員不斷強調,NMD是純粹的防禦性武器,凡是不想威脅他國的國家,都不應該視NMD部署為一種“威脅”;隻有想要對美國采取敵對行動的國家,才會感受到來自NMD的威脅。[86]言外之意是,中國和俄羅斯之所以強烈反對美國部署NMD係統,是因為中國和俄羅斯都尋求敵視美國的政策,都致力於在安全領域挑戰美國。同時,小布什政府也再三表示,美國不需要在一項防務政策決定上聽從別國的意見,美國將隻是根據本國的安全利益來決定是否部署NMD係統。因此,在NMD問題上,美國願意與中國對話,充其量隻是希望說服中國接受NMD部署的決定,或者說,通過對話來軟化中國的立場,影響中國對NMD作出反應的有關決策選擇,而不是真心實意地願意與中國就國際戰略穩定和地區安全問題通過磋商加強合作。布什政府的官員同時繼續以中國一直在進行核力量現代化努力為借口,表示NMD部署並不會使中國的有限核威懾力“中性化”。
針對布什政府強硬的NMD部署立場,2001年3月14日,中國外交部軍控司司長沙祖康在記者吹風會上係統全麵地表達了中國政府的立場。沙祖康明確提出,中國不想就反導問題與美國發生對抗,也無意於同美國搞什麼軍備競賽。我們反對NMD,並不因為我們想用手中這點核武器去威脅美國的安全。我們隻是希望中美之間業已存在著相互威懾的戰略關係能夠得到維持。中國是五大有核武器國家中最小、最落後的,但中國卻是五國中第一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中國不會允許自己的合法自衛手段遭到任何形式的削弱或剝奪。這是中國國家安全中最重要的方麵之一。[87]沙祖康這一番擲地有聲、意味深長的話語,充分說明了在NMD問題上,中國政府所采取的合情合理的主張,也體現了中國維護自己國家主權和領土統一的堅強意誌和決心。由於美國是台灣分離主義勢力背後最大的國際後台,在台灣海峽兩岸關係上始終存在著美國直接軍事幹涉的可能性,中國當然不能坐視自己有限的核力量的有效性受到威脅,坐視國防威懾能力的喪失。在TMD問題上,中國當然也無法坐視美國的TMD武器係統入台後,中國威懾台灣台獨勢力、維護國家統一的軍事能力受到削弱,更無法坐視台灣當局以TMD和美台特殊軍事與安全關係為擋箭牌,明目張膽地推行分離主義政策。中美兩國在導彈防禦係統問題上的爭執,加劇了兩國在安全領域內的緊張關係,對中美兩國緩和在台灣問題上的分歧和衝突具有相當大的消極影響。
目前,中美關係正處在新總統上台後的“磨合”期。布什政府上台後究竟會執行一個什麼樣的中國政策,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令人擔心的並不是布什政府是否會在短期內修正以往美國政府所實行的對華政策原則,而是布什總統到底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詮釋”和執行這些原則。至少,白宮現在在對華政策中所表現出的“強勢”姿態足以令人憂慮。2001年2月15日,布什在前往墨西哥訪問前對記者表示,美國新政府準備以“堅決的”態度同中國與俄羅斯打交道,美國將從自己的國家利益和原則出發決定外交日程表,而不是看別的國家的態度。[88]雖然布什也同時提出美國要“謙虛地”說出自己的觀點,但如果美國在雙邊關係考慮中總是自恃實力非凡因而可以頤指氣使,霸氣十足地罔顧別國的利益,那麼,中美雙邊關係的“磨合期”恐怕難有盡頭。布什政府這種明確的“單邊主義”立場如果也運用在TMD入台問題上,中美關係又將出現什麼樣的情景?
2001年的美國對台軍售
目前,中美兩國導彈防禦問題爭論的焦點之一就是美國對台武器出售問題。從1999年以來,美國對台軍售不斷升級,美國出現了以擴大對台灣軍售高精尖武器項目、將TMD分部分逐漸延伸到台灣的新動向。與這一動向相配合的是,美台之間的軍事往來也在不斷加強,出現了美台之間有可能提升軍事關係的危險跡象。美國對台軍售激化了中美之間在彈道導彈防禦問題上的分歧和衝突,也成為布什政府上台以來美中關係究竟何去何從的分界線。至少,兩岸關係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兩岸之間局勢緩和的難度更大了。
中國方麵認為,台獨勢力正在竭力借助美國的力量提高台灣的實質性地位,擴大對抗中國和平統一政策的資本,繼續貫徹台獨路線;美台關係的任何實質性的提升,特別是TMD入台,將會使得台灣分離主義分子進一步有恃無恐,甚至“發生對局勢的誤判”。中國麵對台灣分離主義的囂張氣焰,無法停止向台灣當局施加軍事壓力;麵對美國對台灣持續的軍事支持和在是否直接軍事幹預方麵所實施的“模糊戰略”,中國方麵不能停止有限度的軍事現代化進程,以便有效地保障自己在維護國家統一與主權方麵的神聖利益。同時,兩岸關係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阻止美國對台灣的軍事支持。維持中美關係的穩定和健康發展,成為解決台灣問題的另外一個“主戰場”。為此,中國政府一方麵強調發展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從2001年1月開始,派遣中國三位已經退休的重要外交官陸續訪美,希望向美國方麵不斷解釋中國的立場;另一方麵,中國政府也不斷地向美國提出對台軍售、特別是“宙斯盾”軍艦和PAC-3型導彈批準售台對中美關係和兩岸局勢的嚴重性。
2001年1月,朱鎔基總理表示,麵對台灣的分離主義傾向,中國不能排除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性。2月中旬,中國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周民偉訪問美國,明確提出,希望美國不要通過對台軍售惡化兩岸關係;3月6日,唐家璿外長在九屆人大四次會議期間的記者招待會上則首次公開點名批評“陳水扁”,認為陳水扁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和“美國作怪”,是台灣問題至今沒有解決的兩大因素。唐外長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表現,足以說明它是妨礙中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外來因素:“如果美國繼續言行不一,堅持向台灣出售‘宙斯盾’軍艦和PAC-3型導彈這樣的先進武器,將會給台灣當局發出極為錯誤的信號,鼓勵台灣少數台獨分離主義分子繼續從事分裂中國的活動,助長他們的氣焰,加劇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89]唐家璿外長警告美國,希望美國意識到對台軍售的“嚴重危害性”,應該“懸崖勒馬”。
3月15日,朱鎔基總理在人大會議期間的記者招待會上也同樣指出,美國對台軍售的選項中,“宙斯盾”軍艦和PAC-3武器係統都是TMD的一部分,如果美國批準向台灣出售,中美關係將發生重大倒退。[90]3月20日,中國國防部長遲浩田在接見來華參加乒乓外交30周年的基辛格博士時表示,美國應該意識到某些武器係統對台軍售的嚴重性,不應該向台灣出售高精尖武器係統,否則,隻會增加台灣局勢的不確定性。2001年4月美台軍售會議之後美國到底會向台灣出售什麼樣的武器係統,成為牽動美中關係未來走向的最敏感的話題。雙方都為此而展開了一場外交的攻堅戰。
而另一方麵,美國則不斷強調中國大陸對台灣的軍事威脅,堅持所謂依據《與台灣關係法》美國對“台灣防務”所承擔的義務,突出對台軍售,特別是與TMD武器係統有密切聯係的PAC-3和宙斯盾軍艦等武器售台的必要性。
早在2000年11月5日,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小布什在接受美國,華文媒體采訪其中國政策時就提出,美國應該承擔協助台灣防衛的義務,如果中國大陸對台灣使用武力,美國應該予以幹涉。2001年2月17日,美國前總統裏根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艾倫在美國外交政策協會主辦的小組研討會上強調,共和黨政府必須關注中國軍事力量的增長問題,認為“中國不斷加強防務實力,已經超越了合理的自衛需求”[91]。2月27日,布什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講話時稱,美國將支持世界自由力量,“凡實行自由的國家都是我們的朋友,而踐踏自由的國家都是我們的敵人……美國將為促進全球的自由而鬥爭”。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談到中國反對美國的NMD計劃時,甚至含沙射影地表示,中國不斷增加導彈部署,威脅到了周邊鄰國的安全;他個人認為,導彈防禦係統對於受中國導彈威脅的國家來說,是一種“合理的裝備要求”[92]。拉姆斯菲爾德已經下令重新評估美中兩國之間的軍事交流計劃,認為目前的軍事交流過於頻繁,而且無法對中國的軍事政策發生應該具有的影響。3月19日,也就是在錢其深副總理抵達美國訪問的當天,《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指責中國政府有關反對美國對台軍售的講話,是在有意“恐嚇和欺負”布什政府,因為中國方麵認為布什總統可能是“既年輕、而且又軟弱”。文章甚至把目前的中國領導人比喻為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時,對肯尼迪政府先硬後軟的赫魯曉夫,認為中國政府目前的所有政策表態都無非是虛張聲勢。[93]
小布什上台至今美中關係還沒有發生太大的震蕩,雙邊關係已經出現了一係列的搖擺。布什新政府在對華政策的總體基調上傾向於強調中國是美國的“戰略對手”,“防範”和“看管”中國的政策內涵將更為突出。在具體的政策表現上,以美國標準所設定的在對華利益目標上的“坦率”和“直白”會進一步明顯。布什政府的對台政策總體上雖然還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反對中國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政策主張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以對台軍售壓中國改變目前兩岸政策的傾向進一步突出。布什政府不斷強調美國對台灣所承擔的安全義務以及美國向台灣出售高科技武器的合理性。在軍售問題上,布什政府強調美國將根據《與台灣關係法》和美國自身對兩岸軍事情勢的判斷,來決定向台灣出售什麼樣的武器係統,美國不會看著中國的臉色來決定對台灣軍售的清單。美國的一貫政策是,向台灣出售何種武器無需事先征求中國的意見。
美國政府內的一些要員,如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副國務卿阿米塔奇、副總統切尼的幕僚長I。路易斯(I。Lewis)等人,頑固地主張對中國應采取更“直率”的方式來打交道,並主張對台灣給予更為“公開化”的支持。[94]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布什上台迄今短短兩個月,美國就已經修改了克林頓政府的“三不政策”。3月19日,日本《讀賣新聞》刊出文章,指稱布什政府己經放棄了對台“三不政策”。3月19日,美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Richard Boucher)在記者會上被問及此事時,並沒有作出否定性的回答,隻是含糊地表示,美國“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且不會改變”[95]。
台灣當局為了達到以武力對抗統一的目的,在獲得美國售台武器方麵極力鑽營,以此來分化美中關係,不惜挑起是非。2001年2月底,台灣分批邀請美國國會、國防部以及國務院的相關人員訪問台灣,不僅給予了高規格的接待,而且彙報台灣軍情,陪同參觀了海軍左營基地等多處軍事重地。台灣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要就台灣防務問題引起美國的重視,以便可以在軍售上撈取更多的好處。3月12日,美國《華盛頓時報》刊載了2001年台灣向美國所提出的武器采購清單,使得這一“機密”消息全部曝光。這份清單所列舉的台灣軍購項目,從宙斯盾軍艦到PAC-3,從“伯克級”(Burke)導彈驅逐艦到UTS潛艇,從空對地導彈到配件,可謂十分龐雜。之所以台灣2001年的軍購項目這麼多,無非是為了抓緊利用布什政府對華政策走向變更和強硬的時機,保留台灣討價還價的空間,從美國方麵撈一筆是一筆。因此,這份清單背後,有著強烈的政治和軍事動機。親台傾向十分露骨的美國國會也與台灣相互配合。3月12日,《華盛頓時報》還披露了尚未正式發表的參議院“幕僚報告”,建議向台灣出售先進的武器係統,建立“台美之間軍隊的直接聯係”,以使台灣有能力對抗中國大陸日益增長的“武力威脅”。[96]3月23日,美國60名國會議員聯名寫信給布什總統,支持台灣購買“宙斯盾”軍艦,建議白宮承認這種軍購的“正當性”。
正是在中美關係這樣的背景下,錢其琛副總理在3月18—23日訪問美國。此次訪問代表了中國政府希望在軍售問題上與美國進行充分溝通與交流、從而跨越這一兩國關係中“症結”性問題的誠意與決心。雖然此行媒體並未報道在對台軍售方麵美國對中國作出了什麼樣的承諾,但錢副總理此次訪美非常成功,雙方增進了對彼此立場和政策的了解,對於穩定美中關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錢副總理在為期一個星期的訪問中,向美國朝野展示了中國政府和人民重視和珍惜中美關係的意願,強調發展中美關係符合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在小布什人主白宮後,布什和江澤民主席通過交換信件,就兩國關係發展的一係列基本原則已經達成了共識。這體現了兩國領導人的戰略遠見,也反映了普通百姓的願望。錢副總理在訪美期間再三表示,他此次訪美,就是為了同美方具體討論和落實兩國元首的共識。同時,錢副總理也向美國鄭重說明了中方在台灣問題和美國對台軍售問題上的嚴正立場,再度重申妥善處理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健康發展的關鍵;台獨勢力是導致台灣海峽兩岸局勢緊張的根源。美國向台灣出售更高級的武器係統,隻能使得海峽兩岸局勢進一步複雜化。3月19日,錢副總理在紐約一次餐會中,沒有否認TMD一旦入台,中國不排除提前對台采取軍事行動的可能性。3月23日,錢副總理在華盛頓美方四組織聯合舉辦的午餐會的答記者問時指出:“台灣海峽這個地區很麻煩,向台灣出售武器無異於火上澆油,有可能使得原有的小火花變成燃燒的大火。我們不希望這個地區發生衝突。”[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