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忠實通順―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等不同時期的翻譯標準以及種種翻譯技巧,無疑對翻譯實踐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和支持,但大多仍是感悟型、經驗型的。麵臨紛繁複雜的語言現象時我們仍束手無策。如何擺脫母語的幹擾而能在英漢雙語中“遊刃有餘”是翻譯工作者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呂叔湘先生對於翻譯的一番論述也許對於今天的翻譯研究能有所啟發。呂先生(1942)在《中國文法要略》中明確指出“隻有比較才能看出各種語言表現法的共同之點和特殊之點”。五年後,他又在《中國人學英語》序言中提到:“我相信,對於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讓他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在每一個具體問題――詞義、語法範疇、句子結構上,都盡可能用漢語的情況來跟英語作比較,讓他通過這種比較得到更深刻的領會。”要認識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別,掌握他們各自的特點就需對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等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對比分析可以深入理解英漢雙語的異同,有針對性地轉換兩種語言,達到正確翻譯的目的。《對比分析與英漢翻譯》是“翻譯理論與實踐”與“英漢對比研究”兩門學科的“聯姻”。作者長年從事英語專業的英漢翻譯、漢英翻譯以及英漢對比研究等課程的教學,期間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能否把兩種學科結合起來,把英漢互譯理論、技巧和兩種語言的對比結合起來。事實上,在教學中運用這一方法效果頗佳,這也符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對英漢翻譯的教學要求:“初步了解基礎理論和英漢兩種語言的異同,並掌握常用的翻譯技巧,能將中等難度的英語篇章或段落譯成漢語。”本書共分八章。第一章翻譯基礎知識;第二章文化對比與英漢翻譯;第三章修辭對比與英漢翻譯;第四章詞彙對比與英漢翻譯;第五章語言類型對比與英漢翻譯;第六章篇章對比與英漢翻譯;第七章中西翻譯研究對比;第八章英漢對比翻譯實踐。本書可供從事翻譯教學與研究的教師、英漢對比研究工作者和高校學生學習和參考之用。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筆者向本書中引用的文獻資料的原作者表示真誠的謝意和敬意,向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標明的文獻著者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