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究竟應當以讀者為中心還是以原作者為中心?如果譯文以原作者為中心,則可能反映出原文的一些行文特色,如果譯文以讀者為中心,則可能發揮譯入語的優勢。原則上講,不應以原作者為中心,但這也要看原作者是否重要。一個會議記錄的作者和一個獲獎文學作品的作者就不能說同等重要。大部分語篇的作者都應該“隱藏”於語篇背後,不在語篇中顯露出來。一篇電腦軟件使用說明、一個法律條文、一則食品廣告等等,都不會呈現原作者的“影子”,換句話說,讀這些語篇後讀者看不出作者為何人。當然有些語篇則可能“文如其人”;一讀作品,讀者馬上就會感到該文遣詞造句,甚至布局謀篇都有原作者留下的痕跡。因此,一般認為如果文如其人,譯者除了翻譯原文的內容外,也有必要使譯文也能文如其人。而大部分西方翻譯家們都認為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的語言形式是使譯文文如其人的方法。但也有人認為相對等的語言形式在譯文中不一定起到同樣的效果,而主張用符合譯入語的相似的語言形式來達到文如其人的效果。如果這樣做不到的話,也就隻好把它歸入翻譯的不可譯性。我們並不絕對排除有時以原作者為中心會是譯者所應采取的方法。但這種譯法所占的比例是相當小的。翻譯的總原則是以讀者為中心,這一點在英漢翻譯中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