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漢語詞彙存在差異的原因(1 / 2)

詞彙作為最基本的語言材料,在翻譯過程中對於準確地再現源語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英漢語言的詞彙背景差異使得兩種語言中存在著許多不相對應的詞語,翻譯過程中如果隻是將英漢詞彙簡單地一一對應,就很容易造成譯文的不通或是錯誤。因此,對比英漢詞彙,了解兩種語言詞彙各自的特點和使用原則,能夠有效地避免或解決翻譯中所出現的詞彙誤譯、漏譯等問題,從而有助於翻譯效果和質量的提高。英語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分屬於兩個不同的語係二者在語音、詞彙、句型、篇章等方麵存在很大不同,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在中國人學英語的熱情方興未艾的同時,西方人也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接觸漢文化,學習漢語,而且操英漢兩種語言的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加深,因此這兩種語言又呈現出共同的特點。

(一)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念導致詞彙用法的差異從古至今,中國人對集體榮譽、群體觀念有很強的歸屬感,中國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會、國家利益為重,個人利益在必要時可以犧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中國人崇尚的美德在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係方麵,要求與集體保持一致。因此,“個人主義”一詞在中國文化中帶有強烈的貶義,與自我膨脹、自私自利相聯係,是遭到社會嚴重的指責的一種價值取向。而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為中心的社會價值取向是一個突出特點。美國的社會環境使許多人接受這樣的生活信條:“Every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在他們心目中,個人主義意味著對自由、對差異的追求。而保持一致,順其自然,則是個體人格喪失之表現因而西方人極端崇拜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由此,英文詞典中以self為前綴的合成詞超過一百個,self-confidence、self-dependence等。

(二)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意識形態造成的詞彙差異主要體現在一些字麵意義相同但褒貶有別的詞彙上。例如,英語中的“politician”一詞,有很強的貶義色彩,隻為謀取個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精明圓滑”的人,意思與漢語的“政客”相當。而漢語中的“政治家”則含有褒義,應譯為“statesman”,表示善於管理國家的明智之士或德高望重的政府官員,而非“politician”。類似的詞還有,“idealist”與“唯心主義”、“community”與“社團”等例子。

(三)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心理因素、思維方式與日常生活等的差異在詞彙上體現最明顯的例子是“龍”、“狗”和“紅白顏色”的例子。“龍”在我國曆史上是個圖騰形象,是虛幻神奇、法力無邊的靈物,是吉祥、高貴和權勢的象征。成語中有“望子成龍”、“龍騰虎躍”、“龍馬精神”等說法。華夏民族素稱“龍的傳人”。這些都充分說明我們把龍當作美好的東西來看待。但英語中的dragon則被視為邪惡的象征,是凶殘肆虐的怪物。這一典故出自《聖經》魔鬼撒旦被稱作“Dragon”,而且它是迷惑普天下的。一些聖徒就以殺死“dragon”為榮。“狗”在中國被視為卑劣的動物。相關的詞彙也大都是貶義的,如“狗仗人勢”、“狗嘴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走狗”等。但在英美人眼中,狗是人們所鍾愛的有靈性的寵物,被視為家庭的一員,用狗象征可愛、忠實、勇敢、聰明等優秀品質。英語詞語中絕大多數有關狗的短語都不含貶義。如“lucky dog”(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在中國文化中,紅色表示喜慶、吉祥、熱烈、歡樂等。在過新年時,門上貼紅對聯;結婚時,新娘穿大紅的衣服、蓋紅蓋頭、貼大紅喜字;一些重大的娛樂活動總是少不了用紅色來裝點喜慶,歡樂的氣氛。而白色則表示喪葬。但在西方文化中,紅色則有不好的含義,如“to be in the red”赤字虧空,“to see red”發怒,“to see the red light”覺察危險或災害迫近。白色象征純潔,舉行婚禮時新娘一般都穿白色婚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