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語言文化的較大差異和各自語言形式的特點使得兩種語言中存在著不相對應的詞彙。英語中有些詞所表示的詞義在漢語裏找不到確定的詞來表達,而漢語文化背景特征下的某些詞彙在英語中沒有含義等值的對應詞。詞位空缺造成了源語不能直接譯成目的語的情況,因而,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對空缺的詞彙進行釋義或采用音譯、意譯的方法。如漢語裏的“緣分”是佛教中的一種用語,在英語語言文化裏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說法,“緣分”一詞在英語裏出現了詞位空缺,這種情況下需要釋義的方法,譯為“destiny/luck as conditioned by one’s past”;對於漢語裏一些單位名詞或專有名詞,像“斤”、“裏”、“元”以及姓名、地名等在英語中沒有對應詞彙的詞則要使用音譯的方法,用漢語拚音來描述。相應的,英語中很多反映社會風氣及事物的詞也是通過音譯的方式被介紹到漢語裏來,像guitar吉他、radar雷達、sofa沙發、salad沙拉等。又如英語中的motor、fax、Xerox、computer等詞在漢語中同樣找不到現成的詞來翻譯,對這些詞需要借助意譯的方法,根據其作用和功能譯為發動機、傳真、靜電複印機、電腦。此外,英漢語言形式特點的不同也使語言表達中出現了一些不對等的情況:“像老黃牛一樣地工作”或“像蜜蜂一樣的勤勞”不能譯成“work like a cattle”或“as industrious as a bee”,要知道英語文化裏是以“馬”來代指辛勞,“螞蟻”來代指“勤勞”的,因此譯為work like a horse,as industrious as an ant才符合英語語言的形式特點。這種現象的產生歸結於語言使用人群民族文化特點與詞彙產生的社會風氣根源。因此,翻譯過程中流於表麵形式,生搬硬套隻會使意義完全扭曲、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