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英漢詞彙性質對比翻譯(1 / 2)

一般說來,英語與漢語的一個顯著差異在於:英語呈靜態,漢語呈動態。從詞彙用法上講,英語中常用抽象名詞、動詞的同源名詞、同源形容詞、副詞及介詞等來表達動態含義;漢語的動詞由於無形態變化,若要表示動作意義,往往隻能采用動詞。

(一)英語的名詞化現象及翻譯英語中很多名詞都是從動詞變化而來,具有動態的含義,且形態變化較簡單,常常用來表示動詞含有的動作、行為、變化、狀態、品質、情感等概念。漢語是邏輯性語言,不受動詞形態變化的約束,使用較多的動詞,除了大量的動賓結構外,還有兩個以上動詞連用的連動式、兼語式,形成了明顯的動態優勢。因此,英譯漢時常常需要把英語名詞,特別是抽象名詞,轉換成漢語動詞。觀察與比較下麵例句:

Some knowledge about the structure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s helpful for your study of the language.對漢字的結構、發展史有所了解有助於大家學漢語。

She called to inform me of her return.她打電話來通知我她回來了。

Any delay in the delivery of the textbooks will disturb our teaching plan.教材不按時送到就會打亂我們的教學計劃。在漢語中常用“表示希望……”、“表示相信……”、“表示願意……”結構來引出賓語,而這類結構通常譯成英語中的同位語從句,express+名詞+同位語從句形式,而不是賓語從句。英語中的一些抽象名詞要根據漢語表達習慣譯成漢語動詞,漢語在譯成英語時通常要根據英語的表達習慣,把動詞譯成其他詞性,特別是名詞。英語的結構at+the+noun常表示動態含義,“聽到、看到、提到”等與表情感、心理活動的詞連用。例如:at he sight of,at the mention of,at the thought of,at the idea of。

Mary was delighted at the idea of going to England.

The sight and sound of our jet planes filled me with special longing.英語中除了用抽象名詞表示行為和動作等概念外,還常用含有行為和動作含義的普遍名詞代替動詞。大量由動詞派生(如以-er,-or結尾)的名詞在某些情況下,與前麵的形容詞一起構成動態含義,通常要譯成漢語動詞。例如:

You must be a very bad learner,or else you must be going to a very bad teacher.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英語中常用由take、have、give、pay等+中心名詞+介詞構成動詞短語來表達動詞含義。該結構中介詞的作用是幫助有動態含義的名詞引導出賓語,如:have a glance,take care of,pay attention to,take notice of,have a look at,have a love for,give approval to等。

(二)英語的介詞優勢及其翻譯英語的名詞優勢帶來的是介詞的廣泛使用。介詞既可以替代名詞和形容詞的形態變化,在句中充當各種狀語、定語和表語,表達出動詞或動詞短語的很多含義。英語是“介詞的語言”。be+介詞短語表示漢語動詞含義。英語中表示地點、方位或由動態延伸意義的介詞可以用來表示漢語中的動作、行為,說明在該地點、方位的動作、狀態特征。

(三)英文中起定語或狀語作用的介詞短語介詞短語表達漢語中動詞含義。如:

Despite our efforts at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many teachers and parents are still keen on ma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