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人類在同自然界的鬥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曆史上,許多思想家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提出了許多觀點或主張。現在,我們僅就中國先秦儒道二家的生態倫理觀作簡要的介評。
(一)先秦儒道二家生態倫理觀的哲學基礎
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僅是現代生態倫理學主要思考的客體,也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根本問題,即所謂“天人之際”問題。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談到撰寫《史記》的宗旨時說:“欲以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以前和以後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視天人之際的問題,天人之際即是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針對這個問題,先秦儒家和道家分別陳述了自己的觀點並展開激烈爭論。
儒道二家雖然講法不同,但實際上都肯定人是天地自然所生的,“天”與“人”既區別又統一。孟子說:“天之生民久矣。”肯定人是天所生的。荀子宣稱:“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合而生萬物。”也肯定人是天地所產生的。道家的創造者老子關於萬物生成問題明確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孔子認為人的生死壽夭和富貴貧賤都受天命決定,天命決定一切,但是,孔子承認天命,卻並不認為天可以直接對人發號施令。《論語》載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過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就是說,天雖然是最高主宰,但它並不表現出自己的意誌,自然界四時百物自己在那裏運行生育,都是天意的表現,這是要人通過觀察和行事去體會天意,這種思想,後來被孟子發展為“知性則知天”,如何知性就知天呢?孟子認為人的性是天所賦予的,性出於天,所以天與性是相通的。
孔孟這種關於天人關係的論述後來被發展為“天人合一”說。應該指出的是,這個天人合一是在肯定天人區別的基礎上再指出天人統一,這是一種辯證思想。
與孔孟不同,荀子不同意“天人合一”。反對天人感應說。他宣稱:“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至人即是最高的人格,最高的人格是懂得天人之分的。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著名命題,認為自然界有其客觀的必然規律,與人間的治亂禍福並無聯係。“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這是說“天”與“人”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陰陽變化,四時交,這是天的職分,人不應也無法幹預。相反,修身治國,則是人的職分。不能依賴於“天”,不能與“天”爭職,去幹預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但是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完成自己應有的職責。荀子提出“製天命而用之”的改造自然的主張,在中國哲學史上呈現出獨特的光彩。
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最大代表莊子,給“天”與“人”這對範疇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莊子?秋水》說:“牛馬四足,是謂天;穿牛鼻落(絡)馬首,是謂人。”這個定義是用莊子所慣用的比喻手法下的,它的含義鮮明而生動。在莊子看來,所謂“天”,是指事物的本性或本然狀態。所謂“人”,專指人的那些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或行為。這與儒家學者把“天”看成是所述現象的規律;把“人”看成是社會生活現象的觀點是不同的。
(二)先秦儒道二家生態倫理觀的基本內容
先秦儒家和道家都看到了天與人的區別,肯定人是天地自然所生,並認為在天地之間有卓越的位置,人類與禽獸相比具有較高的價值。
《孝經》記載孔子的話說:“天地之性人為貴。”孟子肯定:“人人有貴於己者。”即肯定人人有自己的固有的價值。荀子明確指出了人與天、生物及其他有生物的異同,從而論證人的價值。他說:“水火有氣而天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生有氣有知亦有其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到戰國時代,在儒家的理論著作《易傳》中,以“天、地、人”為“三才”,但三者地位並非均等,“人之超然萬物之上”。儒家一方麵承認天命,另一方麵又強調人的卓越、人的價值,很顯然這必將導致一種調和論。孔子說:“盡人事而待天命。”孟子說:“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紀之子焉能使予可遇哉?”在他們看來,在人的力量所無法達到之處有“天命”在冥冥之中決定著一切。但是,不可因此放棄人而訴諸命運,強調人應當積極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