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態危機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威脅(1 / 3)

技術的進步,像是潘多拉的盒子裏飛出來的惡魔,打破了自然的平衡。隨著時間的進程,人類對自己所居住的星球更加隨心所欲。

然而,生態危機使人們感到,這顆旋轉的星球,這個眾所周知的生命彙聚之地,正處於危險之中。

(一)破壞了長期進化的生態係統的格局,也就破壞了自身生存的基礎

現在,人們正陷於整個生態係統不斷遭受破壞的痛苦之中,同時又要去保護新的生命的誕生。有人把這種危機稱作為“生即死”。人類正在進行著一場冒險的賭博――地球無須不同生物種類的共存而能繼續存在下去。可是,這樣真的行嗎?答案是否定的。

人與自然界的關係表現為人類社會同自然界的關係,而不是單個人同自然界的關係。因為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的前提下開展活動的。隻有在一定的社會聯係和社會關係的範圍內才有人對自然界的關係。因而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中滲透著人與人的關係,表現為不同社會階級和集團之間的利益衝突。這裏便有了道德的問題。研究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是倫理學所涉及的一個重要內容。

美國著名學者沃德和杜博斯發出呼籲:“人類生活的兩個世界――他所繼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創造的技術圈――業已失去了平衡,正處於潛在的矛盾中。而人類正好生活在這種矛盾中間,這就是我們所麵臨的曆史的轉折點。這未來的危機,較之人類任何時期所曾遇到的都更具有全球性、突然性、不可避免性和困惑不可知性。而且這種危機就在我們後代所生活的時代將會形成”。

這是涉及整個人類的利益,具有全人類性質的問題。這種生態形勢表明,我們必須對後代承擔倫理義務和倫理責任,必須自覺地調節人類活動,使人和生物圈協調發展。如果不考慮這種生態形勢的嚴重後果,不考慮我們的後代的居住條件,那是缺乏最起碼的倫理道德的。

同樣,人類的活動造成的生態危機也危及到生物的生存條件。對於植物和動物一樣亦存在著正義和道德問題。

以上論述我們不難得出以下認識:完善的倫理體係應包括人與自然的規範,必須用道德的紐帶把人和自然聯係在一起,把某種道德的必要性作為生命完善和正常運轉的因素,以道德的態度來處理人與自然的矛盾。

道德並不是人類的專利品,隨著人類社會曆史的進步,人與自然相互參與的程度的提高,道德對象的範圍也將不斷地擴大,同人一樣,沒有感覺的樹木、河流,山嶽、海洋都有自己生存、繁殖的道德權利。

美國學者蒂洛(Jacquesp.Thlroux)在他的《倫理學》一書中解釋“自然道德”時說道:“這方的道德指人與自然界的關係,自然道德在一切原始文化,例如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中,以及在遠東文化中都很盛行。近年來,西方傳統也開始認識到以道德的方式對待自然界的重要性。”又說:“在自然道德方麵,可以依據他對待周圍自然物的行為判定它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

而由原蘇聯哲學博士基塔連科(А,И,ТЙТареHко)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把人對自然的關係,列為共產主義道德一條重要規範,這是頗有見地的。作者說:“自然界的狀況,成為社會自覺關心的對象,它仍然是一種手段,但同時又成為一種目的。因此,社會對自然界的態度具有道德意義。”

我們知道,人類來自自然界,人類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結果。但人類又不同於自然界,它高於自然界中一切其他生命有機體。人類能夠從事勞動,能夠有目的、有計劃地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適應”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重。然而,人類必須依據自然界的規律去行動,絕不能為所欲為,不能掠奪自然界。否則,人類就要遭到自然界無情的懲罰。

生態學是關於生物與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為人類正確處理人與環境的關係提供理論指導。生態學認為人作為生命的有機體與其生存的環境之間,構成一個生態係統,其中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生物有機體彼此之間,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

我們便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生態係統之中。這個生態係統,處於動態的平衡之中,這便要求我們和自然之間應該建立相互依存的關係,這種依存關係體現著全息生態係統中的道德責任。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自然環境的狀況如何,直接涉及人類切身利益。人對自然的關係,表麵上看,似乎不是人對人的關係,實則不然。人對自然關係的背後,則是人對自身的關係。因此,人對自然界的關係,不能不直接地或間接地涉及人類生死存亡問題。人類一旦破壞了長期進化形成的生態係統的格局,也就破壞了自身的生存基礎。要調節人與自然的關係,僅僅依靠科學主義是不夠的,人類應該對培育自己的自然母親充滿赤子般的情懷,拋棄那種極端的功利主義目標和的跋扈之氣。

(二)破壞了的生態係統對人類的報複

自然界對人類的懲罰和報複說明,人類征服、改造、利用自然,不能違背自然界的規律,不能破壞自然環境的生態係統的動態平衡。

我們在前麵談到生態危機時,隻是一一列舉了被破壞了的生態係統對人類的報複,現在再從三大生態環境災難的禍根方麵談談破壞了的生態係統對人類的報複。

溫室效應――1985年,29個國家科學工作者在奧地利召開的國際環境科學討論會上一致認為,因化石燃料使用過多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碳氟氯化合物以及甲烷含量失衡而形成的所謂溫室效應,將促使全球變暖。這不僅會誘發洪水、幹旱災害頻頻出現,還將導致極地冰帽融化,使洋麵上漲1.4米,因而大片陸地和城市將淹沒在汪洋之中。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在2025年之前,溫室效應也隻造成全球氣溫中等程度的漸變,在此之後情況會更為激化,全球氣溫分布格局嚴重扭曲,這不僅大大增加風暴猛烈的程度,還造成地表水、土壤、植被以及海洋生態發生惡化,現有的農業耕作製度也將變得無效。隨著人類活動如對燃料的使用量與日俱增,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同時,地球上的森林麵積急劇減少,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降低,全球氣候的變化則愈加急劇和明顯,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擔憂和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