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史上,公正問題是和道德問題同時產生的。這一道德現象決定了公正在古今中外一切倫理學體係中的重要範疇地位。從柏拉圖到康德,到當代許多最傑出的思想家,都廣泛地研究公正問題。
(一)生態道德公正的含義
有些人依據道德評價的不同範圍和對象――不同類型的道德行為和行為主體,把公正分為三大類:
第一,人際公正――通過微觀地評價個別的人際關係(行為主體為個人),調節個人與個人的關係。這種作為一般待人規則的公正,指明了人與人相互對待的道德要求。
第二,社會公正――通過宏觀地評價社會,包括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社會統治層的各項決策,社會總體上的人際關係等等(行為主體多以國家或集體的麵目出現),調節社會與社會成員的關係。這種狹義的社會公正主要表達社會成員對社會的道德期待,亦即社會對社會成員應負的道德責任。
第三,國際公正――評價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麵國際性交往的道德概念,其行為主體一般是國家或國家集團。世界各國對國際公正的共識,是保障國際和平、促進人類進步的必要條件。
但上述這三種類型,仍未超出人和人的關係這個圈子。道德對象是不斷擴大的。在原始社會道德隻對本氏族的成員有效,而發展到現在,道德的對象擴大到了所有的人。直至今天,道德的對象更進一步擴大到一切有感覺的動物,甚至是存在物。因此,公正範疇除了適用於人與人的關係領域外,同樣,它也適用於人與自然的關係領域。那麼怎樣理解生態意義上的公正範疇呢?
公正作為社會意識概念,自然是曆史的、階級的範疇。在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之前,公正是同平等相吻合的。到了階級社會,不同階級的人們基於不同的經濟、政治地位,產生了不同的公正觀,從而在各自的道德體係中賦予公正以不同的階級內容。被剝削階級的公正觀,總是同爭取社會平等的政治要求相聯係;而在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公正觀,總是同平等相背離:或是公然維護赤裸裸的不平等社會關係(奴隸主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公正觀),或是僅僅宣揚形式上的平等而維護事實上的極端不平等(資產階級公正觀)。
但是,縱觀曆史,無論怎樣的公正觀――從原始社會的報複公正到現代社會極其複雜的分配公正――實際上都是對某種分配權利和義務的社會方式的認可,據以抒發人們要求保存或改變某種生活條件的願望。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認為,在生態意義上的所謂公正,就是指自然中的任何物種都有相等的權利和義務。它要求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尊重自然的權利,它也是評價人的行為的標準。公正範疇與責任範疇有著密切的聯係,可以說,具有高度的道德責任心,才有公正可言。
(二)生態道德公正的特征
作為道德意識的公正觀念,決定於社會經濟關係又反作用於社會經濟關係,從而對人們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起到一種導向作用。這種導向作用,以人們借助於公正概念對社會現象所做的道德評價作為中介的環節。
作為生態道德體係中的公正範疇,同樣對人們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起著一種導向作用。正是由於人和自然的關係已絕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因此,生態意義上的公正範疇具有下列特征:
1.維護自然成員基於生存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的統一
我們不僅要承認人的價值,而且要承認生物和一切自然物的價值;不僅要承認人類的權利,而且要承認生物和一切自然物的權利。這就要求人類在社會、政治、道德生活中根絕一切“特權”(“人類沙文主義”、“人類萬能主義”等),倡導人和自然的權利平等的新的社會觀念(生存平等、權利平等、價值平等),保障自然界的各個成員有自己存在的權利,為它們分享整個自然利益提供公平競爭的均等機會。而對於某些物種的“天然特權”,以及由於自然條件、人類的破壞等起點不平等因素所釀成的差距,人類本身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拯救和調節,使得整個生態係統得以平衡和發展。
2.體現自然成員的生存平等和社會生產效率的最佳結合美國科學家、行為科學教授A?盧森堡在分析愛因斯坦以及像他那樣的在科學上有傑出創造的科學家時,舉羅馬門神的例子,羅馬門神有兩個麵孔,能夠同時轉向兩個相反的方向。盧森堡提出“兩麵神思維”概念。他認為,那些傑出人物的創造是出於他們有“兩麵神思維”。“兩麵神思維”所指的是,同時積極地構想出兩個或更多並存的和(或者)同樣起作用的或同樣正確的相反或對立的概念、思想或印象。在表現違反邏輯或者違反自然法則的情況下,具有創造力的人物製定了兩個或者更多並存和同時起作用的相反物或對立麵,而這樣的表述產生了完整的概念、印象和創造。這裏我們不討論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的原因。但是,“兩麵神思維”作為方法給我們啟發,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和自然之間的公正和效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