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評價生態道德行為善惡的標準(1 / 3)

道德評價是形成社會道德風尚和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道德活動。所謂道德評價,是指生活於一定社會環境中的人們,直接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標準,通過社會輿論或個人內心活動,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進行善惡判斷,表明褒貶態度。由於道德對象的範圍已由人與人之間擴大到人與自然之間,而人們對生態的行為也具有道德價值,故道德評價亦成了人類生態道德行為中一項重要活動。在社會成員中,廣泛形成這種生態道德行為評價的自覺態度和這種善惡判斷的能力,有助於整個自然界的和諧發展,而且有助於個人道德水平的提高。

“善”與“惡”這兩個概念,是評價人的道德行為或事件的最一般範疇。在生態倫理學中也不例外。在倫理學的最一般意義上,所謂善,就是指某一行為或事件,符合於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範所表達的要求;而所謂惡,則是指某一行為或事件,違背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範所表達的要求。但是,在按照什麼樣的標準來確定行為善惡的問題上,曆史上各個剝削階級的思想家,卻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甚至根本對立的見解。有的把知識和理念作為判斷善惡的標準,如蘇格拉底、柏拉圖等;有的把信仰上帝作為判斷善惡的標準,如聖?奧古斯丁等;有的則把個人的幸福或痛苦作為判斷善惡的標準,如伊壁鳩魯、費爾巴哈等。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則認為,在道德評價中,判斷行為善惡的科學標準,隻能是由合乎於曆史必然性的社會或階級利益引申出來的道德原則和規範。這樣的善惡標準,是階級性和客觀性、相對性和絕對性的有機統一。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看來,隻有按照這樣規定的善惡標準,評價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行為,或再評價曆史上已被評價過的道德行為,才能夠得出客觀的和公正的結論。

作為評價生態道德行為的善惡標準,不同於以往倫理學中的善惡標準。那麼,生態道德行為的善惡標準是什麼呢?

凡是維護生命、完善生命、發展生命的行為都是善的,反之則是惡的。這就是生態道德行為的善惡標準。

(一)評價生態道德行為善惡的標準是符合曆史發展需要的

善惡標準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隨著曆史的發展而變化的。每個民族、每個時代直接用以判斷善惡的標準,都是那個時代社會或階級通行或倡導的道德原則和規範。我們已經知道,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特別是道德原則,在不同的曆史條件下往往是不同的。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善惡觀念從一個民族到另一個民族,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變更得這樣厲害,以致它們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曆史發展到今天,已經要求我們人類應該尊重所有生物。我們現在所依據的道德原則是維護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一致。現代社會所倡導的道德規範的主要內容是熱愛自然,與自然為友,利用開發自然與保護自然相結合以及維護生態平衡的獻身精神。因此,善就是維護生命、完善生命和發展生命;惡就是破壞生命、破壞生態平衡。

(二)評價生態道德行為善惡的標準是以人類整體利益為基礎的

各個民族、各個時代的善惡標準,以及同一時代、同一民族中的不同階級的善惡標準,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根本對立的,雖然同各自的曆史傳統和生活方式有關,但在總體上和根本上,都是由不同社會或階級的利益所決定的。事實上,中外曆史上的剝削階級思想家,雖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善惡標準,甚至用普遍的形式來表達善惡標準,但是最終總是以階級利益來衡量善惡,把剝削者的行為統統看作是善的,而把被剝削的勞動者的行為一般說成是惡的。例如,柏拉圖就籠統地斷言:“智者和勇士是善的”,“愚人和懦夫是惡的”,“享有快樂的人是善的”,“處於痛苦的人是惡的”。又如孔子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而其弟子孟軻則更直接地把剝削者的代表人物作為“善”的化身,而把被剝削者的代表人物作為“惡”的化身。說什麼“雞鳴而起,孳孳乎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乎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問也。”無產階級亦不例外。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並不隱諱階級利益是階級社會善惡標準的根本基礎,而且公開申明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要求,是當代判斷善惡的標準的基礎。隻有符合於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要求的行為才是善的、道德的,而一切違背以至損害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的行為都是惡的、不道德的。總而言之,在階級對立存在的社會裏,包括無產階級在內的各個階級,用以判斷行為善惡的標準都是從各自的階級利益中直接引申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