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長大一些,真的就讀許多書,但並不是在某種壓力下,而是自願甚至是貪婪地讀完一本又一本的書。如今想來,那時候所能讀到的書,並沒有多少好書,能找到的書也有限,但那卻是一個真正渴望讀書的年齡。書打開了新的窗口,世界竟是如此廣闊,而生活竟可以是如此美好。
上了中學,更將課本與作業都不當回事了,課外書反客為主,上課的時候也看,老師在上麵講,我則偷看課本下麵壓著的書。
青年時代,讀書的興趣仍然濃厚,但同時也有了“自覺”的意識,比如努力學習、奮鬥進取之類的意識。這自覺與努力,便在心境裏使另一種東西也逐漸相伴而滋長起來,那就是負累的感覺,青春的精神負累!我似乎已經有了遼遠的目光,覺得人生所需要完成的任務是艱巨的,路漫漫其修遠兮,人生將是一個久遠的負重而行的曆程。
虹色的雲在眼前漸漸消退,年輕的迷幻的心總被激醒,書中的世界與現實的反差又誘使心靈向內轉,莫名的愁煩乃至巨大的悲劇感襲上心頭。
然而從書中找到相適的情感並得到撫慰是容易的,得到撫慰的心仍然充滿力量,仍然如鼓滿的風帆,畢竟生命還未充分展開,未來仍然神秘而激動人心,還有那無限的奮鬥的渴望,那麼,書仍然是導師與良友。
胸中總像蓄著火,卻是發不出光與焰的悶火,還有僅止於胸中激蕩的風暴。
似乎也曾經奮鬥過,但懶怠與遲滯的情形更多,如今反而不明白,如果沒有懶怠與遲滯,是不是真的更好,奮鬥是不是真的有意義?更重要的是,我們真的能夠明白什麼是所謂人生的正確或高尚的方向嗎?
生命無聲無息地逝去,無限的心靈曆程無法記述,而且越來越無法追尋,它們如青煙一樣散去,無跡無痕。終於,眼前也不再有新鮮的世界,雖然生活永不停歇地變幻出各種花樣,從根本上說,一切都已不再有新意,我們可以用經驗讀懂一切,可以在一切新形式中看到舊的套路與根基。
功利的思想越來越不可避免,終於需要利用書給予的知識乃至感情來為生存服務了,以文學為職業不就是這樣一個最功利的例證嗎?書終於成了工具,並不想這樣,但是實際上就是這樣。於是勤奮成了被讚揚的行為,勤奮地讀書,勤奮地寫書。
而勤奮其實就是一種源於功利心的自我強迫,強迫就不會是自然的事,也就不會是愉快的事,可能,也不會是於他人有價值的事。
大概隻是因為曾經有過的純淨的讀書心靈為基礎,也是慣性,才使得人能在讀書時不至於總帶著功利心。於是我覺得,業餘的隻是緣於愛好的讀書才更是真正的讀書。不過在如今也不盡然了,既然讀書成了被整個社會所讚揚的事,那麼,讀書也就成了一種時尚。總之,如今要找到純淨的事物是很難的。
通過讀書,也發現了自己的許多空白,發現了許多需要精修的方麵,但是覺得力不從心了。拿起了努力的架勢,卻又總在偷懶,常常無所用心地長時間地看著那些在自己的議論中很不屑的電視內容,包括那些無數的矯情作態的智商很低的電視劇。
聽說有一位大學者,也許是錢鍾書,說他將可看的書都看過了,實在找不到可看的了,就隻好看字典之類的書,這真是大學者。相比之下,我的所謂讀書簡直就不必提起。但就像不幹活的人反而總愛說累一樣,我讀書不怎麼樣,卻想要說對於書的負累感,我甚至很愚蠢地想更進一步地說,對於民族和國家,可不可以說也有著文化的負累呢?所謂書,所謂文化,都日益異化,正如機器從人的工具異化為人的束縛一樣,書也成了人的束縛。我們的民族擁有過於玄妙、繁複、瑣碎的文化,於是崇尚簡明的異族,在近代反而戰勝了有泱泱之眾的漢民族,而重視實證與實用的西方文化成為了當今世界的主體文化。
書給人們以聰明智慧,也給人們以糊塗與憂煩,而這憂煩恐怕也並不都是可以當做寶貝的所謂千古情懷,或按如今的說法是所謂人文精神的財富。我們的繁複無比的文化,仍然在疊加著,發酵變質著,堆積如莽昆侖,我們要背不動了。
也許,對於我,兒時夢境中對書的那種恐怖是一種最真實的感覺,也許真的是預告了一種宿命。在長長的讀書曆程中,曾感到很多的愉悅和慰藉,而這也正是一種讀書的麻木,正如生存的麻木一樣。讀書可以掩蓋最真的感覺,在獲得許多思想與感情的同時,另一些東西也必然地消失了,我們習慣於書給我們的引導,我們也失去了另外的可能,失去了另一種本真的人生。於是不由地又想起那句古諺語:“人生識字糊塗始。”或許,以糊塗始,也以糊塗終。
八麵來風
1.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後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可疑,方始是學。
——朱 熹
2. 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書……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人在那裏研究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子,對於別人,別事,可以更深的了解。
——《魯迅全集》
3. 要讀好書,必須先打好基礎,讀好了基礎書,才能在這基礎上作個別問題的研究,基礎要求廣,鑽研則要求深,廣和深也是統一的,隻有廣了才能深,也隻有深了才要求廣。
——吳 晗
4. 當我讀一本曆史或者其他類似嚴肅的書籍時,我總要在扉頁上記上一些概括思想主題的詞句,並在每個詞的後麵標好頁碼。這樣,在需要時,我不必重讀全書,而可以直接找到要找的地方。
——[法國]莫洛亞
5. 讀書好像是從井裏打水。水打上來了,固然很好。但我們總要拿這水去幹些什麼。或澆園,或洗菜。我們從井裏打出的水這才談得上有價值可言。水若不用,你又不舍得就這樣白白倒掉,那你總得拿個東西來裝它吧。你這個滿滿的水桶難道還能再往井裏打水嗎?
6. 一個具有文化教養的人,他應具有優秀的思想和崇高的品德,比如互助、誠實、信任、能吃苦耐勞、救死扶傷,知道艱苦歲月,不隨便揮霍錢財等。有教養的人還知道不恥下問,知道什麼是人格與尊嚴,知道仰視那些偉大的發現,知道應該怎樣才能做好做人與處世,更加知道活著的意義,而不糊裏糊塗地度過一生。這些都是通過受教育所得出的結果。
高考T台
閱讀下麵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據有關部門調查,六年來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持續走低:1999年為60.4%,2001年為54.2%,2003年為51.7%,而2005年為48.7%,首次低於50%。造成圖書閱讀率持續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麵的。識字的人為什麼不讀書?中年人多數說“沒時間”,青年人多數說“不習慣”,還有人說“買不起”、“沒地方借”。
與圖書閱讀率走低相反,網上閱讀率正在迅速增長:1999年為3.7%,2003年為18.3%,2005年為27.8%。
要求全麵理解材料,可以選擇一個側麵、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2006年全國高考卷Ⅱ作文題
優秀作文一:
讀書·養氣·做人
讀 書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自小我們就理解這句話,可是,今年的4月23日——“讀書日”,去書店購書的人卻是寥寥無幾,大多數人也以“沒時間”“不習慣”為由,而更多的人卻醉心於網上閱讀,並自耀本人為新世紀青年,運用高科技知識的人。
殊不知,這竟是對文化最大的傷害。一本書,淡淡的文字、油墨的雅味、曆史的感懷才是最令人心動的讀書方式。
晨曦霞光的草地旁,攜一本詩歌或散文、唐詩、宋詞,讓曆史的先行者指引我們前進的腳步。夕陽殘照的落日樓頭,攜一本《童年》、《雙城記》,俯看亭前花開花落,仰看天邊雲卷雲舒。讀書,需要的是一種平和淡然、心如止水的意境。
養 氣
朱熹曾經說過:“氣,理之依也。”理從何來呢?隻有讀書,古人、文人墨客往往把讀書與養氣結合起來,縱觀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確實如此。蘇軾的豪放大氣、放蕩不羈是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境界;李白的飄逸灑脫,曹操的把酒臨江、橫槊賦詩是無數人傾慕的才情;毛澤東的大江東去、浪淘盡是無數人向往的豪邁。可是,你們知道嗎?這些偉人都是數年如一日用讀書點化自己,用讀書來養氣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養氣不僅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思考,隻有思考方能成就一個人博大的胸襟,海闊天空、壁立千仞的大氣。
做 人
生命就像一張永遠旋轉的老唱片。人生在世,恰若白駒過隙,用讀書來照亮自己航行的前途,不要等到生命之路行駛到大半再回頭,然後才發現航行的船隻沒有鐵錨。閱讀書籍,教會自己做人的道理,不要等到年老才想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道路,然而道路的車轍已被時間抹平。
讀書、養氣、做人,讓整個生命陷入一種激越的純白,心靈變得無比明朗、透徹,讓文明經典中的精神成為我們人生的指向標,一路走來,驀然回首,仍可看見岸邊的荷塘清韻。
讀好書,做好人,將成為人類共同的追求。隻有這樣永恒才能夠長存,天地才不會顯得寂寞;隻有這樣,才是一個炎黃子孫延續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使命;隻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世界更和諧、完美。
我要讀遍全世界的書,朋友,你呢?
總評:
讀書需平和淡然、心如止水的意境。讀書能點化自己。讀書照亮自己的航行方向。這是本文的主旨,思路很清晰,有幾個片段的語言也很棒。“養氣”一段很有氣勢,可見考生能把所學的知識很好地運用。隻是整體的構思缺少新穎,有些地方的語言不夠暢達。
優秀作文二:
我的讀書歲月·我的歌
喜歡讀書,這不知從何時開始,總之,捧起散發墨香的書籍,便進入了一個別樣的人生,帶給你生命的感悟和夢的追尋。其中有春花秋月、夏風冬雪,有離愁別緒、思鄉情懷,有哲理思辨、笑傲風雪……
培根說:“讀史可以明智。”古今中外,風雲變遷,都留作一頁頁案牘尺書,給人以啟示。一本書,或曆久彌新,或初入手中,翻開總有一番收獲,難怪陶潛安於樂琴書以消憂的生活!
走過北方的四合院,門楹的左右聯有一對“讀”“耕”遙相呼應,極具曆史與人文氣息。以讀為樂,以耕為生,找尋心靈的港灣,安靜休憩,大約可以略窺農人的心境吧。
花鳥樓台,伴月夜讀書,拿起一本略略泛黃的書,輕輕地閱讀,神交古人。盡管有網上可以閱讀,有電子圖書供君一閱,可終歸少了書本裏的一絲寧靜與祥和,一些充實與歡樂。也許在閃爍的電腦屏幕前,你可以任意點擊,閱讀各色文章,也許你可以買幾張光碟,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看那一串串文字流過,可終究沒有看書那麼充實。
為了真心讀本好書,我不遺餘力,每每發現一本好書時,便像見到了未知的朋友,久久不能釋卷。
讀已見的書,如逢故友,讀未見的書,如交新友。
我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不閱讀書?每當我到圖書館去讀書,總能看到高爾基那“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格言,感覺真的很充實。可看到圖書館裏僅有我和管理員二人,偌大的房間裏,安靜得有點異常,而我,一陣無奈之後,便進入了書的世界中,不知落日黃昏,在管理員的催促聲中,才發現早已下班了。
愛上讀書,很大程度上緣於那時的小人書,整頁繪滿圖片,下麵配有注釋,我便知道了三隻眼的楊二郎,長胡子的太上老君,那個被孫悟空打敗了的哪吒……
歲月,悄悄地流過,孩提時的夢很難忘卻,平時瞞著家人,租來整套的書,三言二拍、四大名著、金庸全集……都給我留下了印記。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透過那散發著脈脈書香的書本,我找到了屬於我的天空。
喜歡讀書,這便是我的歲月,我的歌。
總評:
材料新穎是最能打動人心的。本文的結構並無過人之處,但所選事例很新,可見該考生視野很寬,閱讀量很大,而且善於篩選信息。這是一篇值得推薦的好文章。
高考模擬
閱讀下麵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一條路。”
宋人辛棄疾感歎:“歎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民國元老於右任曾寫過這樣一副對聯:“少思八九,常想一二”,橫批是“如意”。
要求:請根據上麵材料,選一個角度,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
“提示”
上麵材料,寫了三個人的話,也表明了三個人的觀點。哲學家的話,意思是,一條路,一端通向坡頂,一端伸向坡底,如果認定是上坡的路,你就會費力去攀登,盡管汗流浹背,最終爬上坡頂,到達新的境地;如果認為是下坡的路,你順路而走,可能省力,但很快就陷入坡底。辛棄疾的感歎,是說人生或生活從來就不會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許多困難、挫折與失敗。於右任的對聯是說我們要少想不如意事,多想如意事。這三則材料實際上比喻對待生活或人生的態度,要想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一要能正確全麵看待生活,二要換個角度看問題,三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生活。
思維魔方
材料:
“神奇老師”的道歉:他“旗下”的55名學生,33人考進清華、北大,10人考進劍橋、牛津、耶魯等世界名牌大學。他被學生稱為“神奇老師”“心靈導師”。他就是人大附中的數學老師、高三年級的班主任——王金戰。1978年,16歲的王金戰從農村考入師範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山東沂水中學,帶上了他的第一批學生。2005年的“五一”節,他的第一屆學生邀請他參加同學會。他當即從北京前往山東。因輾轉調動,多年來他從未再見過他們。看著眼前的學生,王金戰心裏卻很沉重。生活的艱辛、磨難,歲月的滄桑痕跡,明顯地烙在學生們的臉上、手上。尤其一些女生,不過四十出頭,看上去像六七十歲的老太太。他突然覺得很心酸,很對不起他們。他說:“今天來到你們麵前,我感到非常慚愧。因為以前的我,血氣方剛,爭強好勝,一味注重成績,而不關心你們的其他方麵……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的很多做法,其實對你們是一種傷害。如果現在,我再來教你們,我相信,你們每一個同學,都會比現在生活得更好,比現在更有出息。如果你們能讓我為你們孩子做點什麼的話,我一定竭盡全力幫助他們。我這樣做,不是為了你們,而是為了對得起我自己的良心。”
分析:
這則材料給人的思考與啟發是多方麵的。思考啟發①:學生需要的是全麵的發展。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知識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作用的日益凸顯,教育的社會功能,尤其是經濟功能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服務社會、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已成為許多學校主要的價值追求,教育有了更多的功利取向。在這種追求中,教育的終極目標——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或者被包含在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之中。思考啟發②: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通行證,而終身學習又特指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這是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其核心是做人。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的人,有科學文化知識和開拓能力的人,有豐富精神世界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關鍵在於要有一批又一批師德高尚、人格優良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思考啟發③:高考還是家長奉行的指揮大棒。“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的普遍心願,他們對於新課程改革所強調的發揮孩子潛能與實踐動手能力普遍持歡迎態度,不過他們更關注新高考與招生方案:“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一切還要以能否取得高考好成績為重。”思考啟發④:莫讓青少年陷入“唯分數論”的怪圈。目前,絕大部分家庭有足夠的經濟條件滿足孩子們的需求,隻要孩子按照家長們的要求去做,學習成績優秀,家長對孩子基本是有求必應,這種溺愛傾向和“唯分數論”的思維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有專家建議,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要讓孩子們從小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在關注學習成績的同時,培養起感恩家人、回報社會的理念,變“單元驅動力”為“多元驅動力”。
秀才吃豆餡饅頭
從前有個秀才,不論寫什麼文章,總是寫得老長。別人給他提意見,他也不理睬,反而說別人沒本事。這件事情不久就傳到他老婆耳朵裏了。
有一天,這個秀才想吃豆沙餡饅頭,他老婆就給他做了一個很大很大的饅頭,秀才看了非常高興,心想,這裏豆沙餡一定不少。可是熟了之後,他一口一口地吃了好久也沒見豆沙餡的影子。這下可把秀才氣壞了,拿了菜刀把饅頭切了好幾塊,結果隻找到幾顆豆粒,他生氣地把饅頭往地下一摔。他老婆說:“這麼大的饅頭,隻有這一點兒豆沙餡,你吃了生氣。你的文章老長老長,裏邊也沒有真貨色,別人看了也生氣,你知道嗎?”從此,秀才寫空洞文章的毛病改了不少。
§§月是故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