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1 / 3)

自然界的山山水水,每一處似乎都會思考,都有情感。長城腳下的望夫石,長江三峽的神女峰,都讓富有情感化思考的人們產生感傷而動情。山水,是文學的溫床,是文學的精髓。感情,是文學的血脈,是文學的生命。在山水的世界裏,人們的思想感情似乎能夠格外的勃發。屈原的自投汨羅江,李白的夢遊天姥山,蘇東坡的“大江東去”,辛棄疾的“千古江山”,除了承載感情,氣勢磅礴的山水更蘊涵著建功立業、實現抱負的廣闊胸襟。在現代文學中,特別是在依山濱水的地方,文學的因子似乎更為活躍。泰山成了文化山,昆侖變成了精神家園。一氣嗬成貫穿南北的大運河使錢鍾書養成了豐富的精神和精致的情懷;小而普通偏安山腳的梅雨潭讓朱自清看到了離合的神光和令人不禁詫異的純真,這是感情的傾注,是思考的結論。因為情人眼裏也出美景,更出美文。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是作文之道,也是為人之理。

寫作導引

鬱達夫用他舒卷自如的靈性描摹晴暖溫潤的江南冬景,高建群用他豪邁澎湃的激情刻畫雄渾蒼勁的世間大美。當我們徜徉於大家筆下一幀幀至美的畫麵之時,不禁由衷讚歎,不禁心馳神往。如何使我們筆端生花,描繪出一幅幅鮮活的圖景呢?

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特征就是某處景物在形態、色彩、布局、格調、氛圍等方麵區別於他處景物的地方。換言之,它是一處景物所獨有的,他處景物不會有或者不跟它全然相似的。落日的景象,我們每個人並不陌生,然而“西地平線上的落日”那種壯美和神奇,卻是大西北所特有的,是我們在海邊、江南觀落日無法感受到的。如何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呢?一是學會觀察,從觀察中發現景物特征。觀察景物,要選好觀察點,用多種視角觀察景物的姿態色彩。“西地平線上”的三次落日,作者是借助西部的獨特背景來描寫的,描寫不同背景下落日的靜態與動態,突出了三次落日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處。二是學會比較,從比較中發現景物的特征。鬱達夫寫“江南冬景”,主要運用了多角度比較的手法:北國冬天與江南冬天比較,突出了江南冬天晴暖溫和的特點;江南冬景與北方夏夜比較,突出江南冬天有一種明朗的情調;閩粵的冬天與江南冬天比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優美;德國寒郊散步與江南冬天散步比較,突出江南冬天散步的情趣。這些比較,使江南冬景的特征得到充分的體現。同是水城,中國的蘇州、周莊,與意大利的威尼斯不同;同是王宮,中國北京的故宮與法國的凡爾賽宮不同;同是山水,桂林山水與九寨溝山水不同;同是園林,蘇州園林與杭州園林不同。就是我們每一個人住地附近的山水草木,都有自身的特征,在細心觀察的前提之下,通過與其他地方的比較,就不難發現這些特征。三是用心去感受,去體會,從感受中發現景物的特征。魯迅先生說過:“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一揮而就。”鬱達夫正是用心去觀察江南冬景,獲得自己獨特的感受,才抓住景物特征,寫出優美散文《江南冬景》;高建群寫出西地平線上落日的特征,也離不開他觀看落日時的獨特感受。

其次,具體生動地描寫景物的特征。一是多方位繪形繪聲,即具體描繪景物的形、聲、勢、速、態等。例如,梭羅《瓦爾登湖》中描寫瓦爾登湖美麗的湖光山色,依次寫了“一個平靜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個下午”的湖景。寫前者,有遠觀全景和近觀小景兩種景致,抓住了湖上最有特征的景物。寫後者主要寫小鱸魚的嬉戲場麵,描寫十分充分、十分細致,也十分精彩。二是多角度運用修辭手法描繪。描繪景物特征,可以運用比喻、擬人、引用等修辭手法描繪景物所構成的畫麵,即描繪景物的整體景象和具體景物的形態色彩,有點有麵。三是多景物組合,寫出景物特征。我們所見的景物或者描寫的景物,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它們往往由許多集體的獨特的景物組成,因此,可以抓住這些景物的特征一個一個描寫,從而寫出景物的特征。四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描寫自然景物時,不忘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是大自然的傑作,人文景觀則是人類自己的作品。相對來說,寫山水,以自然景觀為主,寫城市園林,則以人文景觀為主。許多景觀則是二者的有機結合。

題目一:翻譯音樂,解讀繪畫

從描寫自然的樂曲和繪畫中,選出自己喜愛的作品,把其美妙的意境和畫麵表現出來,首先要確定自己所喜愛的作品,然後要選擇好適合的表達方式和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劉鶚的《明湖居聽書》都是描寫音樂的,其實兩篇文章的主體內容都可以理解成是對音樂的翻譯。翻譯音樂要有特殊的語言,最多的和最有效的是采用通感的方法。通感即用形象的語言,將一種感官移到另一種感官上,翻譯音樂時就是把聽覺的感受用視覺的形象展示出來,把虛幻縹緲的音樂用實物可視的形象表現出來。比如《琵琶行》中,當要翻譯音樂中的柔和、低怨旋律的時候,白居易寫道“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把音樂的旋律變成了自然的形象。

除此以外,《二泉映月》、《聽鬆》、《梅花三弄》、《高山流水》、《太湖美》等,都有很強的可寫性。

描寫繪畫的作品也很多,主要的方法是抓住畫麵的意境和個性。聞一多有一次給學生上課,他走上講台,先在黑板上寫了一道算術題:2+5=?,學生們疑惑不解。然而聞先生卻執意要問:2+5=?,同學們於是回答:“等於7嘛!”聞先生說:“不錯。在數學領域裏2+5=7,這是天經地義的顛撲不破的。但是,在藝術領域裏,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題為《萬馬馳騁》的圖畫叫學生們欣賞和描述,隻見畫麵上突出地畫了兩匹奔馬,在這兩匹奔馬後麵,又錯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畫了五匹馬,這五匹馬後麵便是許多影影綽綽的黑點點了。聞先生指著畫說:“從整個畫麵的形象看,隻有前後七匹馬,然而,凡是看過這幅畫的人,都會感到這裏有萬馬奔騰,這難道不是2+5=10000嗎?”

同樣是繪畫藝術,同樣是自然山水作品,同樣是油畫或素描,東西方的表達卻各有不同。東方注重意境,西方偏愛逼真,但共同點是都追求藝術的創新。

題目二:臨摹自然,渲染心靈

本題的關鍵詞是:內容上要震撼心靈,表現上要清新雋永。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小品文。小品文是散文品種之一,短小靈活,簡練雋永,具有議論、抒情、敘事的多重功能,偏重於即興抒寫零碎的感想、片斷的見聞和點滴的體會,是一種輕便自由的文學形式。在中國盛行於明清。在現代中國,上個世紀20年代的小品文,是各式短文的統稱,與美文、隨筆、雜感、絮語散文大體相當。

要震撼心靈,需要描寫視覺衝擊很強的自然形象。“日出”、“星空”、“地平線”,偏重於共性的衝擊,適合大眾化的寫作。但現在很少有人去留意過星空,無垠的天空往往被我們遺忘了。有的考生就寫道,我從來沒有審視過覆蓋我們頭頂的天空,夜晚戴上眼鏡到院子裏仰望一下,啊,原來上邊有那麼多的明珠——星星。

但在我們各人所麵對的具體的自然世界中,應該有著個性的視角。所以我們在選取震撼心靈的物象的時候,完全可以從自然的細節和細微之處出發,石縫間的嫩葉、奔瀉中的一個急湍,就可能具有獨特的價值。

題目三:思考神奇,提煉規律

提煉自然之理,要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同時更要善於提煉和表達。

大家都知道,王國維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即一切景語皆情語。在作文裏人們也都十分強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那麼,景語裏是否也有“理語”呢?一般景語裏也有很多的道理,因為情和理本來就是不可分割的。既然景語裏有情,那麼也肯定有理的因素。

北宋文學家邵雍曾說,“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蘇軾也說“至於山石、竹木、水波、煙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當然,宋朝人所講的“理”與我們現在所說的一般的“理”有所不同,宋人大量的寫景詩文中所包含的理智和理趣,也不足以作為我們立論的依據。但許多寫景的名篇佳作,其“理語”的成分也都十分豐富。屈原的《離騷》和《涉江》中,大量篇幅都在寫景,被人們認為是抒發了千古之情,但透悟其內容之後,誰又能否認他寫出的忠信被謗、奸佞獲寵的千古之理呢?陶淵明《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的大部分也都在寫景,但透過恬淡閑適的山村美景,也讓我們領悟到了他所表達的官場混濁、泯人良知的至“理”。

以抒情見長的寫景詩詞,也滲透著理趣。杜甫《後遊》寫道“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寫江山花柳好像在等人們去欣賞,用來說明大自然是無私的道理。他的另一首《秋野》詩雲:“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水深了,魚極樂,樹林茂密,鳥兒就知道歸來,用來說明環境影響的重要。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的《觀書有感》:“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都是寫景寓理的典型例子。

回頭再來看看我們的作文,寫景狀物的文章不少,但都是借景抒情,托物言誌。如果不關注和把握其中蘊含的“理”,那麼,所抒寫的情感就往往是蒼白的,空泛的。隻有情理交融,才能感人至深。作文不僅要抒情,也要寫理。而“理”是從景物中悟出來的,中學生悟理的功夫確實不夠。實際上,景中悟情容易,“悟理”則難。因為悟理,需要穿透事物,並且往往是在悟情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真“理”的。

本題一般認為應該寫成議論文,實際上各種文體都可用,包括散文、隨筆等。

喝彩與診斷

一、點評示例

聽《埃格蒙特序曲》

江蘇 鄒 琦

聽首好聽的樂曲,就是一次美妙的享受。一曲《秋日的私語》,好像汩汩溪水款款流入心田;一首《致愛麗絲》,又似一個朦朧、虛幻的夢,但卻無比自然、純真……

點評欄

總寫聽樂曲的感受,語言簡練而優美。

《埃格蒙特序曲》並不是以輕柔為主旋律的,卻同樣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她的魅力是絕不亞於《致愛麗絲》的。

同樣是貝多芬的作品,一個表現了情,一個展示了力。當然,當我真正去接觸《埃》曲時,也發現作者在對不同的力描繪的同時,也表達了同樣深沉的情。

借比較,突出《埃》曲的特點:體現力與情。

我是在大致知道故事情節後,才去聽曲子的。雖然我不能去自由想像了,但卻更進一步體會到了力所表現出來的情。

作者用無數的音符在我們麵前描繪出了這樣一幅圖畫:西班牙人侵占了匈牙利,到處殘垣斷壁,屍橫遍野……

“力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受獨特而又深刻。

樂曲——開始,就以幾個沉重的低音將血淋淋的戰場推到了我們麵前。在這裏,它充分體現了序曲的作用,使聽眾感到了戰後的荒寂,到處陰森森,沒有生命,天地間一切的活動似乎都已停止,四周籠罩著一層恐怖的黑紗。

可是,就在你感到陰冷的時刻,一個細小的聲音像是從地下爬出來似的響了起來。淒涼、纖弱,顯得那麼無力,就像屍堆裏有誰在發出絕望的低吟,然而,畢竟有了聲音,與那沉重音符對比強烈的聲音。可是,不知為什麼,這個聲音的出現,使你更加感到了那個悲劇場麵的存在。

接下去,沉重的聲音與纖弱的聲音交替出來,並且越來越頻繁地交替著,起到了強烈的對比作用:一個是強有力的,一個是低微的。聯想故事,你體會到那強有力的聲音仿佛是侵略者在肆意踐踏著本是美麗神奇的土地,而那低微的則像是被侮辱的人們在竭力抗爭,卻力不從心,無力反抗,十分的淒涼悲哀。於是,本來一個死氣沉沉的場麵,作者用他的音調引導聽眾去想像出了一個新的在活動著的畫麵。這便是力,是表現力的力。

運用想像,將描寫音樂意境與抒發聽音樂感受相結合,形象而真情地寫出《埃》曲蘊含的力與情。

按聽曲的過程,以“開始”“接下去”“再往下聽”等標誌語,逐步描繪意境,顯得明晰而有條理。

再往下聽,樂曲兩個旋律的出現漸緩,直到結束。在漸緩的過程中,自然地形成兩個層次,這也就使得樂曲的結束顯得不那麼突然了。

《埃格蒙特序曲》聽完了,然而我的耳邊卻好像還奏響著沉重的鼓聲,柔婉的提琴聲。曲盡音猶在,這才是真正的享受。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突出樂曲的魅力。

“總評” 音樂,是一種心境;音樂,可以讓我們多一分睿智,讓世界多幾縷溫馨;音樂,可以讓我們的聽覺變得敏銳;音樂,可以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和陶冶。這位同學聽音樂的感受,充分說明了上麵的道理。更重要的是,這位同學不僅喜愛音樂,更長於描繪音樂,抒發感受。文章運用比較手法,借助想像,將抒發感受和描述音樂意境相結合,突出《埃格蒙特序曲》蘊含的力與情。抒發感受真切而細膩,描繪意境明晰而有條理,語言流暢清新,是一篇優秀之作。

大自然的智慧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也經常地從大自然中得到啟示,正是這數不完的啟示,才創造了我們今天豐富多彩的生活。

點評欄

而在如今看來,人類似乎把自己置於一個高高在上的地位,是最聰明的動物,真的是這樣嗎?我想智慧的核心應該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

論斷有失偏頗。

大自然到底有如何豐富的智慧,我想我們是說不清,數不完的。或許就在一草一木之間尚還有許多我們未發現的奇妙之處,它讓人捉摸不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冒險、刺激,他們不再追求過平靜的生活,即使有生命危險。探索大自然是一個既有趣又危險的旅程,隨時會踩到它所設置的機關,什麼毒蛇猛獸、沼澤、食人花等等。有時人類也許會想不通大自然為什麼會這樣“毒辣”。這就要問人類自己了。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了。它不能躲避,不能反擊,隻有在人類一步步攻入大自然時,埋下一個個“陷阱”。這麼說來,大自然似乎真有些“毒辣”,難道它就沒有對人類友善的一方麵?當人們對它毒辣時,它自然也會把自己“毒辣”的一麵展現出來,當人們對它友善的時候,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議論的中心變成了“人”,偏離題意。

把大自然的“報複”說成“智慧”,理解偏差。

記得以前,還不懂什麼是大自然的智慧,隻知道一些人們都認可的道理:燕子低飛預示著將要下雨,魚兒冒出水麵也預示著雨的來臨,螞蟻搬重物啟示我們要齊心協力。現在知道:美洲巨杉是智慧的,它們成群生成,根須纏結在一起,來抵禦強風;蜜蜂是智慧的,它們的蜂窩構造精巧,令人驚奇的是,世界上所有的蜜蜂的蜂窩都是按照統一的模式建造的;食人花是智慧的,它既然使人毛骨悚然,必然有人類無法察覺的東西,它的美麗外觀就是致命的絕招。我們怎能不驚歎大自然豐富的智慧,怎能忍心去破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