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2 / 3)

內容雖然豐富,但簡單羅列論據,缺少必要分析。

大自然不僅無私地養育了人類,而且給我們以精神的滋養和生命的啟迪,使我們的天地更廣闊,使我們能夠充分地發展自己,改善自己。可以說,大自然是我們今天豐富多彩的生活的基礎。

我們要學習人類的知識,更要學習大自然的智慧。

缺少鋪墊,空發感慨,結論沒有“水到渠成”之感。

“總評” 文章論證中心不夠明確,論證過程沒有始終緊扣“大自然的智慧”這個論題,有偏題現象。因為論據不夠充分,並且列出論據後,沒有作必要的分析,所以得出的結論說服力不強。

二、點評嚐試

心靈牧場

都說年少輕狂,但誰又能說我們心無羈絆?生在塵囂,超越不了十丈紅塵,素衣無法不起風塵歎!眼神定格在方正的文字上,神情卻已迷離。心,在尋找綠草茸茸的牧場。

點評欄

跳過了春天,仿佛從寒冬直接到了炎夏。我總覺得心情鬱悶,晚飯後不想回教室,突發去操場散步的念頭,借以舒解考前的緊張。白天悶熱,晚來卻有清涼的風,仿佛是從繁花的山林裏吹度過來,帶來一股幽遠的淡香,連著一息滋潤的水汽,摩挲著我的顏麵,輕繞著我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已讓我感到愜意。

我倚著剛刷過白漆的足球框坐下,細數地上的草芽。它們剛破土而出,還帶著透明。再下幾場霏霏細雨,它們就會長成繁茂的青草。隻是,到時候我經曆過無數習題與試卷的曆練,還有心情來與它們告別嗎?

夕陽的餘暉灑了一地,也落了我一身金黃。抬起頭來看天空,夕陽很暖,光線很柔和,我感覺我的心飛得很高很高,像風箏一樣在鋪滿錦緞的黃昏飄蕩。我灰暗校服包裹下的身軀也似乎變得很輕。我相信,那時的我一定像個快樂的牧羊人,臉上有懶散的笑容。隻是,我放牧的是我禁錮已久的心,自然就是那片牧場。

輕輕地,輕輕地,我收下手中的線,站起身拍沉重校服上的塵土,攏了一下被風吹散的長發。我感覺自己像鼓足了風的帆,有足夠的勇氣尋找航程,經受風浪。

走在回教室的路上,我已經哼著歌,向很久以前的同學們打招呼了。太久沒聯係了,早已形同陌路,他們對我的招呼有點訝然,有點驚慌,但我毫不介意。

是啊,每個人的心都需要牧場,每個人都需要常常做一個忘掉一切的牧羊人。我的心在一個美麗的黃昏找到了它的牧場,就是那片天空,那個始終守候在旁的自然。她端坐雲端,輕撫琴弦,讓風歡唱,讓雲舞蹈,讓需要撫慰的心靈找到溫馨的搖籃。你相信嗎?當你的心在自然中漫遊時,你可以看到自然老人銀白的須發和從雲端垂下的衣袂。

“總評”

大自然的智慧

錯亂了時間與空間,我們站在辛格韋德利火山旁,觀望人類文明的極點熾烈地噴發智慧的火焰。那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爭與複興的究竟是誰?是混沌中的人類,還是賜予他們力量的自然?寬廣而肅穆的大地上凝聚了人類對睿智的自然投出的虔誠的目光。這種充滿了敬畏之情的目光投影出古老文字,它說,是自然給予我們智慧與品格,這便是自然的智慧,啟迪了無數文明的智慧。

點評欄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蘇東坡在黃州,在赤壁之下,麵對自然,自然偉大的智慧叩擊著他落寞的心靈,蘇氏從而恍然大悟,從而歎出人生的大智慧。似是佛家倫理,又何嚐不能理解成自然的智慧呢!這正如史鐵生在地壇,那個仿佛等了他幾百年的地壇,無論是星空、牆縫或小蟲都給了他無窮的啟示,讓這個在最狂妄的年歲斷了雙腿的人明白了生與死的本質。這是自然告訴他的,自然的智慧在生命的海洋中給我們引航。

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墓誌銘上有這樣一段話:有兩樣東西愈是思考愈是引發我深深的驚歎與敬畏——一是頭頂上繁星密布的天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令。自然的智慧是需要我們敬畏的,如同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樣。康德喜歡散步,喜歡在大地上行走,因為真正的哲學是走出來的,是與自然相擁出來的。我們沒有任何驕傲的資本,因為我們瞻仰的偉人,我們經曆的種種偉大,都不過是在大自然的智慧中來回地穿梭。

海德格爾曾說:人,詩意地棲居。然而,同樣是棲居在自然中,而且是同一個自然,獲得的智慧卻不同。拿東西方文化來說,中國從古至今突出的是政治智慧,人際關係智慧,而西方則是一代代堅守的科學智慧。資中筠女士在她的《方孝孺與布魯諾論》一文中曾點評過由兩個典型延伸出的東西方差異:方孝孺的死為的是皇帝,而布魯諾的死為的是科學精神。無需驚訝,如今的西方文化顯然已成為一種強勢文化,單向衝擊著我們的文化。自然的智慧是公平的,你索取它才會給予。但無論東西方,現今日益尖銳的問題是對自然的失禮而導致的危險處境。失去對自然的敬畏的民族都是極其危險的。海洋沒有界限,天空沒有界限,自然的智慧沒有界限。東西方的文化應該是相互補充促進的,帶著敬畏將這邊的倫理與那邊的科學融為一體。一路走過,體察他方智慧,無形中已將自然的智慧貫穿。

自然的恩惠無以償還,它用智慧賜予我們生命的力量。當每個人都明白大自然的智慧照射著人類成長的每一個腳印,充滿敬畏的心如此透明,大地脈搏跳動之聲如此清晰!

“總評”

個性展示

一、個性立意

立意示範:

閱讀下麵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現在所謂的自然已經基本上是人為的自然了,整個世界好像是一個經過整容的麵孔。我們應該在自然的狀態下了解自然,但不管自然的成分有多少種,哪怕是走進一座假山,一帶不十分清澈的水,或者是經過了人們辛勤勞作的花草樹木,那樣的自然也還是有天然的價值和意義的。

請以“心中的自然”為題,寫一篇作文。

示例一:

不知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麼一段經曆,在記憶中留下一段對黑暗很深的、難以忘懷的感觸,我把這種感觸叫做“荒野無燈”。小時候怕黑,怕一個人呆在家裏,怕窗外那些與神怪故事相連的響動。這種恐懼不是對黑暗本身,而是對藏在黑夜裏的鬼怪的敬畏。長大了,走夜路時,一次又一次地強化了我對黑暗的印象。天地渾然於黑暗的夜幕之中,天上無星無月,有時飄灑一些無端的雨絲,黑影幢幢,或是濃雲或是山影或是樹陰,黑暗在你麵前悄然分開,又在你背後迅速合攏,隻有路麵上的水窪是亮的。這時候,我往往疾走如飛,目光朝著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盞燈像螢火飛進我的心田,猛地點燃溫暖全身的火——一種熱愛和感激之情。

評價:

起筆於黑暗,收筆在燈火,作者巧妙地鋪墊,先營造了一種對黑暗的敬畏之境,然後使燈火的出現顯得迫切而又自然。這種敬畏之情也是一種對自然的細致觀察和感受,是更高級的欣賞。

示例二:

街心花園裏也有綠,可惜,正當你準備極目遠眺時,卻發現綠色戛然而止,就像樂曲於高潮處煞風景地突然中斷,且永無延續的可能;宜興竹海的綠是生機勃勃、鋪天蓋地的,但你卻在莽蒼中消失了。

而我的綠色卻正是恰到好處的。我喜歡躲在陽台上的藤椅裏什麼都不做,隻被包圍在一片綠色裏。那滿山的,隻能稱之為樹林吧,麵積不大,剛好伸展到目光的盡頭,與天地相連。有限的一點,倒引得遐思翩翩。若滿山的綠千篇一律,或層次變化得太整齊,那我早就對此不屑一顧了——深綠、青綠、黃綠、嫩綠甚至帶點紅褐色的綠,錯落有致地擠滿一山。看久了,升騰起一股律動感,野潑潑的,就像時下流行的染發術,滿頭五彩繽紛。

一株株地細看,你會覺得索然無味,一點也不挺拔清健,甚至帶點猥瑣;品種也無足奇怪:樟木、鬆柏、杉樹,土得掉渣,但它們畢竟是樹啊,堅韌的樹啊,比之隨風倒的草,它們是偉大的。反正江南的小丘配小樹,樹多力量大,真個看來就是一片賞心悅目的綠。

評價:

難得作者有那麼細致的眼力,把看似簡單的綠色寫出種種變化,又難得敢於揮灑勾畫,將滿篇的綠色推至讀者眼前,令人賞心悅目。作者已經不是簡單停留在事物特征的層麵上進行構思了,而是上升到用心品味,深入事物的內質去發現真善美的境界了。

我來立意:

1.

2.

自我評價:

二、個性寫作

寫作示範:

風,吹之即來,轉瞬即逝,我們天天與它親近,卻很難捕捉它的身形。可是,也有人抓住了風,了解了風,欣賞了風。“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借助風抒發了英雄氣概;“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蘇軾在風中盡顯自己的豪放與豁達;歐陽修寫過《秋聲賦》,西方詩人有《西風頌》,風吹入了我們的心田。

請以“風中感悟”為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體自選,題目自擬。

點撥:

風,人人可感,但是具體表現很有困難。在寫作時,我們要力求化虛為實,將虛無飄渺的風加以具體地描述渲染;當然也要避實就虛,注意在對風進行描述的基礎上提煉自我的發現和感悟,文章應該有自己思考的結果。當然,風也許還可能是社會之風,生命之風……這樣風可寫的內容就非常多了,也非常寬廣了。

例文:

風,可以穿越荊棘

生如風。

好一個亙古的比喻。你也許感慨於它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著一絲痕跡。我卻跋山涉水,在時空裏淘盡沙礫,找到了這個比喻的真諦:

唯有風,可以穿越荊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繪成籬笆牆的內外,我們一層又一層地爬過,事實上,這層層籬笆綴滿荊棘,我們通過時,往往遍體鱗傷,身心俱毀。這時,你看到,風在牆外千縈百折,不屈地呼嘯而過,空氣中凝結下壯觀的痕跡。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裏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回避。烈日暴雨來過,飛沙走石來過,我們布滿傷痕,還要麵對一片片荊棘的叢林。

梭羅說:“這兒可以聽到河流的喧聲。那失去名字的遠古的風,颯颯吹過我們的樹林。”或許垂問遠古,能把生命如風的真諦領悟。

蘇軾看見了風。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麵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後帶著撕身裂骨的陣痛穿越過漆黑的荊棘林。刹那間,他心中鬱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頓悟。

於是他逍遙紅塵,寄情山水,最終名垂千古。隻是,那夜的風,已遺落於歲月,無人見得了……

梵·高看見了風。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懶散地躺著,糾結於一個難解的疑問與痛苦:耗盡心血的畫作,竟是一幅也無人理解,一幅也賣不出去!對於一個把藝術當生命的人來說,無人欣賞自己的藝術好比無人重視自己的生命,這是一種被輕視、被鄙視的痛苦!這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幸而他看見了一陣風穿過向日葵田地。那陣風被阻擋了,發出憤怒的吼叫。然而它們向前!向前!全然不顧被招搖的枝幹劃破的身軀,它們成功了。於是他也成功了。《向日葵》等畫作在他死後不久,直至今日,都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品。

……

關於風的故事太多。

在風吹著號角呼嘯而過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荊棘林時,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看到了它在昭示什麼。

唯有風,可以穿越荊棘。

唯有學習風,我們才能藐視一切挫折,讓痛苦煙消雲散,讓快樂灑滿旅途!

評價:

看到這篇作文,我不禁感歎作者想像力的豐富,文思的敏捷,他將風具體化、擬人化、精神化,以如風之筆,煽動起了對曆史和文化的情愫。雖然有些比喻有點牽強,但是,整體品味,作者對風的體悟是非常靈動的,它依托於風,又不局限於風,古今中外,任其揮灑,顯得很大氣,文章也很有底蘊。

我來寫作:

自然萬物是客觀存在的,但它呈現在世人的眼簾和心中時,又往往帶有主觀性,常常被披上了感情的麵紗。下列詩句名言就是例證: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

“一番桃李花開盡,唯有青青草色齊。”(曾鞏)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讀了這些句子,你有什麼感想呢?請寫一個40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

點撥:

靜態的、無情的大自然,在聰慧的、有情的人類眼裏,立即變得鮮活、靚麗、靈動、神奇起來。我們既要認真地觀察大自然,看到大自然展現的綽約風姿、媚人麵容,更要認真地思考,真切地感悟,深入大自然的精髓,觸摸大自然的脈搏,讀出大自然的神韻,把握大自然的哲理意蘊、人文內涵,還要聯係曆史,聯係現實,聯係社會,聯係人生,聯係讀書,聯係事業。這樣,我們的創作才會有廣度、有厚度、有深度。

相同的材料,但可以有不同的表達,請根據上麵的寫作材料和要求,寫出自己不同的“感想”。 自我評價:

美文櫥窗

拜謁高原

龐天舒

我對西藏不陌生,盡管從未踏足那片高原,卻在不少電視片中領略過迷人的雪域風光。

雪山、朝聖者、無邊無際的藏北高原、滾滾的犛牛群、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永遠站立在亙古的靜止中,離現代社會那樣遙遠。

我執拗地認為高原在等待我,終於,一個好時節,我向著高原行去。隻是我不是一個孤獨的不知路在何方的旅人,我們有一支隊伍,有一台大客車、充足的氧氣瓶,有醫生和數位經驗豐富的“老西藏”,東道主為我們這行人選擇了一個絕佳的旅行路線:由格爾木踏上千裏青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