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聽過許多許多故事,讀過許多許多故事,也說過許多許多故事。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從故事中成長起來的。然而,你有沒有注意過,每一個故事,都有個敘述角度的問題,也就是人稱問題。用什麼人稱,就等於你請誰來講故事。那麼,要說或寫一個故事,是用我見我聞的角度好,還是用你見你聞的角度好呢?或者用他見他聞的角度更好呢?同一篇文章能不能同時使用兩種人稱呢?懂得其中的道理和選擇的方法,對於寫記敘文或說故事,實在是一件重要的事。
寫作導引
寫記敘類文章,不管采用什麼記敘方法,都有個敘述人的口吻身份問題。在敘述故事時,作者以“我”的身份寫所見、所聞、所感,是第一人稱;由故事中人物自己的口敘述自己親身經曆的事,作者隻是作為旁觀者,用“他”或“他們”來表達,是第三人稱。有時候,作者稱讀者或文中的人物為“你”“你們”,以“對話”形式來敘事,這就出現了第二人稱。正確使用記敘的人稱對表情達意很重要。
“真實而親切”,就憑用好“我”。課文《一個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都采用第一人稱敘述故事,凡是“我”看不見聽不見想不到的不寫,隻寫“我”聽見看到想到的,讓讀者有一種親切感、真實感,在“我”的引領下,讀者走進了故事的世界。其實,我們讀過的許多課文,如《背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都采用第一人稱敘述,不僅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更增強了文章的親切親近感,顯示出文章的個性。因此,同學們作文時,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親身經曆的事,可用第一人稱;即使寫別人的事,也可以運用第一人稱,不過,這時的“我”,不是作者自己,而隻是文章中的一個人物。
那麼,是不是寫記敘文都可以用第一人稱呢?當然不是。因為第一人稱屬“有限視角”,是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看待生活,“我”的見聞範圍受到限製。如果是“我”看不到、聽不到的事情或人物言行,又無在場的人介紹,就無法寫進文章裏。因此,你要想更自由更廣闊地敘述生活,還得用“全知視角”的“他”。
“全知全能”的“他”,用好威力大。第三人稱敘述,是最常見的一種敘述方式。在這種敘述中,作者作為旁觀者向讀者介紹和描繪某件事,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可以具體、細致、深入地反映生活,描述人們之間的複雜關係和內心活動,視角開闊,敘述自由,變化靈活。《最後的常春藤葉》為我們講述了老藝術家貝爾曼用生命繪製畢生傑作,點燃別人即將熄滅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文中涉及到蘇艾、瓊珊、醫生等眾多人物,涉及到貝爾曼畫常春藤葉這一情節的巧妙處理,正是運用第三人稱,才能合理完整且有吸引力地展示事件的全過程和真實麵貌。不過,運用第三人稱敘述故事,要做到生動形象,需要作者更豐富的想像力,需要具體而精彩的敘述描寫。有時,為了克服單一敘述角度的局限,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敘述角度。其中常見的是“你”“我”“他”的交流、轉換。
“你我”交流,人稱巧轉換。完全以第二人稱敘述的文章是幾乎沒有的。有些文章用“你”“你們”來敘述,實際上是以第一人稱敘述,是作者與讀者或與作品中人物甚至事物進行“你我”的對話交流,增強敘述的抒情意味,常用於書信、詩歌和悼念文章。如《讓我們一起奔騰吧》一詩的第二章,運用第二人稱,表達詩人對熱情、開朗、純潔的奔騰者的讚美。《安妮日記》中,安妮將日記當做自己的朋友,用書信的形式來寫日記,寫作中,就常用“你”的稱呼進行交流。寫作中常用的方法是在運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敘事的過程中,巧妙轉換人稱,以第二人稱來表達作者的濃鬱感情。一般來說,當作者自己對讀者對所敘人物或事物的感情十分強烈時,或主題表達需要突出感情時,才轉換人稱;轉換人稱不能破壞文章整體性,上下承接要自然,一般用抒情句過渡。如《今生今世的證據》第二段,用擬人手法與“曾經擁有的事物”對話,直接交流:“草,你要一年年地長下去啊。土牆,你站穩了,千萬不能倒啊……”轉換人稱,更強烈地表達“我”對以往生活的眷戀、懊悔和傷感。
不過,對於我們一般同學來說,一般還是采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寫作為好。至於用第一人稱還是用第三人稱,要從實際出發。
題目一:搜集資料,編寫新聞
“寫作實踐”中的第一題,要求搜集報刊資料,編寫本年度世界戰亂災荒十大新聞。
戰亂災荒是人類永恒的宿敵,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俄羅斯和格魯吉亞武裝衝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戰火連綿,索馬裏海盜橫行,令人窒息的槍炮聲幾乎在每一天的新聞報道中此起彼伏。發生於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更讓我們強烈地意識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奈。直麵戰亂災荒,是為了讓我們警醒,從而更加珍惜和平之不易,尊重生命之高貴。
編寫年度十大新聞,不同於撰寫即時新聞,要廣泛收集資料,然後根據“戰亂災荒”這一主題要求,對一年來發生的有關重大事件根據其價值、影響加以篩選整理,用相對簡約的文字加以介紹。示例如下:
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裏氏8.0級特大地震,最大烈度達11度。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69227名同胞遇難、17923名同胞失蹤,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多元。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眾誌成城、力克時艱,取得了抗震救災鬥爭的偉大勝利。
孟買恐怖事件
2008年11月26日至29日,印度孟買發生持續59個小時的恐怖襲擊事件。一夥自稱“德幹聖戰者”的恐怖分子向孟買10處重要建築和設施發起攻擊,與印度安全部隊展開激戰,並在泰姬瑪哈酒店、奧貝羅伊酒店和猶太人聚居的納裏曼大樓內劫持多名人質。襲擊事件共造成172人死亡,293人受傷,死者中包括多名外國人。這次事件的發生,再次敲響了國際反恐的警鍾。
題目二:讀圖感受“戰爭與人”
本題要求根據兩組與戰爭相關的攝影圖片,就“戰爭與人”的話題,寫一篇讀圖感受。
一張張黑白老照片,凝固了戰爭實景與人類表情,穿越曆史塵埃,重新在我們麵前顯影。照片上那人、那物、那場景,讓你臉上出現的決不僅僅是會心一笑,一定還會有錯愕、震驚、感慨與激憤。這時,戰爭的猙獰與血腥才進入你的內心,從褪色的影像變成五味俱全的滋味。於是你明白,曆史不都是死去了的東西,它化作絲絲縷縷,編織進了今天。這就是黑白影像的魅力。由美國猶太裔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拍攝的,反映二戰期間猶太人苦難遭遇的史詩性巨片《辛德勒的名單》,就有意選擇了黑白影像,從而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閱讀老照片,要善於捕捉人物的外貌、神情,捕捉那“包孕過去,啟迪未來”的瞬間造型;要聯係文字說明和相關曆史背景,從照片所提供的多元視角中,重新打量曆史,重新認識我們原先自以為已經認識或了解的人和事。
閱讀老照片,還要體味曆史的情感。曆史是客觀的,因其客觀所以無情;曆史又是公正的、正義的,誰能說曆史不是有情的?人是曆史的表演者,許許多多人對公正和正義的不懈追求,使自己的曆史具有了豐厚的情感。作為個人,幾十年的生命是否與人類的命運有所關聯,這很難說。但在自己的短暫生涯中,所經曆的那些平平淡淡、曲曲折折,也自有喜怒,自有悲歡。翻開自己的相冊,從童年到老年,誰都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
閱讀老照片,更要悟史明理。回憶是人類獨有的權利。回憶不但是一種感情的投入,而且是一種理智的收集,收集掉落的一切,進行嶄新的排列,於是生出許多發人深省的結果。侵華日軍製造的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距今不過六十多年,日本國內就有人試圖對它進行掩飾。西方哲人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中國先哲說:溫故而知新。曆史是一麵鏡子,它敦促我們凝望過去,正視今天!
題目三:看曆史圖片,講命運故事
本題要做兩件事。首先要尋找選擇有關戰爭與和平的圖片。這一類圖片很多,關鍵是要符合三點要求:一是圖片主題比較鮮明,形象清晰,富有特征,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二是圖片富有情節感,包含著故事;三是自己了解或理解圖片內容,並有一定的說明資料。第二步是要根據圖片講故事,這要在觀察畫麵的基礎上,分析理解畫麵內容,然後運用積累的知識或材料,展開想像,按“故事”的要求編寫故事,注意敘述的角度,即人稱。以下提供幾幅圖作參考或選用。
上海8·28轟炸
“希望日本人好好反省曆史”
“畫麵回放” 1937年8月28日,日軍轟炸上海南站,炸死候車婦孺200多名。廢墟前,一個滿身鮮血的幼兒,因為傷痛、驚恐和失去母親而號啕大哭。撕心裂肺的哭聲,穿越68年的漫漫時光……
“新聞背景” 日軍的殘暴,令人發指。除南京大屠殺等為世人熟知的驚天暴行外,日軍還曾“創下”30天內,連續血洗山西陽高、天鎮、左雲、靈邱、寧武、朔縣、原平7座縣城,屠殺無辜百姓1.6萬人的“紀錄”。
“親曆者自述” 王楚英:82歲,“八·一三”淞滬抗戰時任排長
淞滬抗戰時,當時我在上海北麵,準備第二次攻打羅店,日本的飛機整天在頭上轟炸。日軍連婦女、小孩也不放過,這種事情太多了,數都數不清了。現在,我有時想到那些屍體,特別是婦女兒童的,連飯都吃不下。我真的希望日本人好好反省曆史,不要讓軍國主義再度重演。
奧斯維辛集中營
“生命已經毫無尊嚴”
“畫麵回放” 他斜靠在斷牆上,保持著臨死的姿勢:身體前傾,頭顱低垂,左手攥緊幾根草一樣的東西。他是被活活燒死的,在一個叫奧斯維辛的人間地獄。
“新聞背景”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的人皮被製成手套或燈罩,頭發被做成褥墊,假牙上鑲的金子被熔化後存入德國國家銀行,就連身上的脂肪,也被刮下來做成肥皂。蘇聯紅軍攻克這裏時,除了幸存者,還發現了7000公斤頭發、近1.4萬條人發毛毯……
“親曆者自述” 阿爾賓:83歲,幾百萬被囚者中僅有的300多位成功越獄者之一
無休止的饑餓、寒冷、挨打、苦役和隨時隨地可能被處死,令許多人絕望,生命已經毫無尊嚴。由於我會德文,1943年被調到廚房幹苦役。廚房在集中營外,看守鬆了許多。當聽說納粹為了粉碎囚犯的秘密活動,準備把大家分散送往其他集中營時,我加緊了行動,設法搞到了一些德國馬克,又儲備了一些食物。1943年2月27日,氣溫零下10攝氏度,我和弗蘭內克溜出廚房,越過了集中營外冰冷的蘇瓦河。
人體凍傷實驗
“最沒有人道的罪行”
“畫麵回放” 還有什麼樣的手能比這雙更讓人難忘?被日軍進行24小時凍傷實驗後,這雙手嚴重變形,膨脹的手麵還殘留著一層寒霜。我們看不見主人公的麵龐。這一點不再重要,因為在那段歲月,有這樣一雙手的人很多很多。
“新聞背景” 細菌、毒氣、凍傷,各種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構成了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的魔鬼史。日軍曾在哈爾濱、長春、北京、南京、廣州等地設立大型細菌戰基地和工廠,並曾在我國20個省進行過細菌戰,死者難計其數。
“親曆者自述” 王亦兵:74歲,父親、堂兄飽嚐日軍731部隊迫害
侵華日軍對中國人犯下的罪行是人類有戰爭曆史以來最殘酷、最沒有人道的罪行。731部隊自始至終都是圍繞侵略、征服和屠殺而進行的,它的曆史就是一部充滿血腥暴行的罪惡史。
日軍“三光”政策
“能搶的就搶、能燒的就燒”
“畫麵回放” 殘垣斷壁,空空如也。麵對被日軍焚毀的家園,他憤怒地舉起緊握的右拳。這是一隻瘦削的拳頭,卻握得那麼有力……
“新聞背景” 日軍在中華大地燒殺擄掠,無惡不作。僅在山西霍縣,日軍就向根據地掃蕩1025次,燒毀房屋8456間,殺害1204人。由於日軍頻繁大規模的掃蕩、蠶食和殘酷的“三光”政策,1941年至1942年,敵後抗日根據地人口由1億降到5000萬以下。
“親曆者自述” 晉芳芸:84歲,山西省霍州市三教鄉王家垣村人
鬼子進村什麼都幹,能搶的就搶、能燒的就燒。村裏有個叫陳五喜的,被鬼子抓到碉堡,用開水燙死。有一次,鬼子將一家六七口人全部抓起來,並排放在地上,用耙子當場紮死,中間還有兩個孩子。當時靠近太嶽山的不少村莊幾乎被殺成絕戶,至今住戶還很少。
題目四:感悟和平,補寫詩歌
本題要求模仿詩人的風格,補寫一小節詩,可以加在任何位置。
本題兼有仿寫與補寫的雙重要求,有一定的寫作難度。
補寫詩歌,首先要反複吟誦原作,仔細體會原作的音調、節奏、用語特點,體會作品的意象特征與藝術風格,努力追求“形似”。
補寫詩歌,還要把握原作詩段之間的內在聯係,梳理出詩人的情感脈絡,體會詩歌的主旨意蘊,而最難把握的是原作的神韻。《文心雕龍·情采》說:“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劉勰認為,最好的作品是為情而造文,即為了表達情理而作;其次是為文而造情,為了寫作而造作情理。仿寫、補寫難免為文造情之憾。“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就是說情理是經,文辭是緯;情理是主,文辭是次。把握住情理,補寫才能努力做到“神似”。
喝彩與診斷
一、點評示例
彌足珍貴的字眼:和平
點評欄
爸爸向我推薦的《茲拉塔日記——一個薩拉熱窩少女的生活》一書,成為我假期旅遊的伴侶。在“轟隆、轟隆”的列車與軌道的撞擊聲中,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這個被人稱作“薩拉熱窩的安妮·弗蘭克”的13歲的美麗少女,從1991年9月開始寫日記,寫波黑戰爭對生靈的塗炭,寫她對戰爭的認識和感受,字裏行間充滿著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的企盼。
簡介日記,概括精練。
茲拉塔有著十分美好、寧靜的童年生活,她唱著歌兒上學校,與小夥伴們無憂無慮地郊遊,依偎在父母的懷抱裏撒嬌,幻想長大後要到世界各地旅遊,向人們介紹薩拉熱窩的美麗風光……然而,殘酷的現實使她的生活不可逆轉地改變了。她沒有料到她家在薩拉熱窩城外的周末別墅會遭到毀壞;她沒有料到戰爭造成停水、停電、斷糧,使昔日富裕的生活變得如此貧困;她更沒有料到她最親密的小夥伴們在公園裏玩耍時喪命……這一切來得太突然了,使這個13歲的少女來不及思索,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13歲的年齡,應該擁有少女的歡樂,擁有良好的受教育的機會,然而,戰爭的炮火使學校和操場被毀壞,學校被迫停課,學生隻好成天日複一日地蝸居在地下室裏,耳旁不停的爆炸聲代替了朗朗的讀書聲,憂鬱的心情代替了昔日的歡歌笑語。
13歲的年齡,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離不開營養的滋潤,然而茲拉塔麵臨的處境是:靠人道主義援助運送來的食品包裹中的羊奶幹酪吃起來味同嚼蠟;靠耐心排隊,而且敢冒槍林彈雨的危險才能勉強得到一塊麵包;黑市上也難得一見的牛肉罐頭賣到50馬克一聽,比戰爭爆發前漲了十幾倍;她已記不起她上一次是什麼時候吃的雞蛋和水果,茲拉塔發覺自己常常夢見雞肉、噴香的炸肉排、意大利餡餅、鹵汁麵條……
盡管戰爭奪去了茲拉塔幸福的學習機會和歡樂的少女生活,但茲拉塔仍對生活充滿信心,對知識充滿渴求,對未來充滿希望。隻要炮聲稍停,她就和小夥伴們聚集在一起,學習英語、音樂、數學和文學;隻要心情稍好一些,她就抓緊時間練琴,伴隨著山上傳來的陣陣機關槍聲,她彈奏著巴赫、肖邦的曲子,琴聲使她進入對藝術追求的境界,暫時忘卻了那場在她家樓下大街上正打得難分難解的戰爭;她還通過新聞記者,認識了一位美國朋友,收到了來自大西洋彼岸的信。信裏裝著一個回信的信封,還有一支漂亮的鉛筆。這一切,都給茲拉塔帶來安慰,帶來希望。她堅信這一切將會過去,她幻想自己“將又會變成一個孩子,在和平的環境裏,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生活,享受著快樂的童年”。
“然而”一轉,天壤之別。
排比、反複,控訴戰爭罪惡,激憤之情,溢於言表。
悲慘遭遇,令人唏噓。
你是否想起賣火柴的小女孩?
美的渴望,美的力量!
茲拉塔用血淚講的這些故事,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在讀她日記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流淚、歎息:人類為什麼會產生戰爭這個惡魔呢?它毀滅文明,毀滅生靈,毀滅人性,帶來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仇恨,給多少人留下災難和痛苦,而其中受害最深的要數兒童。因為戰爭不僅使他們失去自由和歡樂,失去幸福的學習機會,而且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永遠難以彌合的創傷。相比之下,生活在和平陽光下的中國青少年一代,實在是太幸福了,不愁吃穿,無憂無慮,受到社會無微不至的關懷,這一切,我們當百倍珍惜!
詛咒戰爭,珍愛和平。
情理交融,頗有見地。
人類向往和平,世界企盼和平,茲拉塔的呼喊喚來了正義的回聲,全世界所有進步的力量都在為和平而奔忙,波黑戰爭炮聲停息,便是對和平的禮讚。我企盼和平鴿子在全球的每一個角落都自由飛翔,讓每一個像茲拉塔那樣的少年兒童都生活在和平的陽光下。
真誠呼喚和平陽光。
“總評” 好的讀後感不應人雲亦雲,而應抓住作品的精髓,或作切中肯綮的分析,或作鞭辟入裏的議論,或從世態萬象中引發聯想,或從人生感悟中得到教益。本文作者敞開自己的心扉和作品交流,和遭受波黑戰爭蹂躪的少女同呼吸、共命運,做到了“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因此這篇讀後感有較強的感染力。文章語言很有特色,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是下了一番工夫的,粗看似平淡,實則不然。由於作者是飽蘸主觀情愫來寫的,因此在質樸中見真情,在平淡中見愛憎,情寓意中,意在言外,處處能扣住“情”來寫,是文章最成功之處。
呐 喊
——讀圖有感
人類膨脹的欲望,侵略的本性,誕生了“戰爭”這個名詞。
點評欄
上個世紀戰爭是那樣頻繁,侵略勢力是那樣猖獗,戰火的硝煙彌漫了晴朗的天空。為了保衛祖國的那片淨土,年輕的小夥子隻得離開心上人拿起槍奔赴前線,年輕的爸爸也隻得丟下年幼的兒女趕赴戰場。
“侵略的本性”說法欠妥。
1966年8月13日,在美國南達科他州的一處機場,一位從越南戰場歸來的海軍陸戰隊下士正擁抱著等候他多時的妻子。
畫麵內容介紹過於簡單,不明了。
敢問有誰看了這樣的照片會不感動,敢問在這戰火紛飛的年代有誰還能找到這樣堅貞、偉大的愛情?在那個年代,越南戰爭爆發了,愛國的辛納曼加入了美國海軍陸戰隊。是戰爭讓他毅然離開了家鄉,丟下了妻子一人,自己奔赴前線,而他的妻子沒有放棄自己對愛情的那份執著,艱難地度過了擔驚受怕的那些歲月,終於他們又團圓了。此時他們相擁在一起,彼此都希望時間的腳步從此停留,永遠都不再分開。可是,前麵的路誰也說不清,說不定哪天戰爭又將他們拆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