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薩拉熱窩的內戰中已有34名記者喪生,莫茨也差點在那裏“光榮”。當時,一顆子彈擊穿CNN采訪車的玻璃,正好擊中莫茨的臉部,雖然沒有穿過致命的動脈,但是卻掀掉了她大半個臉,顴骨被打得粉碎,舌頭被打斷。在送到診所時,大夫們直搖頭,認為她不行了。但在經過20來次手術後,她又奇跡般地回到了工作崗位上,媒介人士無不驚歎這個女人真了不起。她自己也哭著對采訪記者說:“我已經要求重回薩拉熱窩,說不定我還能在那裏找回我的牙齒。”
莫茨小姐是新西蘭一位建築商的女兒,她於1983年移居美國,開始時在休斯敦一家電視台工作,1990年起任CNN攝影記者。
1992年6月,她第一次被派往薩拉熱窩,逗留6個星期後,她已經習慣周圍的流彈。她至今仍記得當時狙擊手向她襲擊的詳情,她說:“我當時已毫無痛感,我知道我整個臉部都掉了下來,樣子一定可怕極了,我盡力托住自己的臉。我摸了摸眼睛和鼻子,它們都還完好無損,我祈禱著別破相太厲害,否則的話我的男朋友要離開我了。”當時同在一輛采訪車上的CNN記者科索尼說:“到處是碎骨頭和皮肉,她滿臉是血,拚命用手止血。”莫茨應該說是“命大的”,那天清早薩拉熱窩的受傷者寥寥無幾,因此在她長達7個小時的手術中一直有充足的血液供應。本來時斷時續的電力在那天上午卻奇跡般地沒有停,否則的話,她必死無疑。第二天上午,她被軍用飛機送往德國的美軍醫院,而後又被送到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的梅耶醫院。她在那裏一住就是3個多月,醫生用她肩上的皮膚和骨頭修補了她的臉。整容手術期間,她隻能通過氣管呼吸,營養管道直插進胃裏以維持她的生命。
直到今年1月才取走呼吸器和流汁管道,恢複了正常生活。今年3月,尚在恢複期的莫茨又走上了工作崗位,她的下齶仍毫無感覺,臉部還留有彈片,體重從66公斤降至58公斤,對此,她開玩笑道:“這是瑪格麗特·莫茨的薩拉熱窩快速減肥術。”今年10月,醫生將為她裝上假牙。而後——莫茨說——她想去薩拉熱窩,甚至想認識一下當初襲擊她的槍手。“我會請他喝一杯,問他幾個問題,比方說當時距離有多遠。”
八麵來風
1.和平——這是國際事務中,兩個交戰時期之間的欺騙時期。
戰爭——一種解政治疙瘩的方法,用舌頭解不開,就用牙齒咬吧!
——[美國]安·比爾斯《魔鬼辭典》
2.凡是不給別人自由的人,他們自己就不應該得到自由,而且在公正的上帝統治下,他們也是不能夠長遠地保持住自由的。
——[美國]林 肯
3. 真理無須打扮,哪怕寫在枯黃的紙張上,描摹在貧瘠的沙土中,甚至變成粗俗的諺語,它也會生輝。謬誤,即使被刻上佛祖的銀盤,鑄入宮殿的金鼎,甚至冒充神靈的啟示,也是黯然無光的。
——劉夢苒
4.當然,“過去屬於死神”並不意味著忘記過去,“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它隻是讓你把過去的成功與失敗、歡樂與淚水都融進今天的奮鬥中。“再回首”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回過頭來,瀟灑地迎接一個嶄新的太陽。那樣,你才會有屬於自己的未來,才會堅定而自信地說:“我的未來不是夢!”
——高 強
5.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古羅馬的浮靡奢侈、道德淪喪毀掉了一個高度發達、繁華的城市,我們不能讓它們同樣毀掉我們辛苦營造的家園。該清醒了,沉睡的人們,一覺醒來,敗壞了的道德守則早已如童話中的魔笛一樣帶走了全城的孩子。那時便是追悔莫及了。
——何 芸
6. 我們的曆史,除了記憶不能再留給我們什麼,我們的民族除了奮發圖強不能再蹉跎等待什麼。留住記憶可以給我們更多的自信和自強的理由,我們要記住的不僅是遠古的文明與輝煌,更需記住我們的民族飽經苦難,她渴盼著她的兒女能夠揚眉吐氣,能夠被人敬重和尊崇。
——胡丹蘊
高考T台
有些人隻是在童年有過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質疑、發現、智慧、高尚、 驚喜、快樂、煩惱、平庸……這中間的每個詞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樣跟在好奇心的後麵。
請以“好奇心”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選;②立意自定;③除詩歌外,文體自選。——2008年江蘇高考作文題
優秀作文一:
好 奇 心
在那個不尋常的中午,在她堅定地邁出每一步時,陽光碎了。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每個女孩都是天使。但當我第一次看到她時,我覺得她不是。
她是那個坐在教室角落裏的女生,不美,而且她隻有一條腿。也許正是因為這,我的好奇心才會像雨後的小草一樣“嗖嗖”地長了出來。
那天的陽光好像格外刺眼,中午放學後我走得遲了點,剛好看見她拄著拐杖緩緩地走向樓梯。這時,我的好奇心告訴我:為什麼不跟過去看看她怎麼下樓梯呢?於是,我悄悄地跟了上去。
隻見她拄著拐杖艱難地走下樓。樓梯並不高。但對於她來說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戰吧!她先將拐杖拄在下一級台階上,再用腋下頂住拐杖,用力地將那條獨腿挪到下一級台階。我看到她的雙手緊緊抓住拐杖,手上的青筋清晰可見。
這時,我的好奇心不但沒有減退,反而更加強烈了。不知是誰將吃剩的香蕉皮隨手扔在了樓梯上,大概是想惡作劇吧!不知道她會不會注意到,我屏住呼吸看著她艱難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近了,近了……
她要做什麼?隻見她一手拖住欄杆,一手將拐杖放下來,接著,她蹲下身……她,竟將香蕉皮撿了起來。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擊碎了。我覺得自己好像是一個惡魔,站在這個角落,陰險地看著這樣一個天使走進危險。
陽光透過窗射進來,我仿佛一下子被照亮了。我不再好奇她會怎樣走下樓梯,還是思考怎樣去彌補我的好奇犯下的錯誤。
於是,我飛快地朝她走去。她正努力著站起來。也許是因為太累了,她怎樣努力都沒有用。這時,我伸出手把她拉起來。她抬起頭,用疑惑的眼神望著我。我輕輕地對她微笑。她便也微笑著將手遞給我。於是,我就這樣扶著她走下了樓梯。雖然,我們沒有說一句話,但我卻從她手心的溫度中感受到了來自她內心深處的溫暖。這溫暖慢慢地將我融化,將我的好奇心融成了一顆有愛、有溫暖的心。
走出教學樓,她微笑著對我說:“謝謝。再見。”接著便向路邊的垃圾筒走去,她小心翼翼地將香蕉皮扔進垃圾筒,然後又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出校門。耀眼的陽光灑在她瘦小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她變成了一個天使。隻不過她是一個單翼的天使。她頭頂上的隱形的光環溫暖了我的心。
我站在金色的陽光下,將那顆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放進心中的角落,用她給我的充滿愛的心溫暖自己。
優秀作文二:
好 奇 心
為什麼?
兩個人都長這麼大年紀了,相距不過幾米的屋子,有什麼必要隔幾分鍾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這件事總是會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昏耳不聾,還能眯著眼在屋裏做針線。大她三歲的爺爺便不行了,不願走動,總是坐在藤椅上曬太陽。
相隔不過幾米,奶奶過幾分鍾,便會放下活兒, “老頭子!”奶奶這麼叫。
爺爺不應,奶奶便急,邁著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爺爺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於是孩子般地笑嗔: “這個死老頭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這樣的事天天發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悶嗎?沒有人說話?那她為什麼隻喊一下而不是和爺爺嘮嗑呢?
喊爺爺做什麼呢?還這麼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見爺爺好好的,滿意離去的背影。陽光總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鋪在奶奶身上,每每這樣的畫麵閃爍著溫暖的光輝。
是不是隻要有人答應便好呢?我好奇地繼續想。
那好。再有這種事發生時,我便捂住嘴,學爺爺的聲音遲緩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別出來,無論我用布還是用棉花捂住嘴以求聲音的逼真。“細丫頭在這兒搗亂,……”奶奶皺紋滿布的手會輕拍我,以示責備。我微笑。
奶奶依舊。
我的好奇心不減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這麼喊來喊去做什麼呢?也不嫌煩。”
奶奶看我,寬容地笑:“丫頭,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心,被濡濕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連日以來如同小蟲一樣不斷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滿足。
你在,就心安的。這是人世間最最美麗的風景。粗茶淡飯有什麼要緊?年華老去有什麼要緊?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謂愛,便是如此。就是我所愛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見的地方,我手夠得到的地方,我能夠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著。
我慶幸我擁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曉奶奶一輩的關心、溫情與愛。我知道了,那聲聲呼喚是在說,有你在,整個世界,都在。
總評:
兩位小作者,都很會講故事。他們所選擇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都用第一人稱來敘述,又都善於抓住典型細節來刻畫塑造人物。第一篇文章“單翼天使”單腿下跪撿香蕉皮的“鏡頭”,強烈地震撼著人們的靈魂!文章由“好奇”而引發,接下去是“懺悔”和“同情”,最後感悟升華:“天使”的陽光,由“刺眼”到“透亮”直至“耀眼”,融合了愛心的溫暖,把“好奇”推向了人生的高境界。第二篇文章是寫奶奶的言行讓孫女好奇,於是,調皮的“丫頭”對奶奶進行了一番“偵察”,結果“偵察”到了“人世間最最美麗的風景”!能在“尺水”中“興波”,擷取鮮活的細節描寫展示澎湃的內心波瀾,讀來意味無窮。從生活中選材,以自我的角度來敘述故事,質樸而又親切,值得我們學習。
高考模擬
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說過:“純潔的人生從懺悔開始。”在我們的經曆中,總有那麼一些為之愧疚的人、為之愧疚的事。
請以“愧疚”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體自選,不少於800字。
思維魔方
材料:5月20日,網友“小點點”發帖說,上周三下午4點左右,自己與4名同學走到學校4號門時,一名4旬婦女突然摔倒在他們身旁。“就在身旁約1米處,於是我就伸手扶了她一下”。沒想到的是,這名婦女突然攥住一名同學的衣角大喊:“就是你把我絆倒的!”
(2009年5月26日《現代快報》)
同一座城市,類似的情節。2006年,南京老太徐壽蘭趕公交時跌倒,路過市民彭宇將她扶起就醫。結果老太的家人反把彭宇告上法庭,最後法院認定“彭宇與徐老太相撞可能性較大,應賠償徐壽蘭40%治療費”。
其實,類似的尷尬、困惑與麻煩何止發生在南京,各地都有。
2008年2月22日,外地來蓉打工的蘇蓉稱,本月18日下午3時左右她將一名倒在溝裏的老婆婆攙扶起來,沒想到老婆婆硬說是被她撞倒的,結果自己賠了300多元的醫藥費。
(2008年2月23日《成都晚報》)
2008年2月23日上午8點半左右,一位七旬老太摔倒在重慶市南坪東路星宇花園門口的人行道上。這位七旬老太摔得頭破血流,雖然很多市民關心她,但卻始終無人敢上前攙扶,一市民撥打120急救電話後著急離開,被眾人一致留下:“你不要走,走了我們怕說不清楚。”
(2008年2月24日《重慶晨報》)
分析:我們不得不承認,“不敢攙扶”已經成為道德“潛規則”。即使是好心人、熱心人也存在著“不敢攙扶”的問題,這難道是“道德風險”嗎?網民套用一句股市名言說:做好事有風險,學雷鋒需謹慎。一方麵出現“不敢攙扶”現象,另一方麵出現攙扶而吃官司或賠錢現象。確實,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地否定“人間真情與友愛”,更多的時候做好事、善事會留芳於世,會達到“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的效果。但是,當“不敢攙扶”成為道德的“潛規則”之後,越來越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時,我們就不能不反思道德建設上存在的隱患與矛盾。
“不敢攙扶”和攙扶潛在的吃官司或賠錢,都說明:道德“摔倒”了,摔得不輕,如果再不“攙扶”的話,可能離道德崩潰也不遠了。“做好事可先留證據”的律師提醒具有相當大的現實意義,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無形中給弘揚中華美德套上了“枷鎖”,互助互愛和友情友愛都會由此大打折扣,讓一個向善之人承擔如此的“道德風險”顯然是不公平的,我們還有什麼底氣用道德的標準來評判“老人摔倒數十人圍觀”呢?
有人說,彭宇案引發的關注,正是我們對公民道德信仰匱乏的焦慮和重建道德紐帶的渴望的體現。社會“不敢攙扶”與“攙扶吃官司”現象,應成為反思社會道德建設不足的動力,應成為加強社會道德建設的契機。但是,單純依賴於道德建設來解決“不敢攙扶”等問題也是不現實的。法律法規要為道德建設“撐腰”。道德“摔倒”,要用法律“攙扶”。彭宇案早已“鐵板釘釘”,法律沒有“攙扶”起道德,反而,加劇了“不敢攙扶”的輻射麵。法律法規如何與道德建設“接軌”,為道德建設“護航”?法律法規如何更好地發揮向善導善功能?這些更值得反思與探索。
人的遭遇與書的遭遇
草 嬰
“兩個失去親人的人,兩顆被空前強烈的戰爭風暴拋到異鄉的沙子……什麼東西在前麵等著他們呢?我希望:這個俄羅斯人,這個具有不屈不撓的意誌的人,能經受一切,而那個孩子,將在父親的身邊成長,等到他長大了,也能經受一切,並且克服自己路上的各種障礙,如果祖國號召他這樣做的話。
“我懷著沉重的憂鬱,用目光送著他們……本來,在我們分別的時候可以平安無事。可是,凡尼亞用一雙短小的腿連跳帶蹦地跑了幾步,忽然向我回過頭來,揮動一隻粉紅色的小手。刹那間,仿佛有一隻柔軟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轉過臉去。不,在戰爭幾年中白了頭發、上了年紀的男人,不僅僅在夢中流淚;他們在清醒的時候也會流淚。這兒重要的是及時轉過臉去。這兒最重要的是不要傷害孩子的心,不要讓他看到,在你的臉頰上怎樣滾動著吝嗇而傷心的男人的眼淚……”
這是肖洛霍夫名著《一個人的遭遇》的結束語。1956年我在《真理報》上第一次讀到這篇小說,就被它深深地感動了。小說寫的是一個普通蘇聯人在衛國戰爭中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蘇聯的衛國戰爭對我的影響很大,它使我走上翻譯道路,而翻譯工作從此也就成了我的終生事業。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入侵蘇聯,當時我國正在進行抗日戰爭。我在1937年底隨家庭避難上海,1938年跟一位俄僑教師學習俄語(那年我15歲),白天在中學念書,星期日學俄語。1941年8月20日上海創辦《時代》周刊,那是由蘇聯塔斯社和以薑椿芳為代表的地下黨合作,由蘇商掛名出版的,主要報道蘇德戰訊。那時上海在日軍控製下,根本聽不到國際消息,因此《時代》周刊出版後,不僅在上海影響很大,在解放區和國統區都被廣泛傳閱。我國人民由此知道反法西斯鬥爭的真實情況,並且增強了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的信心。當時上海懂俄文的人很少,能翻譯的人屈指可數。薑椿芳要我替《時代》翻譯稿件,我就從1941年8月起翻譯電訊稿,1942年《蘇聯文藝》月刊創辦後我又替它翻譯蘇聯文藝作品。我翻譯的第一篇作品是蘇聯作家普拉東諾夫的短篇小說《老人》,發表在《蘇聯文藝》第二期上。這樣,從1941年蘇德戰爭開始到1945年希特勒滅亡這四年蘇德戰爭的全過程,我至今記憶猶新。通過反法西斯鬥爭的翻譯實踐,我清楚地看到了法西斯主義的野蠻殘酷,看到六百萬猶太人慘死在幾個集中營的毒氣室裏,幾千萬人在二戰中家破人亡。就在那個時候,我開始思考人類苦難的根源,分析什麼是大是大非,同時逐漸培養自己的愛憎。
1956年讀到《一個人的遭遇》特別感動,並立刻把它譯成中文,也是因為我對反法西斯鬥爭有了較深的感受,衷心希望人類不再受到類似的浩劫。但怎麼也沒有想到,《一個人的遭遇》被說成是大毒草,我因翻譯肖洛霍夫作品在“文革”中受盡迫害,兩次處於生死邊緣。原因是江青在《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中誣稱肖洛霍夫是蘇修文藝鼻祖,而我就成了“肖洛霍夫在中國的代理人”、“肖洛霍夫的吹鼓手”。十年浩劫過去,我國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我反複思考我這劫後餘生還能做些什麼,還能在哪些方麵盡自己的一份力。最後決定係統翻譯托爾斯泰的小說,使中國讀者能讀到托翁的全部小說,包括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和六十多篇中短篇小說。我覺得通過托爾斯泰作品,人們可以更好地領會人道主義思想,培養對廣大人民苦難的同情,反對各種各樣的社會不公,同時在閱讀中提高藝術欣賞水平,而文藝工作者也可獲得有益的藝術熏陶,創作出更好的藝術作品來。
這樣,我就從1978年到1998年花了二十年時間把四百萬字的《托爾斯泰小說全集》翻譯過來。在此期間我推辭了其他工作,關起門來專心翻譯,在長期伏案翻譯過程中,我克服了“文革”受傷的後遺症,堅持完成這項工作。我在1975年1月在勞動時被水泥包壓斷脊梁骨。當時醫院拒收我這個重傷的“臭老九”,隻囑咐我家屬在家裏擱一塊木板,叫我仰天躺在板上至少半年,一動也不能動,讓斷骨自然愈合,要不然輕則下肢癱瘓,重則有生命危險。當時我自己並不知道情況這麼嚴重,隻覺得傷處疼痛難當。我不是一個怕痛的人,記得1969年夏,我因超負荷勞動曾導致胃大出血,我大量咯血,大量便血,五天五夜滴水不進,醫生好不容易把我搶救過來。後來又把我的胃切除四分之三。在動手術時我還同主刀醫生說笑,我說我不怕痛,你盡管開好了。但這次脊梁骨骨折,我可真正懂得什麼叫“痛徹骨髓”了,那是我從來沒有體會過的。
除了完成《托爾斯泰小說全集》的翻譯工作外,這幾年我還修訂了一些舊的譯稿,包括肖洛霍夫的小說《頓河故事》、《新墾地》第一部和第二部、《一個人的遭遇》、《學會仇恨》等作品。在我六十年的翻譯生涯中,我從肖洛霍夫和托爾斯泰的作品中確實學到了不少使我能克服困難、忍受苦難的精神力量。我從《一個人的遭遇》主角索科洛夫身上看到一個人即使遭到重重磨難仍能保持一顆對人的愛心,而且竭盡所能去疼愛凡尼亞這樣一個戰爭孤兒,這是一種多麼可貴的人格!
我常常想,要改善人們的生活,物質建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精神,沒有高尚的情操,物質條件隻會培養人的貪欲,社會上隻會增加爾虞我詐的情況。要提高人的精神風貌,需要做大量工作,而優美的文藝作品,則能在這方麵起重大作用。我一輩子從事文學翻譯,主要就是出於這樣的目的,而且至今不感到後悔。我惟一希望的是後代能過得比我們幸福,今後的社會能充滿人對人真誠的愛。
§§曆史的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