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及時與便捷(2 / 3)

他歎息,一遍又一遍,似乎有道不清的幽怨,說不明的悔恨。

他就在我身旁,帶著一身嚇人的哀怨,不住地搖頭,搖頭,搖頭……雙眸陰晦,仿佛千年幽霧籠罩下的寒湖。

就是這鋪天蓋地的“寒氣”,讓他在曆史的輪回中永世不得安息……

罪惡淵藪

在長長的曆史畫卷中,印著他紅褐色的名字,醒目到無法讓人不去注意。然而這醒目卻從未為他贏來尊敬,贏來光華,甚至無法為他贏來安寧。這名字,醒目地意味著恥辱,醒目地將他領入萬劫不複的深淵。他曾經掌握清朝軍事、經濟和外交大權,達到幾乎左右朝局的地步;他曾經多次鎮壓起義,被時人及後人批判為鎮壓人民的殘暴的劊子手;他曾經得到曾國藩的支持而編成地方武裝淮軍;他曾經耗盡心血組編北洋水師;他曾經多次在戰敗後簽下喪權辱國的條約……

他,叫李鴻章,中國近代史上媚外賣國的典型。

還有,他曾經確實給千瘡百孔的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痛楚和災難。

沉石無聲

但如何能將一個錯綜複雜的人物如此輕易地全麵否定?

清政府對外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之時,是他大聲疾呼:“事窮則變,變則通。”麵對封建頑固勢力對“洋務”的非議,他非但沒有退縮,而是譏諷這些渾渾噩噩、守舊的頑固分子:“外患之乘變幻如此,而我猶欲以成法製之,譬如醫者療疾不問何疾,概投之以古方,誠未見其效也。”一個封建大員敢如此痛斥守舊而不避人君,精神可謂難得。

但,我要問,我要狠狠地問他。

1900年,八國聯軍進駐北京,慈禧惦記早日回京,過太平日子,什麼條件都可答應。她讓你去出麵談判而後簽下了《馬關條約》。難道你不知道因此而遺臭萬年的是你嗎?

甲午開戰前5年,慈禧每年挪用海軍經費30萬兩,共挪用150萬兩幹什麼去了?去修頤和園!你可知道,這將導致船速慢、彈藥緊缺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你難道不在乎那20年的辛酸和艱苦嗎?

甲午之戰,恰逢西太後六旬慶典,這個抱定“寧亡外夷,不給家奴”的清廷主宰者即主張從速和解了事,以免影響她的慶典!你依了!你竟依了!你難道不明白這將激起北洋將士的憤慨嗎?看著心愛的致遠號、經遠號鼓輪撞擊日艦,兩隻船上570名將士同時壯烈犧牲,你難道不心痛嗎?

哎,活該你歎息!

《馬關條約》也罷,《辛醜條約》也罷,賠款也好,割地也好,哪一樣是你李鴻章敢擅自作主的?哪一回不是老太後遙控?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嗎?最終人們將把賬統統算到你頭上!難道你不知道,人們罵奴才義憤填膺,可要罵主子,卻不能不三思而後罵啊?!

這些,你都明白,都知道,都有數。但為何……

你不語,曆史也不語,連帶著關於你的光華,一並不語。

曆史啊,千萬年的幽幽深深的曆史啊,沉寂如一潭死湖,投石無聲。沒有人給出答案,沒有人力圖辯白,沒有人能夠改變。

曆史啊,你這威嚴肅穆的國王,凜然地淩駕於一切之上,你是不可測的,你說:“我,需要這麼一個人。”於是,一切都寂靜了……

孤臣老淚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裏外吊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盡,請君莫作等閑看。

他走了,留下這首奄奄一息的詩,等待著,被世人,被曆史遺忘;他留給了我一個被孤獨吞噬了大半的蒼老的背影;他留下了冗長的淚;他留下了那個永遠迷惘、單薄的眼神……

“哐當,哐當……”曆史仍在繼續,碾過去。

“總評”

千古風流話赤壁

赤壁之戰,發生在漢獻帝時代,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千古風流之名,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點評欄

蘇軾在赤壁感懷,想到的是大江東去,多少英雄豪傑;想到的是周郎赤壁,公瑾英姿;想到的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梟雄曹操敗走華容道。讀來心潮澎湃,思緒萬千。赤壁一戰,千古奇談,不知俘獲了多少人的心,它的魅力究竟何在?是什麼為它蒙上了千古風流的麵紗?

一番思索之後,我覺得是那些英雄與狗熊們共同為其書寫千古風流之名的。

周瑜的偉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他的從容不迫與睿智自是不可抹殺,就連大文豪蘇東坡也情不自禁拜倒在周瑜的無窮魅力之下。從某種程度上,周瑜造就了赤壁的神話,赤壁造就了周瑜的雄姿。正所謂,赤壁離不開周瑜,周瑜離不開赤壁。

自然的,提到周瑜必少不了諸葛亮。連忠厚的魯肅也忘不了說一句:“我,子瑜友也。”若非諸葛亮謂劉備的“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又怎會有後來的赤壁之戰?若非諸葛亮的謀略與口才,孫權又如何看得到“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成敗之機,在於今日”?若非諸葛亮,又怎會讓孫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一切都是那樣不可思議,一切又都是那麼合乎情理。

若把赤壁比做天下,那麼周瑜為其撐起了天,諸葛亮為其踏平了地。東為魯肅,西為孫權,南為劉備,北為曹操。

難以否認,赤壁之戰少不了魯肅。他雖非主角,卻是不可缺少的線索。是魯肅讓孫權明白“今不速往,恐為曹操先”;是魯肅說服劉備共濟世業,推動了赤壁之戰;是魯肅堅定了孫權的信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複言有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試問,若非魯肅,赤壁之戰怎會演繹得如此精彩?他不愧為撐起赤壁一角的英雄。

孫權、劉備、曹操更是不用說了,三者都為一代英豪,各成鼎足之勢,即使孫權劉備軟弱,曹操不仁不義,他們的出現也為赤壁增色不少。

當然,英雄有,狗熊自也不少。群下的“響震失色”,長史張昭等的“愚謂大計不如迎之”便是真實寫照。不過,轉念一想,也正是這些狗熊才更襯出了英雄們的本色。試想,若整篇全是錚錚鐵骨的英雄好漢,那麼赤壁之戰或許會給後人留下些許遺憾吧?

“總評”

個性展示

一、個性立意

立意示範:

根據下麵二則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係實際,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材料1]自1938年1月始,日寇飛機對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的狂轟濫炸,成千上萬無辜的生命在炸彈的呼嘯聲中被毀滅。1941年6月5日,由於日機長時間的轟炸而發生的較場口大隧道慘案,死亡992人,傷數百人。1998年6月5日上午10時至10時30分,重慶市上空警報齊鳴,以祭奠57年前的這一天近千名慘死的同胞。

[材料2]據《中國青年報》1998年5月27日報道,某城市偽皇宮陳列館勤民樓(溥儀昔日辦公的場所)二樓的一個房間已改作照相部,有一個青年身穿日本“皇軍”軍服,腰間挎著一把大軍刀,笑嘻嘻地摟著身著日本和服的女孩照相。

示例一:

我靜靜地聆聽,也靜靜地沉思,在這百年之後的爭論之中,我驚異於自己的平靜。那些寂寞鳴動於風沙鴻洞中的沉鍾,那些流血、粗暴、隱痛的靈魂,那些掙紮、奮鬥、困擾、死亡的威脅,早已淹沒在現代化的歌舞升平之中;正如滔滔的洪水退去,人們會忘記那些無辜的生命、被毀棄的自然,人們會得意於自己片刻的勝利,陶醉於自己的“常識”。倘若你決心表達你的批評和不滿,有先生會說:回到舊時代去吧!不懂常識!“嗟夫,惟是亦謾,其他獨幽暗耳。劫波與無窮之空虛,欠申於斯,而不誠在此,誠無所在也。”夜間的植物園和櫻桃溝格外地沉寂,星光滿天,樹影墜地,夜氣飄蕩,不覺夢醒,我的耳邊怎麼會有這樣的鬼語?

——選自《讀書》1998年10月

示例二:

作家趙麗宏在一篇題為《曆史》的散文中說,“曆史是洶湧的潮汐,它呼嘯著衝上沙灘時人人都為之驚歎。它悄然退落時,許多人竟會忘卻它的磅礴,忘卻它曾經洶湧過,呼嘯過,然而海灘忠實地記錄著它的足跡,沒有什麼力量能將這足跡擦去。”是的,曆史是不容忘卻也不可能忘卻的。對於我們來說,隻有正視曆史,正確對待曆史,才能更好地向前發展。要發展,就必須時刻傾聽曆史的回聲,時刻銘記曆史的教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選自學生作文

評價:

示例一用充滿情感的形象批評人們常常忘記曆史,用自己的常識去詮釋曆史,從而告訴人們:曆史讓人思考,給人啟迪,讓人吸取曆史教訓。示例二則引用趙麗宏的一段話,生動形象地說明曆史是不容忘卻也不可能忘卻的。兩段立意都緊扣材料,立意深遠。

我來立意:

1.

2.

自我評價:

二、個性寫作

寫作示範:

有許多事物能喚起我們對過去年代的回憶與想像。比如古樹、老街、舊房子、城牆、舊日樓台等等,你生活的地方能接觸到這些嗎?

如果有,請你聆聽它,感受它存在的曆史,以“靜聽回聲”為話題,展開想像,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點撥:

“靜聽回聲”這一話題,應當依托特定的“物”作為敘事、抒情、議論和思考的載體。因此,寫作時重點應從兩方麵突破。首先是選材與構思。所選材料或寫作對象,要能夠通過“物”而回顧曆史,顯示出豐富厚實的文化知識、文化精神,流淌出作者眼裏的人性美、人情美。構思上要注意三點:一是“聽”的緣由要自然巧妙;二是“聽”就是“物”的訴說,“物”的昭示,“聽”就是“思”與“想”,是把自己的“思”與“想”的內容通過“物”昭示出來;三是要展開想像,讓曆史或事件的一些鏡頭再現。其次是立意上突破。一是“靜聽”不是一般的回憶,而是“物”所載曆史或事件對自己心靈的撞擊而產生的感應或幻覺,是那些最能體現文化精神或人性美的片斷的再現,作文能激起讀者心潮的,也應是那種文化精神或人性美;二是作文中所體現的文化精神或人性美,是生活中讀者能感受到的,卻是讀者很少去思考的,是具有個性色彩的。當然,寫作中也應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文體、表現手法,注意語言的生動優美。擬題可以“靜聽”為題,也可以“告訴我”或“深情的傾訴”為題。

例文一:

靜聽二泉

王傑斐 月色中,二胡聲響起來了。憂傷的曲調在空氣中彌漫,在秋風中飄動。

氤氳的水汽,可是這淒美的音符幻化而成?性靈的水汽,拂過二泉邊冰冷的石碑,化作水珠跌落在迷蒙的空氣中,跌落進我的心間。

我站在惠山腳下,天下第二泉邊,恍若置身於曆史與現實的交彙處。淒迷的月光中,依稀見到一位臉色凝重的盲人,他低眉拉著二胡。手指滑過琴弦,滑出昨日久遠的回聲。

眼前那枚圓月,就是當年阿炳所麵對的二泉中的那輪明月嗎?月色曾經是那樣的遙遠,阿炳感受到了月輝的清冷。於是他問,你冷嗎,你同我一樣孤寂嗎?月,沉默著,隻有二泉的泉水叮咚。他分明感受到月是濕的,但那不是淚。

琴聲響起來了,是一種塵封的辛酸與淚水,湧起一片惆悵和蒼涼。一生的寂寞、渺然輕輕在指間流淌,化作一匝匝音符,縈繞上石碑,融入泉水。於是,《二泉映月》便和著潺潺的泉聲,千古流傳。

西風乍起的秋夜,大地冰冷的月華,世界已失去了溫存,而阿炳卻拉起二胡,訴說著人間的冷暖。

他穿行在黑夜中,沒有風,隻有無邊的寒冷。在深夜裏在孤獨中煎熬的靈魂,守望著心中最後的光亮。孤單到深處的悲涼,融入二胡的音符。

“拉緊生命的琴弦,別在乎無字的白紙。”阿炳看不見光明,卻用二胡作一生的尋找。他用二胡去觸摸世上寒暑冬夏,用心靈去感受人間溫熱冷暖。他的內心同樣駐著光明,一如泉月皎潔的清輝。

我恍然明白了:也許,這就是我站在二泉邊,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的原因吧。阿炳的《二泉映月》,那淒美的旋律,已伴著他一生的遭遇與堅強,深深融入這裏的每一寸石級,每一滴水,每一縷月光,揮之不去。

而我該以怎樣的一種方式,去詮釋這樣一位琴師的心靈!

四周無語,隻有流水潺潺。這裏惟留下阿炳坐過的台階,訴說著沉澱下來的曆史。

沉浸於二泉的月光,你沒法不覺得昨日長風裏的旋律,正慢慢把一生的滄桑與坎坷一點點釋放出來,從孤獨的靈魂中掀起幾縷光亮。像夢,更像飄飛的神話,彌漫進你的靈魂……

總評:

站在天下第二泉邊,自然會想起著名的《二泉映月》,自然會感覺到耳邊響起的震撼心靈的淒美旋律。作者的高明之處,是將曆史與現實交彙,情與景交融,形象與音樂交錯,借助想像思維,將淒涼的故事和淒美的旋律錯雜相間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其構思與立意的確有新意。

例文二:

靜聽回音

黃億億 天空似水般透明,雨絲輕輕地飄拂在臉頰。我坐在窗前,靜思。

外婆今天照例又去了那條街,照例帶著那隻玻璃瓶,她捧著,好像捧著價值千金的珠寶,沿著街邊的高樓,一步一停靜靜地挪動碎小的腳步。走過一遍,再走一遍,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就是雨雪天她也沒間斷過。

從小我就知道外婆有這樣的“必修課”,但從未追問她原因,隻是好奇:她每天做著重複的事,究竟有何意義?還有那隻奇特的玻璃瓶。媽媽說那是外公的遺物,我仔細瞧過,不過是隻極普通的瓶子,再貴也超不過10塊錢,外婆卻當做稀世奇珍。最奇怪的是瓶子裏什麼也沒裝,空空的。

我猜測:一隻空瓶有什麼稀奇,要買能買一大堆,為何惟獨那隻是寶貝?也許外公在裏麵放水養過花,因此花謝後,瓶子仍有回憶價值;或者養過蝌蚪,再不然就是裝過外公送給外婆的他親手疊的100隻千紙鶴,所以外婆滿懷思念地保存著,每天帶著它徘徊於老街,那麼千紙鶴如今飛去了哪裏。

終於,我決定解開這個存在了近20年的謎。

我收回思緒,穿過雨簾,來到外婆家,向她提出不解。她的睫毛微微一顫,微笑著答應告訴我謎底。

她佝僂著身子,我扶著她,我們帶著那瓶子一同來到老街。她緩緩沿牆根走著,一隻手緊緊握著瓶子,一隻手輕輕撫摸著牆麵:“你一定以為這瓶子是空的吧!每個人都這樣想,但除了我。這裏麵裝著最親切的東西,不, 是寶貝,是你外公在臨終前,對我說的話。”“說的話?”我驚愕。“是呀,當時沒有錄音機,他就托醫生把他掛水的瓶子取下,倒掉裏麵的藥水,然後叫我拿著,他對著瓶口,用最後虛若遊絲般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說:‘老伴,好好活著,我會帶著對你永恒的愛在天堂等你。’”說著外婆竟然熱淚盈眶,她把瓶子緊緊貼在耳朵上,爬滿皺紋的臉上竟露出美麗的笑容:“我聽到了,他又在對我說話了,回聲一次次飄過來。你聽!”我接過瓶子,用耳朵聽不見,什麼也沒有。哦,是應當用心去聽吧。

人離開後,隻留下看不見的東西,也許隻有靠回憶和感動把這些看不見的東西連在一起。外婆從老街搬走後,老房子沒有了,但街道仍是充滿回憶的老街,帶著“回聲瓶”走在老街上便是她最幸福的時刻。

“舊屋,可以變成廢墟;過去,可以變成褪色的記憶;而愛,會在我們的心裏默默地延續。”深夜,我在日記本上寫下如是話語,瓶子裏裝的是最美的聲音,是外公把他堅如磐石的心卷成樹葉的形狀,為外婆輕輕吹奏的一曲天籟!

總評:

生活中最震撼人心靈的往往是特定情景下一個極普通的生活細節,一句極普通的話。作者正是抓住了這樣的細節和話語展開故事,讚人間最美的情感。作者跳出一般思路,讓讀者讀至“謎”的解開,才知“靜聽回音”一語雙關,才將前麵長長的回憶全部收進瓶中,化成一句話,讓你用心去聽。其構思立意很巧妙。

我來寫作:

曆史是什麼?有人說:曆史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有人說:曆史是漢武帝、唐太宗、乾隆帝;有人說:曆史是秦磚漢瓦、魏晉風骨;有人說:曆史是顏筋柳骨、蘭亭集序;有人說:曆史是李白杜甫陸遊李清照辛棄疾;有人說:曆史是扁鵲、沈括、諸葛亮;有人說:曆史是高山流水的知音、桃園結義的兄弟;有人說:曆史是三足鼎立、四麵楚歌、七國爭霸……

相信你對“曆史”也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想法。請你以“曆史是 ”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將題目補寫完整。②文體自選。③立意自定。④不少於800字。

點撥:

曆史是什麼?它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固定的形態。但是它涵蓋了所有流逝的歲月。沒有人能夠躲避它的剖視。就像一個人在海裏遊泳無法擺脫海水的擁抱,你躍出海麵潛入海底,海水還是要淹沒你,哪怕你變成一條飛魚,展翅在天空滑翔,最後免不了仍會落進海裏。沒有人能夠超越曆史。

所以,對曆史的審視,對曆史回聲的傾聽,實際上就是要不斷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不使“後人而複哀後人”的情況再次出現。隻有這樣,文章才有思想的深度,才能激發讀者的共鳴。

自我評價:

美文櫥窗

哭泣的圓明園

張曉惠 一直以為,圓明園是哭泣的。八國聯軍蹂躪著她的肌體,摧毀著她的骨骼,衝天大火燃燒的是一個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樓的殘壁斷垣穿越百年的風雨永遠存在——佇立在那西洋樓大水法的遺址前,我無法不感受圓明園的疼痛,感受一個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種切膚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圓明園。沒有人願去,說是那麼遠,又沒啥看的。我說我肯定要去。

是陰淒淒的天,是冷颼颼的細雨,和著秋風如刀子一般刮在臉上。沿著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見一個人影兒。最後,終於走到了那大水法遺址——盡管多少次從圖片上,從教科書中見過這遺址的照片,可當我立在蒼蒼的天空下,真實地麵對著這一片一地一曠野的玉白石塊時,仍感到那來自心底的震撼!依舊華美——我撫摸著那冰冰涼涼的玉石紋理;依舊精致——那歐式的曲線流暢又不羈;依舊貴族——斷碎的羅馬石柱在蒼天下筆直出一派偉岸和傲然。後來我就流淚了,好在周圍沒人,我沒帶相機,但那些石塊、石柱、石雕連同那灰蒼蒼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腦海,成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滅的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