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紅戴綠天津人(3 / 3)

民國以後,特別是1925年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旗袍才真正在婦女中普及。先是一些照相館有了旗裝照相的業務,很多非旗籍婦女也去試個新鮮。上世紀二十年代以後,從女學生、女記者等‘摩登女性’開始,把旗袍作為時裝穿上了街。經她們領導潮流,追隨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到三四十年代進入極盛時期,旗袍成為中國婦女的最普遍服裝。不過,民國以後時裝旗袍已對清末‘旗女’所穿的‘老古董’作了許多改變:中國婦女的服裝,在裁製時多采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狀態,沒有明顯的曲折變化。上世紀二十年代以後,中國婦女有了‘曲線美’的意識,一改傳統習慣開始將衣服裁製得稱身適體,這種服裝不僅裝有墊肩、硬領,而且放大了胸襇。領子的樣式、製作的方法和合用的麵料等,也都隨著時代不斷變化。旗袍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麵。先是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轉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無法再低時,索性穿起無領旗袍。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而流行長袖,長過手腕;時而又流行短袖,短至露肘。至於旗袍的長度,更有許多變化,曾經流行長式,走起路來衣邊掃地;後來又改為短式,短至膝蓋,甚至將大腿露出。那個時代的婦女,冬天當然也會穿上鮮豔的棉旗袍,但也有穿著短袖棉旗袍出門的,不過她們會披上一件保暖的鬥篷,遮擋住凜冽的寒風,成為當時時髦女性的流行穿著。雖然旗袍這幾年有些‘重溫舊夢’,但鬥篷卻始終回不到往日的輝煌。

男子:西服革履吹洋風

清朝滅亡、民國建立的第一年,新政府就將西服與中式的長袍馬褂並列為官定“禮服”,如此一來,與世界接軌多時的天津,立時成為西式服裝的T型台,燕尾服、西裝、高頂帽又成為了過年的新寵。就像如今的趕時髦一樣,與洋人接觸,穿西裝成了新的規矩。即使一些老派的大家庭,主人外出也都換上西裝以示莊重,回到家再換回長袍馬褂。

當年最有名的西裝裁縫都來自寧波,被稱為“紅幫裁縫”。上個世紀20年代小白樓一帶專售洋酒罐頭、日用雜品的商店有裕恩永、祥泰義、福興太、大昌和等,裕恩永初設在英租界中街南端,由於業務興旺,後在海大道(今大沽路)增設分店,在分店對過有獨特的小商店天香室,經理曹天佑是上海人,這個商店以經營針頭線腦(小百貨)馳名於小白樓。像天香室所出售的商品,在過去是肩挑木提盒、手搖小鼓串巷的小販才賣的,而有門麵的座商幹針線買賣的還是少有的。所賣的針全由德商世昌洋行進口,早年做西裝、軍服、製服的一級技師,有小白樓江夏裏的何慶昌、法租界的王阿明,都是寧波人。何慶昌做西裝手工精細,完全合乎於英國紳士派,合體大方。當時英租界工部局巡捕製服一律由何慶昌包做,故而他和工部局關係密切,每當他出門坐包月車上街,英國巡捕見他都行禮以表尊敬。為什麼把寧波裁縫稱為“紅幫裁縫”,這裏還有一些曆史的原因,古時中國以天朝自居,西洋外國被稱為“外番”、“紅毛國”,所以製作西洋服裝的中國裁縫就被稱為了“紅幫裁縫”。

長袍有單袍、夾袍、棉袍之分。單袍就是俗稱的“大褂”。

馬褂,身長齊臍,袖長齊肘,四麵開杈,穿起來很是寬鬆,特別是身材魁梧之人,

坎肩、襯衫、襖、褲、短打兒、腿帶

帽子,便帽、風帽、將軍盔、氈帽、恭喜帽、鴨舌帽

天津人的穿是各成係列的,除去成人裝的,童裝更是百花爭豔。

月科兒服 做成帶大襟的道袍式,不能用新布,用穿過的衣服改製而成,不釘扣,不釘絆,隻用帶子係上,下穿開襠的連腳褲。

百家衣、被

藍紫褲

孩子在百歲或周歲時穿的服飾,由孩子的姑姑親手做,一條腿是藍色,一條腿是紫色,取“攔子”諧音,意為將孩子攔住,免得災病纏身。天津有“姑藍紫,永不死”的俚歌。

五毒衣

兒童在端午節時穿的衣飾,背心式。用黃布或黃綢做成,上繡蠍子、蜈蚣、蟾蜍、蛇、壁虎,可避毒蟲叮咬。

肚兜、圍嘴兒、屁股簾兒